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环形山

月球撞击坑

利玛窦环形山(Riccius)是位于月球正面南半球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1],其名称取自十六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奥古斯丁·里奇(Augustine Riccius)和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神父传教士学者利玛窦(马泰奥·里奇,1552年-161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利玛窦环形山
月球轨道器4号拍摄的图像
纬度37.02°S
经度26.43°E
直径71.79公里
深度1.72公里
余经日出时335°
命名来源奥古斯丁·里奇
利玛窦

描述

 
利玛窦环形山周边图,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该陨坑西北毗邻拉比列维环形山、东北靠近斯提博腊斯陨石坑尼科莱陨石坑位于它的南面、而东南偏东和西南偏西分别坐落着维勒陨石坑比兴环形山[2]

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37°01′S 26°26′E / 37.02°S 26.43°E / -37.02; 26.43,直径71.8公里[3],深度约1.72公里[4]

利玛窦环形山遭受了严重的后期撞击轰击,其原初外观几乎已难以看出,仅剩西侧和西南坑壁稍为完整,其余部分已完全被各式陨坑所替代。残存的坑壁平均高出周边地形1300米[1],内部容积约4614.08公里³[1]。坑内北部和南部地表也布满陨坑,只有东北和靠近西侧内壁的坑底上没有撞击坑的痕迹。该陨坑也许是月球上已命名陨石坑中受损最严重的一座。

卫星陨石坑

按惯例,最靠近利玛窦环形山的卫星坑将在月图上以字母标注在它的中心点旁边。

 
戴维·坎贝尔图片
利玛窦 纬度 经度 直径
A 35.9° S 27.4° E 24 公里
B 37.5° S 27.8° E 19 公里
C 36.2° S 28.8° E 24 公里
D 40.3° S 28.9° E 17 公里
E 39.9° S 26.4° E 22 公里
G 38.5° S 24.4° E 13 公里
H 35.4° S 26.1° E 20 公里
J 40.7° S 26.0° E 13 公里
K 39.1° S 25.7° E 6 公里
L 41.5° S 26.8° E 8 公里
M 37.8° S 26.4° E 14 公里
N 41.1° S 27.6° E 13 公里
O 36.2° S 27.8° E 9 公里
P 35.7° S 28.1° E 11 公里
R 41.4° S 30.7° E 7 公里
S 37.0° S 26.5° E 11 公里
T 36.3° S 25.0° E 7 公里
W 38.9° S 25.2° E 19 公里
X 38.8° S 26.7° E 11 公里
Y 35.8° S 29.1° E 10 公里
  • 卫星坑利玛窦 B、利玛窦 E和利玛窦 M被月球及行星观测者协会(ALPO)列入《内侧壁坡带有暗黑辐射纹的撞击坑列表》[5]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Riccius on LAC-113 map. (PDF).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31).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7). 
  4. ^ John E. Westfall's Atlas of the Lunar Terminato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8). 
  5. ^ List of craters with dark radial bands of the Association of Lunar and Planetary Astronomy(ALPO) (PDF). [2016-09-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03). 

另请参阅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