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经济区
中国中部经济区位于中国中部的区域,属于经济地理概念,与华中地区并不等同,在2004年中国提出“中部崛起计划”以前,还没有特定的范围,属于泛泛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不沿边、不沿海靠近版图中部的省级行政区,也可以理解为临近中原腹地的地区,广义上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四川、陕西、重庆、贵州以及青海、宁夏共计10省、1直辖市和1自治区。
按照《中部崛起计划》概定的范围,“中部”为经济地理(地缘经济)概念,区域范围仅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共计6省,目前设有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进行协调规划。这些省份地处内陆腹地,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2012年时总人口为36,745万人,其中河南人口9388万(2011年末),河南地区GDP31,720亿元(2012年),湖北人口57,237,740人(2010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250.16亿(2012),湖南人口7119.34万人,地区GDP22,154亿元(2012年地区GDP总量为104,276亿元人民币。相比较而言,目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经济区,高于西部经济区,但经济发展的增速低于西部经济区。
|
|
地理
中部经济区处于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从北到南的地貌依次是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长江和黄河两条主要河流贯穿中部。长江流域分布着中国五大淡水湖的三个:洞庭湖、鄱阳湖和巢湖。其他大型湖泊还有梁子湖、洪湖、大官湖、龙感湖等。
由于中部6省跨越中国南北界限,因此气候和环境的南北差异很大。山西和河南地处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大体地处南方,为副热带季风气候。
历史地位
中部各省都历史悠久,因此都曾有过繁荣昌盛的时代。河南的洛阳、开封和安阳为知名古都。宋代四大书院全部位于中部省份(河南应天书院、湖南石鼓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经济方面以山西的晋商和安徽的徽商最为出名。但由于清末欧美国家资本流入等原因,大部分晋商和徽商在民国时期走向没落。明朝时期经济繁荣的四大名镇有三个(景德镇、朱仙镇和汉口镇)在中部经济区;清朝和民国的四大米市在中部。武汉为中部经济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及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自开埠以来,武汉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中部经济区乃至全国的领先水平,对外贸易量在民国时期仅次于当时的上海,人称“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武汉的经济总量一直位列全国第四,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其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逐渐被东部沿海城市超越。南昌曾为前中华民国军事首都,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而中共也在此发动了第一次武装暴动(南昌起义),但20世纪80年代后,其经济增长较为缓慢。郑州在20世纪初成为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汇点后,迅速发展成中原地区的一个大城市。
中部经济区有黄帝、炎帝的故里,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也在河南建立。春秋、战国的楚国主要控制河南西南部和湖北、湖南两省,并扩张到安徽和江西等省(江西、安徽等地区后曾被吴国征服);山西和河南部分地区主要为晋国的疆域。中部经济区文化十分多元,有中原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吴文化、赣文化、徽文化等。四大书院、四大名楼都在中部经济区。中部6省有3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130个),55个历史文化名镇(全国250个),98个历史文化名村(全国275个),139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五批)(全国4296个)。
人口
中部6省户籍人口总数3674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8.1%;其中城镇人口13,074万人,占人口数的36%,低于全国43%的平均水平;乡村人口23,631万人,占人口的64%,高于全国57%的平均水平。
中部经济区人口比较(2016年,单位:万人) | ||||
区域 | 人口 | 城镇人口 | 乡村人口 | |
大 陆 |
合计 | 138,271 | 79,298 | 58,973 |
城乡比率% | 100% | 57% | 43% | |
中 部 |
合计 | 36,709 | 19,370 | 17,339 |
城乡比率% | 100% | 53% | 47% | |
其
中 |
河南省 | 9,532 | 4,623 | 4,909 |
山西省 | 3,682 | 2,070 | 1,612 | |
安徽省 | 6,196 | 3,221 | 2,975 | |
江西省 | 4,592 | 2,438 | 2,154 | |
湖北省 | 5,885 | 3,419 | 2,466 | |
湖南省 | 6,822 | 3,599 | 3,223 |
经济
註:數據資料需要更新
中部经济区的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东部沿海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西部西南的成渝地区经济强于中部地区,由于与东部落差进一步增大,而与西南经济相对发达的四川、重庆两省相比经济又被超越,中部发展压力增大。为此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计划,旨在缩短中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其内容大多借鉴了西部大开发西南地区建设的经验。表现为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仍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GDP总量占全国的20.3%,人均10082元(2005年),仅及全国平均水平(13944元)的72.3%。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6.6:46.9:36.5,和全国的12.5:47.3:40.3水平相比,仍旧表现为二、三产业欠发达,二、三产业仍旧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为6156亿元,占全国第一产业总量的27.1%,占中部经济区GDP总量的16.6%,大大高于12.3%的全国平均值。第二产业17375亿元,约占全国第二产业总量的20.2%,接近于GDP总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稍低于47.3%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总量13516亿元,占全国第三产业总量的18.4%,占中部经济区GDP总量的36.5%,低于全国的40.3%平均水平。
中部经济区三次产业的比重比较(2005年,单位:亿元) | |||||
区域 | GDP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大 陆 |
合计 | 182,321 | 22,718 | 86,208 | 73,395 |
三次产业比重 | 100 | 12.5 | 47.3 | 40.3 | |
中
部 |
合计 | 37,047 | 6,156 | 17,375 | 13,516 |
百分比 | 20.3% | 27.1% | 20.2% | 18.4% | |
三次产业比重 | 100 | 16.6 | 46.9 | 36.5 | |
其
中 |
河南省 | 10,535 | 1,843 | 5,539 | 3,153 |
山西省 | 4,121 | 258 | 2,308 | 1,555 | |
安徽省 | 5,376 | 960 | 2,234 | 2,182 | |
江西省 | 4,056 | 770 | 1,915 | 1,371 | |
湖北省 | 6,485 | 1,070 | 2,774 | 2,641 | |
湖南省 | 6,474 | 1,255 | 2,605 | 2,614 |
交通
由于中部经济区承接东西与南北的交通,因此多个重要的交通枢纽都位于中部经济区。
武汉和郑州为中部经济区最大的铁路枢纽城市。长沙、南昌、合肥、太原、襄阳、宜昌、株洲、怀化、鹰潭等为重要铁路枢纽。中部经济区最重要的铁路是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九铁路(京九高铁)、滬漢蓉客運專線(沪汉蓉高铁)、沪昆高铁、陇海铁路。
八纵八横铁路网枢纽城市:
- 武汉:京广铁路(京广高铁)-滬漢蓉客運專線(沪汉蓉高铁)-京九铁路(武九客专)
- 郑州:京广铁路(京广高铁)-陇海铁路
- 合肥:滬漢蓉客運專線(沪汉蓉高铁)-宁西铁路
- 南昌:京九铁路(京九高铁)-沪昆铁路(沪昆高铁)
- 长沙:京广铁路(京广高铁)-沪昆铁路(沪昆高铁)
- 太原:石太客专
航空
主要枢纽机场有: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中部首家4F级机场,240小时过境免签)、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中国首家货运枢纽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40小时过境免签)、郑州新郑国际机场(240小时过境免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以及支线机场宜昌三峡国际机场、襄阳刘集机场、荆州沙市机场、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常德桃花源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南阳姜营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运城关公机场。旅游景区有神农架的神农架机场、武当山的武当山机场、三清山的三清山机场、五台山的五台山机场、九华山的九华山机场、庐山的庐山机场(停航扩建中)等。
航运
中部经济区的航运都位于长江流域,武汉港是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宜昌港、荆州港、黄石港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内河港口,另有湖南省最大的内河港口岳阳港、江西省最大的内河港口九江港和安徽省最大的内河港口芜湖港。
旅游
中部经济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现在开发依然不够。张家界、庐山(九江)、长江三峡(宜昌)、平遥、武汉、郑州、长沙、洛阳等地为旅游人数最多的景点。
世界遗产:
- 武当山古建筑群
- 神农架
-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
- 土司遗址
- 长城(山西、湖北、河南、湖南)
-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 中国丹霞—湖南崀山
- 庐山国家公园
- 三清山国家公园
- 龙门石窟
- 殷墟
- 天地之中建筑群
- 平遥古城
- 五台山
- 云冈石窟
- 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
- 黄山
其他重要旅游景点
参考文献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