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呆子

(重定向自书呆子

書呆子(或稱“书虫”、“书痴”,古稱「兩腳書櫥」),字面解釋泛指埋首於書堆,整個心思只在讀書的人。負面解釋泛指因讀了許多書,卻缺乏與現實結合的知識,無法靈活應用書中知識,書中所學僅用於書本,對書堆外的現實世界完全使不上力的人。另常用於形容不擅處理人際關係,或對男女情愛一竅不通的感情遲頓者。[1]

详细

书呆子”又叫“书痴”,“书痴”一词来源于《旧唐书[2],“痴”就是傻的意思,读书读到不通世故,甚至不合群,因此被人们嘲笑。但古代还是有读书人以被视为“书痴”而自豪的,比如诗人陆游有诗写道:“客来不怕笑书痴,终胜牙签新未触”。意思是虽然我沉溺于读书,有人笑我傻,但总比那些把书放在书架上当摆设而不读书的人来得好。[3]

中国古代类似的词还有很多,南北朝时,宋文帝想向北边扩展领土,将军沈庆之觉得这是不明智的选择,所以极力劝阻皇帝。皇帝不但不听劝,还找了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当时无奈的沈庆之形容这两个从没打过仗的文官是‘白面书生’。最终,宋文帝非但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还打了败仗。后来人们用“白面书生”来形容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处理事情方法的读书人。[4]

而《晋书·刘柳传》记载了有个叫傅迪的读书人,“好广读书而不解其意”,同僚刘柳评价他:“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麓也。”此处的“麓”字意思是指用藤条或柳条编的圆形盛器,也就是形容傅迪只是个装书的篮子。所以“书麓”是用来形容那些读书虽多但获益甚少的人。[5]

还有“掉书袋”一词,《南唐书·彭利用传》记载,彭利用不顾对象和场合,“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从此,人们就拿“掉书袋”这个词来讥讽那些喜欢不看场合地卖弄渊博,一味引经据典,迂腐不堪的读书人。[6]

褒义的词也有,比如古代人一般可以用“白衣秀士”来称呼尚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这个称谓来自于明代剧作家马致远的作品《岳阳楼》,作品描述了一位名字叫做吕严的书生:“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末流书生,上朝求官,在邯郸道、王化店遇着钟离师父,再三点化,终得成了道。”[7]

另外,据《隋书·儒林传》记载,公孙景茂是个“少好学,博涉经史”的人,当时的人称他为“书库”。后来人们就将“书库”用来形容才高八斗、博览群书的人。[8]

元朝末年,有位读书人宋濂因为家里穷而没办法购买书籍,只好到处借书来读,读后还拿纸拿笔把书本全都抄下来,所以被人们称为“书迷”。[5]

示例

  • 《红楼梦.第七五回》:「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功夫,反弄出书呆子来。」
  • 《文明小史.第四〇回》:「堂倌见他们杂七杂八,穿的衣服不中不西,就认定是学堂里出来的书呆子。」

參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