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城墙

余杭城墙余杭县县城城墙,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南苕溪北岸,现仅存原南侧的两座水城门,东西各一,其中西水城门位于原县署前,东水城门位于原学宫前,1986年被列为余杭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在通济桥退堤扩孔工程中被北移30米[1],2009年调整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十三年(1808)《余杭县志》余杭城池图。
水城门

东侧水城门,2015年5月
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余杭镇南苕溪北岸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4-64
认定时间2009年4月

历史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余杭县始置,属会稽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冬十月,下令全国的修建县城[2]。最初的余杭县城始建年代不详,在南苕溪南岸,时城周六里二百步。东汉熹平二年(173),余杭县治徙于溪北,约在隋开皇元年(581)再徙溪南,北宋雍熙初再徙溪北,时城周五百四十三丈,后城址不再变动。元至正十六年(1356)曾复筑溪南旧城,城周三里,后毁[3]

现城址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所筑,后不断重修。城墙东西宽,南北狭,城周七百三十丈(约2336米),厚一丈六尺(约5.12米),高分一丈八尺(约5.76米)和三丈二尺(约10.24米)两种,设有陆门四座,水门两座,四座陆门分别为东门宾阳门、西门秩成门、南门对薰门和北门拱极门,南门外跨河建有通济桥,两座水门位于城南,不设护城河。万历三十二年(1604)因形家认为四座城门不宜相对,故将北门向西、东门向北各移三十丈,并在东门外筑瓮城[4]

旧城作为余杭县县治的历史直至1958年余杭县撤销并入临安县为止,县治所在的“城镇”改称余杭镇。1961年,以原杭县和余杭县辖区,恢复余杭县建制,但县治改设于原杭县县治——临平镇[5][6]。原城内主要建筑有县署(抗战时期毁于日军轰炸,其址今为余杭文昌中学)、学宫(余杭县学文庙,其址今为浙江省军区综合训练队办公大楼[7],在太炎小学内尚存明代余杭县肇建启圣祠碑和清代明伦堂碑)、城隍庙和法喜寺等(),其中县署与学宫均位于县前街上(与南城墙并行,即今太炎路),今均已不存。

参考文献

  1. ^ 《古老水城门重现余杭区》. 浙江在线.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2. ^ 汉书·高帝纪下》,高祖六年(前201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
  3. ^ 清·张吉安修、朱文藻纂,崔应榴、董作栋续纂,《嘉庆余杭县志·卷二·城池》: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四,南临苕溪(大清一统志)。旧县城在溪南,周回六里二百步。东汉熹平二年,县令陈浑徙于溪北。后复治于溪南。后唐时,号为清平军城。钱武肃王修广其濠。宋雍熙初,再徙溪北,周五百四十三丈,高一丈三尺,下广一丈五尺,壕阔二丈五尺。城门四,曰荣春、湖光、迎波、永丰(咸淳志)。(按:志但云后复治于溪南,而不详徙城在何年。隋开皇元年,徙州治余杭。则徙城溪南,或即在此时欤?)旧城入元圮。至正十六年,浙江行省参知政事杨完者,仍于溪南筑城,周三里,内附后毁(成化府志)。(按:邑城,自宋雍熙初再徙于溪北,自是不复更徙。不知杨完者何以复筑旧城?《成化府志》亦未晰,识以阙疑。)明正德九年,知县唐鹏重建四门:荣春在东,迎波在西,湖光在南,永丰在北。迎波、湖光二门,叠石为台,建重楼,如城之制(嘉靖县志)。
  4. ^ 《嘉庆余杭县志·卷二·城池》:嘉靖三十五年,知县吴应征因寇乱筑城,自西迤北至东五百丈,高一丈八尺;自东迤南至西二百三十丈,高三丈二尺,周广一丈六尺,雉堞一千三百四十三堵。为门四:南曰对薰,北曰拱极,东曰宾阳,西曰秩成。无濠,南临溪,有水门二。万历五年,知县濮阳棐重建通济桥南关,安乐桥东关,皆石甃为台,下为门(万历府志)。城内外俱有马路,可通走马。惟南城无。万历三十二年,知县程汝继以形家言,四城门不宜相对,徙北门过西三十丈,东门过北三十丈。东门外增筑月城,曰启秀。四十二年,临溪东南城圮,知县戴日强重筑(旧县志)。国朝顺治十八年,知县宋士吉议修未竟。康熙十年,知县张思齐续加修筑(旧府志)。康熙二十二年,知县龚嵘增修。雍正六年,知县何傥重修(通志)。
  5. ^ 《1961年没有余杭县》. 杭州日报.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6. ^ 周如汉. 高宏丽 , 编. 余杭百年 建制多变 兼谈对“老余杭”一词的解读 (PDF). 余杭时报数字报,来源:《余杭时报》2018年8月25日4版. 2018-08-25 [2024-10-06] (简体中文). 
  7. ^ 《太炎小学之渊源》. 余杭新闻网.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