中國國民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3年会议

中國國民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十四全大會,1993年8月16日至1993年8月22日在臺灣臺北市信義區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通過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並修改中國國民黨黨章設立「中國國民黨副主席」一職。本次大會為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郝柏村率領內閣總辭後,總統兼黨主席李登輝在中國國民黨內確立「至高領袖」、「小強人[1]:247之絕對地位。

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李登輝出席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背景

二月政爭後,國民黨黨內出現「主流派」與「非主流派」鬥爭。總統兼黨主席李登輝也開始對「非主流派」予以收編或稀釋。199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結果,國民黨雖遭嚴重挫敗,然而「非主流派」多位候選人卻紛紛當選。「非主流派」決定化被動為主動,尋求「主流派」中較有政治企圖心的實力人物合作。如果能輔選出對「非主流派」有利的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立法院副院長,則時任行政院院長郝柏村的閣揆之位或許還能守住。[2]:214最後「非主流派」選定爭取臺灣省政府主席未果的新科立法委員高育仁,高育仁獲得「非主流派」支持競選立法院院長後,亦回報支持「非主流派」大將關中競選立法院副院長。

唯「主流派」在宋楚瑜領軍下,強力輔選劉松藩王金平,在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中擊敗「高關配」。「非主流派」在高育仁串連失敗後,時任行政院院長郝柏村見大勢已去。於1月30日發表辭職聲明,正式宣佈辭職。[2]:214-215

本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時任黨主席李登輝透過增列700名當然黨代表的方式,使十四全大會代表人數高達2,100人。將「非主流派」所能掌握的380名至420名黨代表,稀釋到全體黨代表的三分之一不到。換句話說,黨主席李登輝可以牢牢掌握修改黨章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同時「非主流派」無法掌握杯葛修改黨章所需要的三分之一少數。[2]:215-216

然而針對是否修改黨章設立副主席一事,李登輝由原先傾向設立到傾向不設立,唯全體黨代表投票結果,有1,007位贊成設置,雖未超過增設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但占了投票人數1,648位的六成一。李登輝見此,為避免黨內分裂,乃主動出席黨代表大會,呼籲黨代表通過鼓掌設置副主席。

在中央委員選舉方面,「主流派」保有110位,在210位名額中佔52.4%,「非主流派」僅37席,佔17.6%。甚至低於1990年臨中全會上掌握的中央委員數。[2]:216在中常委中,「非主流派」只保有4-6名。(全部31名)[1]:252而原先承諾讓郝柏村擔任的「副主席」,最後不過是四位副主席的其中一位。

重要內容

  • 通過《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辦法》等相關選舉辦法,首次由黨代表票選黨主席,應出席黨代表2,089人,李登輝以1,686票、超過八成得票率當選連任黨主席。
  • 通過黨主席李登輝提名李元簇郝柏村林洋港連戰等4位為黨副主席。
  • 聽取「國民黨黨務報告」、「行政政務報告」、「立法工作報告」、「國際情勢報告」、「兩岸關係報告」等項。
  • 通過《中國國民黨黨章修正案暨相關選舉辦法》、《中國國民黨政綱案》、《中國國民黨現階段政治任務提示案》、《厚植國力積極推動國家建設案》、《中國國民黨現階段黨務發展綱領案》及「致敬電文」、「大會宣言」等案。
  • 選舉第14屆中央委員吳伯雄等210位、候補中央委員張朝權等105位。

影響

  • 十四全後,被視為原屬關中的人馬、「非主流派」陣營中的詹春柏,亦接受安撫出任國民黨政策研究工作會主任。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前夕,關中亦接受安撫,出任中華民國銓敘部部長,使「非主流派」的收編達到高潮。至此李登輝已不只是「主流派」領袖,同時亦兼顧「非主流派」利益。[2]:215
  • 由於「非主流派」無法掌握杯葛修改黨章所需要的三分之一少數。[2]:215-216以「新國民黨連線」為主的「非主流派」中生代權力人物,眼見在國民黨內已無可圖,終於在十四全大會召開前夕(8月10日)自立門戶,宣布出走成立了新黨[2]:216在大會閉幕同一天舉行成立大會。[1]:252與李登輝抗衡。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若林正丈.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2014年3月. ISBN 978-986-350-003-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陳明通. 《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 月旦出版. 1995年10月.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