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日宣
生平
早年生涯
余日宣的祖父为农民,父亲余文卿是圣公会牧师。余日宣没有念过小学,在家由父亲教授中文,1907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后入文华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1912年夏,余日宣考入清华学校,1913年毕业。1913年秋,他留学美国,先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后转入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1917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18年秋回国。回国途经伦敦,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曾经称赞他英语很流利,谈吐非常从容。[1][2]
归国后,他任武昌文华大学教授。不久,他转任南开中学教员,教英文及西洋史,后来兼任该校教务长。在南开中学,他是周恩来和吴国祯等人的老师。[3]
在清华
1920年,余日宣转任清华学校政治学教授,他和美国教授魁格雷(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教授)也是清华大学首批政治学教师。[3][2]1926年秋,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成立,余日宣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当时该系教授有钱端升、郑麐、刘师舜等人。1928年6月,奉军退出北京,校长温应星向外交部请辞,余日宣随即被北京政府外交部派为清华学校代理校长。同月,清华学校由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指派梅贻琦做校务代理,余日宣遂不再代理校长。1928年8月,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同时余日宣任教务长。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成立后,同为留美归国学者的余日宣、吴之椿、浦薛凤先后主持清华政治学系,使该系教学深受美国影响。[1]在清华时,他曾开设过“公民学” 、“比较法制”、“政治学”、“远东政治”等课程。[3][1]
从南京到上海
1928年至1929年9月,他任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中校英文秘书,为冯玉祥翻译演讲集。后来,他在上海银行下设“银行业传习所”搞培训工作。[3]
在沪江
1930年,余日宣应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的邀请到沪江大学任教。此后他从1930年到1952年一直在沪江大学任教。其间,他曾在圣约翰大学、上海临时大学兼职授课。1935年,他接替沪江大学政治与历史学系的创始人、美国人韩森,任该系系主任,此后他逐渐使该系以国际关系为专业特色。抗日战争时期,沪江大学宣布停办,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上海另外兴办了沪江书院[4],院长朱博泉,院务长郑章成(负责处理日常)院务,教务长为林卓然,会计主任为郑世察,院务会由朱博泉、余日宣、郑章成、林卓然、李好善、郑世察、涂羽卿、陈其善组成。该书院还设有附中,李好善任主任,陈其善等人任教师。该书院主要教员均为原沪江大学教员,余日宣任沪江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该系由政治系改称)。[3]
抗日战争胜利后,沪江大学复校。1947年夏,该校文学院院长李好善辞职,余日宣接任,并继续任政治系主任。当时,余日宣、韩森、蔡尚思被学生称作政治系“三剑客”。1948年,沪江大学教务长林卓然退休,余日宣兼任教务长。[3]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后,沪江大学校长凌宪扬离开沪江大学。1949年6月,沪江大学常务校董会议任命教务长余日宣、张春江、蔡尚思三人组成行政委员会,暂时行使校长职能,同时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务长、文、理、商学院长等14人组成。1949年8月,新的校务委员会产生,该会并未按照校董会规定产生,而是由该校校内群众直接选举产生,成员为18人,常务委员共5人:余日宣、蔡尚思、张春江、郑建国、郑承华(学生),余日宣任主任委员,郑建国任秘书长。校务委员会任期一年。1950年5月,校董会召开了全体会议,在上海的校董参加,余日宣和郑章成、张春江、郑世察等人列席了会议。此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修改校董会章程、重新厘定学校的办学方针。[3]
此时余日宣任沪江大学行政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会主席、教务长、文学院长、政治系主任。1950 年12月,上海基督教人士举办了上海基督教抗美援朝爱国行动大会。会上,余日宣、涂羽卿(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传达了上海各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以及精神。此次大会通过了《上海基督教抗美援朝爱国行动大会宣言》和向毛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致敬电。因在沪江大学职务过多,他于1951年1月致信沪江大学校董会,希望只担任政治系主任,辞去其他职务,但未果。1951年1月,他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集的“处理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遗留问题”会议,会上部长马叙伦、副部长钱俊瑞发表讲话,天主教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作了关于辅仁大学自改公立后的情况报告。在北京,他应九三学社之邀,参加“反美文化侵略座谈会”并作大会发言。1951年2月,在他的支持配合下,沪江大学改为公立大学,接受政府资助。校务委员会成立了处理日常校务的常务会议,余日宣任主任委员,蔡尚思任副主任委员。同时,章靳以接替余日宣担任沪江大学教务长。[3]
1952年,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沪江大学成立思想改造指挥部,余日宣任总指挥,王零(中共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副总指挥。余日宣致信周恩来希望组织沪江大学教授赴北京考察学习,后他们成行,受到周恩来和刘王立明(刘湛恩的遗孀)的接待。[3]
在复旦
1952年,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余日宣转入复旦大学外文系。[3][1][5]本来他将被调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但因事先未明确告知余日宣,结果余日宣向上级要求专门从事英文教学,这才被转入了外文系。他还加入了九三学社。后来他在复旦大学退休。
1955年5月,他当选第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1956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湾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决定从9月起,该社每月安排三至四人对台湾进行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余日宣、颜福庆、倪葆春参加了第一批广播。[3]
著作
- 余日宣,基督徒与极权国家,香港青年协会书局,1939年1月
家庭
- 长兄:余日章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余日宣,清华大学法学院,于2012-2-25查阅. [2012-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2.0 2.1 清华政治学系:那些人,那些事,三农直通车,2011-10-12. [2012-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2).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章华明,历史学家余日宣的路:南开 清华 沪江 复旦,上海档案2012年第1期[永久失效連結]
- ^ 同时,以凌宪扬为首的一些沪江大学校友在重庆和东吴大学合作成立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凌宪扬任院长,法学院以东吴大学方面为主,商学院以沪江大学方面为主。
- ^ 余日宣:历史学家,上海理工大学,于2012-2-26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