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齋

(重定向自九皇齋節

九皇齋道教齋節之一。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是北斗九皇大帝降世凡間之時,九月初九亦為北斗眾星之母—斗姥元君聖誕,這段期間是道教徒一年一度朝禮「九皇」的盛事,在此九日,若能佈施三寶、持戒、茹素持齋、禮斗、朝禮北斗眾星、持咒、焚香誦經、坐忘修定等,北斗九皇大帝當之庇祐,並獲得元辰光彩、消災解厄、卻病延壽之庇蔭,子女也可為父母祈求平安、健康。

九皇信仰源自於北斗信仰,是中國人傳統中最古老的星辰崇拜。古時的道教信仰中,便有九月初一至初九禮拜北斗及「九皇素」的信仰活動。最早崇祀的北斗記載,可見於《史記‧封禪書》云:「秦始皇廿六年,立南斗北斗祠于雍」。姚安[1]風俗載:「六月朔日至六日禮南斗祈福;九月朔日至九日禮北斗祈福」。九月禮斗的慶祝行為,更與當時四川省的「九皇素」齋期相同,可見自秦至唐,尤其是秦、蜀,禮斗九皇信仰極為盛行。

九皇盛會的流行不僅限於中國地區,同時也流傳到海外其他華人信仰地區。近代中國,九皇齋節於民間式微,僅剩少數道觀保留此齋節慶祝。福建閩南的華人將九皇齋傳至東南亞後,現已發展為截然不同的民間信仰文化,於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已成為年度嘉年華會盛事。臺灣近年亦有一些道教道場,欲復興此九皇齋期的傳統。

節日背景

九皇大帝又稱九皇星君、九皇爺、九王爺、九皇、九王,是道教和民間傳說的星神。道教中認為九皇大帝為斗姥元君之九個兒子。一說為北斗七星(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加上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九位。最常見為北斗七星君加左輔、右弼二星君合稱。後傳入海外民間後有不同版本的訛傳。

九皇齋期間,九皇大帝將逐日下降人間:

  • 九月初一:北斗第一陽明貪狼太星君。
  • 九月初二:北斗第二陰精巨門元星君。
  • 九月初三:北斗第三真人祿存貞星君。
  • 九月初四: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紐星君。
  • 九月初五:北斗第五丹元廉真罡星君。
  • 九月初六:北斗第六北極武曲紀星君。
  • 九月初七:北斗第七天關破軍關星君。
  • 九月初八:北斗第八洞明外輔星君。
  • 九月初九:北斗第九隱光內弼星君。

九月初九,重陽節,亦為斗姆元君聖誕。大家會於這日盛大慶祝。

本命星君

道教徒相信人的命運,深受諸天星辰影響。每個人在天上都有一顆對應自己的「本命星」。九皇大帝中,前七顆星為北斗七星,亦為所有人的本命星君。《北斗經》云:「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之所主掌。」

本命星君為人類命運最直接的主管。除了掌管每個人的命運,亦有各自的職司,所有集合即為人一生所求。當地上的人朝禮自己本命星君時,天上的本命星君將有感應,而這顆本命星以及其他的八顆星辰明亮與否,主宰著我們的人生起伏以及命運的變化。

當人遇到命中有禍、有災、有病、有難,各種不順遂時,《北斗經》中提供解答:「急須投告北斗,醮謝真君,及轉真經,認本命星君,方獲安泰,以至康榮。更有深妙,不可盡述。」

七位本命星君分別為:

  • 北斗第一陽明貪狼太星君。子生人屬之。 (鼠)
  • 北斗第二陰精巨門元星君。丑亥生人屬之。 (牛,豬)
  • 北斗第三真人祿存貞星君。寅戌生人屬之。 (虎,狗)
  •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紐星君。卯酉生人屬之。 (兔,雞)
  • 北斗第五丹元廉真罡星君。辰申生人屬之。 (龍,猴)
  • 北斗第六北極武曲紀星君。巳未生人屬之。 (蛇,羊)
  • 北斗第七天關破軍關星君。午生人屬之。 (馬)

北斗經》云:「念此大聖北斗七元真君名號,當得罪業消除,災衰洗蕩,福壽資命,善果臻身。凡有急難,可以焚香誦經,剋期安泰。」

道教經典相關記載

《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

「九月九夜夜半子時,朝元拜法,付常皈依吾法及傳教世間,化治天下人民等眾,開度餓鬼、畜生、胎卵、濕化等,及囚徒地獄,一切苦難,係九月九夜注籍罪福,此是北斗帝車高真定其簿書,注人衣食、福綠、貧富、貴賤、奴婢、雜使等類,皆從此月定錄注籍,善惡無差,吾說此經教法,生靈鬼神萬民四生餓鬼等眾,天下人間國王大臣軍庶一切等類,若依吾法朝拜九夜,吾在元宮端詳注選南方列仙,隨願所生,定其分毫;若求道法,天道聞之,便應所求;若求衣食官爵,便得百福千祿,自身道炁長存,萬物自然。」

《諸神聖誕日玉匣記》

「九月初一至初九,北斗九皇降世之辰,世人齋戒此九日,勝常日,有無量功德。」

《太上飛行九晨玉經》

「夫九星者,寔九天之靈根,日月之明梁,萬品之淵宗也。故天有九氣,則以九星為其靈細;地有九州,則以九星為其神主;人有九孔,則以九星為其命府;陰陽九宮,則以九星為其門戶;五嶽四海,則以九星為其淵府。五九參列,綱維無窮,制御天宿,迴轉三辰,調理四五,致天地得存,萬品之所宗,神仙之所憑。夫天無九星,則無以為高清;地無九星,則無以為至靈;人無九星,則九孔不明。」

《斗姆元尊九皇真經》

「敬七元者,能使人卻死延生;敬九皇者,更令人成仙作佛。若有善男女,先禮七元高真,復禮九皇大聖,其居家住宅,必有甘露下降,醴泉發生,掬而飲之,返老還童,金光罩體。再於九皇位前,一周供養,九載行持,功成行滿,跨鶴升空。禮斗善報,有如是者。」

《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

「在昔龍漢,有一國王,其名周御,聖德无邊,時人稟受八萬四千大劫,王有玉妃,明哲慈慧,號曰紫光夫人,誓塵劫中,已發至願,願生聖子,輔佐乾坤,以裨造化。後三千劫,於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榮茂之時,遊戲後苑,至金蓮花溫玉池邊,脫服澡盥,忽有所感,蓮花九包,應時開發,化生九子,其二長子,是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其七幼子,是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之星,或善或惡,化導群情,於玉池中,經于七日七夜,結為光明,飛居中極,去地九千萬里,化為九大寶宮,二長帝君居紫微垣太虛宮中,勾陳之位,掌握符圖,紀綱元化,為眾星之主領也。」

《北斗九皇隱諱經》

「兆若訴彼之非,明此之是,遏他之惡,申己之善,自責而不怨人,通理而各祈祐,除罪延福,告請天之太尉第一玉皇君。兆若陰陽學官,干祿求位,告請天之上宰第二玉皇君。兆若學道期仙,通神達聖,造請天之司空第三玉皇君。兆若制服鬼神惡逆,誅伐幽顯凶邪,告請天之游擊第四玉皇君。兆若立功建德,益筭延年,告請天之斗君第五玉皇君。兆若屈滯疾厄,乞申希免,告請天之太常第六玉皇君。兆若天地否激,炁候不調,告請天之上帝第七玉皇君。兆若禳却衆灾,飛上履下,告請天之尊玉帝第八玉皇君。兆若變化無方,應救一切,告請天之太帝第九玉皇君。」

《上清河圖內玄經卷.上》

「右九皇君、九夫人內姓隱諱,知之延壽七千年。常夕夕觀之,想見皇君、夫人形相威光,憶其姓諱,諦存心,得見第八、第九二星,延壽無窮。九皇、九夫人,是九氣之魂精,九天之魄靈,九星之妙象,九化之威神。男女學道,佩帶醮之,出入行來,坐臥思真,憂喜疾厄,救疾扶衰,修身濟物,恆存識之,灾消禍散,厚福通神。有急之日,竹素依法朱筆書符,向北再拜,井花水服之。起一周九更始,一兩三憂除疾愈,便可止息。無他咒言,唯存九諱。勤立善功,九年不懈,必獲神通。」

其他文獻記載

《帝京歲時紀勝》

「九月各道院立壇禮斗,名曰九皇會,自八月晦日(每月最後一天)齋戒,至重陽,為斗母誕辰,獻供演戲,燃燈祭拜者甚勝。供品以鹿醢東酒、松茶棗湯,爐焚茅草雲蕊真香。」

《姚安風俗》

「六月朔日至六日禮南斗祈福;九月朔日至九日禮北斗祈福。」

《中華全國風俗誌》

廣東:「九月九日,建九皇會。」

雲南:「(又)禮斗,滇俗,九月朔至九日最虞,滇略載明正德甲辰,永昌地震,民居多覆,死傷無算,惟真武觀屹然不動,禮斗人民其下,無一傷者」

江蘇武進:「重陽節自初一至初九,設壇拜斗,有六、七處,善男信女多有購香斗,人壇焚化者,亦極一時之盛」。

淅江的杭州「多有在廟宇禮懺,供奉斗姥,燃黃色燭,俗稱拜斗, 一般迷信者,於此六日中茹素持齋,戒殺生物,俗稱吃斗素」。

《道教論稿》

「川東巴人崇拜『九皇』。四川舊俗每年於九月普辦『九皇會』,屆時不售葷食,全市插三角黃旗素食。」

《臺灣通史》

「九月初九日,謂之重陽……自朔日起,人家多持齋,曰九皇齋,泉籍為尚。」

《中國行業神崇拜》

《上海戲園變遷志》

各地慶祝習俗

近代中國的九皇齋文化,民間已近乎消失,目前僅於道教宮觀尚有九皇勝會。臺灣地區仍有少數道教宮觀,欲復興並保有此道教傳統,舉行一連九天的祭祀活動,例如:新北中和威明堂

中國大陸(舊時)

宋元以後,道教多在九月初九舉行「九皇會」禮拜北斗,並多自九月初一至初九在宮觀內舉行拜斗儀式,屆時百姓齊集,熱鬧異常。同時,也有個人為祈福延壽,而邀請道士單獨舉行拜斗儀式的情況。

從《中華全國風俗誌》可發現,古時中國流傳九皇信仰的省份,包括雲南、廣東、河北、江蘇、浙江等。而書中未收錄的地區亦有發展九皇信仰的可能。其中九月禮斗約有廣東、雲南、江蘇三省。

廣東

九月九日,建九皇會。

雲南

禮斗,滇俗,九月朔至九日最虞,滇略載明正德甲辰,永昌地震,民居多覆,死傷無算,惟真武觀屹然不動,禮斗人民其下,無一傷者。

北平

據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轉錄《九皇會參觀記》,以及《梨園館考》、《京劇長談》諸艾,可知其盛況:每年九月初一至九日,是戲班中人拈香吃素之日,九月初一起,由演員扮老道每天念3遍經,初三、六、九的主日則每個演員換上草鞋進殿參駕上香,九月九日尚有一儀式,是把紙塑糊的神像連同其車輦及拉輦的紙豬焚送升天。

九月各道院立壇禮斗,名曰九皇會,自八月晦日(每月最後一天)齋戒,至重陽,為斗母誕辰,獻供演戲,燃燈祭拜者甚勝。供品以鹿醢東酒、松茶棗湯,爐焚茅草雲蕊真香。

上海

清同治年間,上海各戲園自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日, 必舉行九皇會。期間戲園門首高懸紅紙金字之「九皇勝會」燈籠,設「九皇堂」於前台空屋或後台,桌上陳放糕點果餅等凈素供品,以祭奉翼宿星君。

梨園界向奉之翼宿星君,即北斗九星中擁有星座最多之星官,故人們為祈福消災而頂禮膜拜,虔誠至極。據海上漱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記述,此九日會期之內,藝人們皆茹素齋戒,且「於劇畢誦禮斗經斗懺」,此舉或資雇僧人,或由藝員們為之。人會堂時,必足穿蒲鞋。

至誠者,甚或夜宿堂中,謂之「宿壇」。九皇堂中之香燭,一律用黃紙包裹,桌圍亦用黃緞繡制而成,至九日期滿撤壇後,向眾執事人分發酬金,並附以點剩的蠟燭,「云:可辟邪」。因此,有人專門索討九皇會中燃剩之蠟燭,以圖吉利。清光緒年間,位於南市之梨園公所亦於每年九月初設九皇會,於是有的戲園不再另行設壇,藝人們逐直至梨園公所拈香參神,有的戲園仍維持舊規自設九皇會。

清末民初後,此習漸漸革除。

廣州

九月初一至初九,廣州俗稱九王誕,又曰九王勝會。舊俗多有拜斗之舉,于中堂擺上香花果品,並掛起九星燈。于子時焚點香燭,九叩拜祝後焚九王衣燒爆竹,一連九晚;最後一晚稱完斗,拜後分發祭品。道觀則扯起黃幡,大書九皇勝會,誦《斗姥經》,善男信女則樂助香油。

福州

福州民間農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期間,為期九天的齋會,信徒提前打掃屋舍,在大門處掛有黃色的紙燈籠,上書九皇大帝。家中貼上神號的黃紙,上書九皇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等。

四川

川東巴人崇拜「九皇」。四川舊俗每年於九月普辦「九皇會」,屆時不售葷食,全市插三角黃旗素食。

江蘇武進

重陽節自初一至初九,設壇拜斗,有六、七處,善男信女多有購香斗,人壇焚化者,亦極一時之盛。

淅江杭州

禮斗日期有些不同,是在六月朔至初六。多有在廟宇禮懺,供奉斗姥,燃黃色燭,俗稱拜斗。一般迷信者,於此六日中茹素持齋,戒殺生物,俗稱吃「斗素」。

臺灣

連橫臺灣通史》云:「九月初九日,謂之重陽……自朔日起,人家多持齋,曰九皇齋,泉籍為尚。」

隨著民間星辰信仰發展,北斗信仰、斗姥信仰,逐漸與民間太歲神信仰揉合。雖多處可見祀奉斗姥之宮觀廟宇,九皇齋原有的傳統已不復可見。目前仍有少數道教道場,欲復興並保有此道教傳統,舉行一連九天的祭祀活動,例如:新北中和威明堂

東南亞

九皇大帝信仰從福建閩南傳來東南亞,時間約於19世紀中下葉左右。福建人聚居的地方,斗母宮也多,持九皇素者亦多。

中國的九皇大帝有塑像金身,東南亞的九皇大帝信仰則分成兩個系列:一為供奉九皇大帝神像,一為不供神像。前者以檳城及威省一帶為主,以檳城香港巷斗母宮為代表,該宮藏有一幅九位九皇大帝的圖像及一套《北斗九皇聖經》,都是逾百年之古物。圖像繪於光緒壬寅年(1902年),最上端為斗姥元君與金童玉女,次為南、北斗星君,再次為九皇大帝, 中間七位繪有鬍子,另兩位年青無鬚。最下層為靈官大帝,左右兩旁分別為四大天王陪侍。

後者則以吉打、霹靂以南到新加坡及泰南的九皇廟宇,它們的香火多從泰國普吉分香請來,不供神像的傳統也是由此傳來。

東南亞的兩大派別,分為「民間九皇派」與「道觀九皇派」。[2]

民間九皇派或稱「福建九皇派」,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源自閩南的持九皇素,送王船、跳童、出巡、上刀山、過火路等,即是民間九皇派別,對華人社會的影響極大。駱靜山提到這些儀式是受到閩南王爺信仰的影響所致,他在《大馬半島華人宗教的今昔》裡提及:「上述拜斗的儀式傳到福建人手裡以後,大部分已經被他們拜『王爺』的儀式所取代。譬如過火焰山,貫刃於腮和送皇舡等儀式,原來都是閩南人慶祝『王爺』誕辰的時候所採用的。」 在東南亞,民間九皇派為大宗,九皇齋已演化為不同的民間習俗文化,有幾項常見傳統:

  • 持素。吃「九皇齋」,卽齋戒茹素。
  • 立竹嵩。掛「九燈」,卽被稱為「高燈嵩」的竹嵩。立燈嵩的意義除了用以為天上的神明指路,讓神明知道舉行慶典的地方,而前來同慶共歡。此外,燈嵩也帶表了道教以北斗燈儀消災迎祥的簡化與形式化。在九皇誕慶典的最後一天送神儀式結束後,要取下燈嵩,意謂著九皇爺誕慶典的落幕。
  • 乩會。九月神明節日衆多,此日流行下乩求神,或舉行過火坑、火路、橋樑等的儀式。信徒通過走過「平安橋」或火坑來祈福辟邪、消災解難。
  • 送皇爺。勝會幾日都會有接神立嵩、接元帥等等儀式,到了最後一天初九晚,就要送皇爺了。儀式大概爲神鑾和乩童護送九皇爺繞境遊行,信眾大禮拜,持香送皇爺。還會有驅除瘟疫、燒香出海的儀式。


道觀九皇派或稱「客家九皇派」。影響力微,將它傳入本邦 的是客家道士。他們把九皇大帝神像供奉在他們興建的道觀、道廟中,供善信膜拜。檳城朝元洞清觀寺 (創建於1881年)、檳城亞依淡太上老君廟(創建於 1901年)及檳城亞依淡天有宮自在觀(創建於1903 年)為典型代表。清觀寺的九皇造像為三首八臂,男像,極類似斗姥元君,其旁的斗姥像雖是女性,卻為單首雙臂持如意,倒耐人尋味。太上廟的九皇大帝為繪像。最高的一位及下六位頭戴道冠,無鬚,另兩位戴莊子巾,有鬚,位於首位之下、六位之上,他們咸持有一類似令牌之物。自在觀供奉的斗姥為單首雙臂,九位九皇造像略有不同,兩位有鬚七位無,前二 位持如意,後七位持令牌,穿扮也不一樣,分三類形式,顯現道觀九皇與民間九皇的迥異。檳城民間九皇派的九皇造像九位均一樣,類似玉皇大帝的造像。

泰國

又稱九皇爺誕(泰語เทศกาลกินเจ / กินแจ馬來語Perayaan Sembilan Maharaja Dewa [註 1])、九皇勝會(泰語กิ้วอ๋องเซ่งโห่ย)、九皇齋節(泰語เทศกาลกินเจ)。

泰國的九皇誕習俗源自福建閩南華人,後來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參與到節日中,現已成爲泰國的一大節日。泰國最大的華人聚居地普吉島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九皇齋節。

齋節是日,街上停止娛樂活動,街邊擺滿了齋食攤販,並豎起寫有「清齋」字樣的黃旗;人們穿上白色素服,堅持吃齋三到九日,到九皇廟進香祈福;街上還會舉行大遊行,一路鞭炮聲聲,舞獅舞龍,由乩童抬着九皇神像遊街;信衆用刀、針穿刺自己的臉頰,手伸入油鍋,在火坑、火路甚至鐵絲網上行走。[3][4][5][6][7]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九皇大帝誕辰是非常盛大的道教慶典,尤其在馬來西亞北部的華人更是會大肆慶祝。在此期間茹素九日,在馬來西亞華人社群裡形成了一種風氣,不管男女老少大都會在選擇在這九天茹素。

每當九皇大帝誕辰來臨時在廟宇旁的道路兩側都會立起很多書著「九皇大帝」的黃旗,在廟宇附近,或社區旁都,會林立非常多的臨時攤販售賣素食,售賣素食的攤販或店家們,都會在自家攤位前掛上書寫著「九皇齋」或「九皇大帝」的黃布條以示所售賣的食物都是符合九皇齋的素食,也因為茹素風氣盛行,有些葷食店家也都會在這九天選擇休息不營業。

一般九皇大帝誕辰都會在斗母宮進行,信徒們多是穿素色衣服或全白的衣服到廟里祭拜。從農曆九月初一前一晚的迎鑾開始,直到九月初九晚上恭送皇船回鑾。連續九天,每天都會進行不同的祭祀或祈福活動,一般上也會有神轎遊行巡境等。

注釋

  1. ^ 除英文翻譯爲「九皇節」(英語:Nine Emperor Gods Festival)以外,其他外文多以「齋節」爲正名,翻譯爲「吃素的節日」

參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