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
本字與讀音
“侬”字的使用由来已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集》中就已经可以看到很多例子,例如江南的《子夜歌》裡有“惆悵使儂愁”,“荊、郢、樊、鄧之間”的《西曲歌》也有“九裡新儂還”。在更早的文獻中,“儂”也作“农”,例如《庄子》中有一位人物叫做“石户之农”。唐代注家成玄英称“今江南唤人为农”,证明早期的“侬”/“农”主要在长江以南的方言中出现,唐代方言中仍然保留了這種讀音。用“农”、“侬”指代人的起源目前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同“侬”的本字即“农”,古人可能以“农”借代一般人;潘悟云、陈忠敏认为現代吴、闽语皆不用“农”指代农民,无论“农”还是“侬”都是拟声词,这一词汇應該来自古代百越语,作为百越后裔的现代壯侗語、苗瑤語人称代词也保留了这一特征,例如广西的侬族以“侬”自称。[1][2]
两字在中古漢語的音韵地位均為通摄合口一等冬韵泥母,在南方各地的讀音各有不同,一般來講文讀作/noŋ/或者/nuŋ/,白讀為/naŋ/。在不少吳語方言中,“儂”字已經發生音變,鼻韻尾脫落,彼此發音相去甚遠。[3]
在各方言中的使用
根據曹志耘的調查,用“儂”表示「人」的方言包括吳語甌江片、婺州片、處衢片大部以及太湖片的昌化、嵊州、新昌,閩語閩東、閩南、莆仙、瓊雷方言,以及徽語的淳安、壽昌。[4]:39
吴语的人称代词常常加“侬”,因此古人称吴语区为“三侬之地”,意思是无论「你我他」末尾都带“侬”,例如「我侬」、「尔侬」、「渠侬」分别表示「你我他」。在现代吴语中,人称代词的“侬”缀广泛分布于瓯江片、台州片以外的吴语区,根据明嘉靖《太平县志》的记载温岭县古代也是用“侬”,因此台州片在古代可能也是有“侬”的,许多地方第二人称“尔侬”简化为“侬”。徽语都保留了“侬”,其中严州方言以及徽州方言中的德興仍保留了“三侬”,并且徽州绩溪方言中的/n̩0/缀可能是一种弱化的“侬”缀。赣语的昌靖片、鷹弋片和懷嶽片也是人称代词“侬”缀的连续分布区域。[2]
此外,还有方言使用「我侬」、「尔侬」、「渠侬」表示「我们」、「你们」、「他们」。闽语中这一现象最为普遍,吴语、徽语、赣语、湘語、湘南土話、湖南境内的客家話也有体现,例如徽州黟縣方言,但徽州其它地区主要用「我人」、「尔人」、「渠人」。闽语中以闽南片为例,复数人称代词“阮”“恁”“𪜶”实际上是「我侬」、「汝侬」、「伊侬」的合音,这一点在汕頭、揭陽、海豐的闽南方言中可以体现,当地虽然有“阮”“恁”但仍保留了“伊侬”。[2]
參考資料
- ^ 潘悟云; 陈忠敏. 释侬.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5, 23 (2) [2023-06-18]. ISSN 0091-3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8).
- ^ 2.0 2.1 2.2 盛益民. 複數單數化與漢語方言單數代詞中後綴「儂」的來源——一項語義創新及其對東南方言代詞系統的影響.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9-12-17, 12 (1) [2023-06-18]. ISSN 1933-6985. doi:10.1163/2405478X-01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8).
- ^ 邵慧君. “侬”字称代演化轨迹探论. 中国语文. 2004, (1).
- ^ 曹志耘 (编). 汉语方言地图集 词汇卷.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8. ISBN 978-7-100-057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