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架
(重定向自冰棚)
冰架(英語:Ice shelf),又稱冰棚,是陸地上的冰河或冰原流入海中,浮在海上的大片水冰。只有南極洲、加拿大、俄羅斯和格陵蘭的部份海岸存在冰棚。當今冰棚的厚度可達100至1000公尺。全世界最大的冰棚是南極洲的羅斯冰棚和菲爾希納-龍尼冰棚。因冰的密度比水小,冰棚在海面上的部分只會有全部的九分之一。冰棚與陸上冰河的分界線稱作接地線(grounding line),當接地線往內陸退縮,表示更多的冰進入海中,海面會因此上升。
冰棚會因為上游冰河的重量而向外海推進[1] 。冰棚前緣也會不時崩落成為冰山。過去認為冰棚質量損失的主要機制來自冰棚前緣的崩解。在較大的崩解事件之間,冰棚通常可以持續向前推進數十年。然而2013年有新的研究發現,南極冰棚海面下的融化才是冰棚質量損失的主因[2]。另外,冰棚表面上的積雪,以及冰重新累積在冰棚的下方,對於冰棚的質量平衡也是重要的。。
冰棚與海冰不同,海冰直接在海上形成,較薄(厚度通常小於3公尺),主要分布於北冰洋和南極洲陸地周圍的南冰洋。沃斯托克湖等冰下湖上方的冰層則稱作「捕獲冰棚」(captured ice shelf)。
俄羅斯冰架
馬圖謝維奇冰架位於北地群島,約北緯79度,由十月革命島上最大的幾個冰帽組成;南端是卡爾平斯基冰帽,北端是魯薩諾夫冰帽,總面積222平方公里。
加拿大冰架
所有加拿大的冰架都連接著埃爾斯米爾島,約在北緯82度。仍然存在的冰架是阿爾弗雷德·恩斯特冰架、米爾恩冰架、沃德·亨特冰架和史密斯冰架。麥克林托克冰架於1963年至1966年崩解; 艾爾斯冰架於2005年崩解; 馬卡姆冰架於2008年崩解。
南極洲冰架
冰架崩解
在這幾十年,冰架的體積一直在減小。它們融化、斷裂,甚至整個消失不見。
參見
參考資料
- ^ Greve, R.; Blatter, H. Dynamics of Ice Sheets and Glaciers. Springer. 2009. ISBN 978-3-642-03414-5. doi:10.1007/978-3-642-03415-2.
- ^ Administrator, NASA. Warm Ocean, Not Icebergs, Causing Most of Antarctic Ice Shelves' Mass Loss. 2013-06-24 [201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 ^ Bindschadler, R.; Choi, H.; Wichlacz, A.; Bingham, R.; Bohlander, J.; Brunt, K.; Corr, H.; Drews, R.; Fricker, H. Getting around Antarctica: new high-resolution mappings of the grounded and freely-floating boundaries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creat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The Cryosphere. 2011-07-18, 5 (3): 569–588 [2017-07-28]. ISSN 1994-0424. doi:10.5194/tc-5-569-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 Depoorter, M. A.; Bamber, J. L.; Griggs, J. A.; Lenaerts, J. T. M.; Ligtenberg, S. R. M.; van den Broeke, M. R.; Moholdt, G. Calving fluxes and basal melt rates of Antarctic ice shelves. Nature. 2013-10-03, 502 (7469): 89–92 [2017-07-28]. ISSN 0028-0836. doi:10.1038/nature125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英语).
- ^ Rignot, E.; Jacobs, S.; Mouginot, J.; Scheuchl, B. Ice-Shelf Melting Around Antarctica. Science. 2013-07-19, 341 (6143): 266–270 [2017-07-28]. ISSN 0036-8075. PMID 23765278. doi:10.1126/science.12357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0)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