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里埃尔·邓南遮

意大利作家,詩人,記者和劇作家(1863-1938)
(重定向自加布里埃勒·邓南遮

加布里埃爾·鄧南遮第一代蒙特内沃索亲王義大利語Gabriele d'Annunzio;1863年3月12日—1938年3月1日),原名盖塔诺·拉帕涅塔Gaetano Rapagnetta),意大利诗人记者小说家戏剧家军人、政治活动家和冒险者。 1889年至1910年期间,在意大利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他被誉为“诗人”(Il Vate)或“先知”(Il Profeta )。 主要作品有《玫瑰三部曲》等。

加布里埃尔·邓南遮
Gabriele d'Annunzio
出生(1863-03-12)1863年3月12日
 義大利王國佩斯卡拉
逝世1938年3月1日(1938歲—03—01)(74歲)
 義大利王國加尔多内里维耶拉
職業诗人记者小说家剧作家
體裁颓废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鄧南遮開始參與政治活動,其常被視作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先驅者,頗受爭議。鄧南遮的思想與美學深刻地影響了法西斯主义

文學方面,鄧南遮与颓废主义运动關聯密切。該運動与法国象征主义英国唯美主义相互影響。鄧南遮的一些作品承繼了浪漫主義傳統,與自然主義針鋒相對,既感性,又帶神秘感。 鄧南遮無論是在文學方面,或是在政治行動上,都受到尼采的影响。 他和幾名女性的風流韻事,如露易莎‧卡薩提英语Luisa Casati,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義大利人对邓南遮的印象,從文学家转变为民族战争英雄。[1]鄧南遮加入義大利陸軍阿迪蒂突击队,參與諸多軍事行动,如飛越維也納行動英语Flight over Vienna。 以義大利民族主義者之姿,反对巴黎和会。鄧南遮在阜姆建立了短命的義大利卡爾納羅攝政領,並自稱「Duce」。 宪法使「音乐」成为国家的基本原则,並在本質上施行法团主义[2]

早期生活

 
鄧南遮的誕生地博物館英语Birthplace of Gabriele D'Annunzio Museum,佩斯卡拉

鄧南遮生於阿布魯佐佩斯卡拉。父亲是一名富有的地主與鎮長,弗朗西斯科·保罗·拉帕涅塔·邓南遮(Francesco Paolo Rapagnetta d'Annunzio,1831-1893);母親是露易莎(Luisa de Benedictis, 1839-1917)。鄧南遮的父親原本以其母的名字拉帕涅塔(Rapagnetta)為姓,但在他13岁的时候,被一个没有孩子的富有的叔叔安東尼‧鄧南遮(Antonio d'Annunzio)收养,並冠上鄧南遮的姓氏。[3][4]传聞鄧南遮最初被命名为里諾蓋塔諾(Gaetano),但因為他有如天使般的外表,便以天使加百列為名,洗禮名為加布里埃爾。不過,这个故事基本上已經被证實為假。[5][6]

1881年,鄧南遮进入了罗马大学。大學期間,鄧南遮參與各個文學性社團,并为当地报纸撰写文章和评论。 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宣傳尚未收復的義大利

飞越维也纳上空

 
鄧南遮在飛越維也納上空中,從飛機下扔下的義大利語宣傳單
 
1915年,鄧南遮在的里雅斯特上空投掷的宣傳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鄧南遮回到意大利,发表公开演說,呼籲義大利加入协约國。 自从1908年与莱特兄弟有過一次飞行,邓南遮对航空有著兴趣。随着战争暴發,鄧南遮自願參军,以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的身分声名大噪。在一次飞行事故中,鄧南遮失去了一隻眼睛。

 
邓南遮(左)与一名同僚

1918年2月,鄧南遮参加了對巴卡爾的轟炸行動,提振因卡波雷托戰役受損的士氣。 1918年8月9日,作为第87战斗机中队指挥官,鄧南遮組織了飛越維也納行動英语Flight over Vienna,带领9架飞机往返700英里,在维也纳投下宣传传单。 [7]

進军阜姆城

 
1919年9月,阜姆居民歡迎鄧南遮與他的夥伴
 
1919年阜姆。中間拄著拐杖的是鄧南遮,身邊的士兵不少來自義大利皇家陸軍的阿迪蒂突擊隊。 向右面對鄧南遮的是阿迪蒂突擊隊波隆那旅指揮官阿图罗-阿沃利奥中尉

第一次战争加强了鄧南遮的极端民族主义領土收復主義的想法。鄧南遮展開广泛的行動,希望義大利是以一流歐洲強權之姿,与戰時盟友一同作战。 1919年9月12日,因不滿巴黎和会上移交人口大多為義大利人的阜姆的要求,鄧南遮率領2000名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占领城市,迫使美英法的占领部队撤出。[8]鄧南遮等人试图让意大利吞并阜姆,但遭到義大利政府拒绝。意大利政府封锁阜姆,要求投降。

鄧南遮随后宣布在阜姆成立獨立國家「義大利卡爾納羅攝政領」;《卡纳罗宪章》影響了后来意大利的法西斯体系,包含鄧南遮自稱「领袖」(Duce)。一部份的意大利皇家海军加入了鄧南遮。[9]鄧南遮嘗試為其他被壓迫的民族,如鄧南遮在1920年試圖武裝的愛爾蘭人,提供國聯之外的另一種選擇;並寻求与巴尔干地区的各种分离主义团体结盟,特別是在巴爾幹的義大利分離主義份子,但是没有取得多大成功。[10][11]直到1920年12月,在意大利海军的轰炸下,無視拉巴洛條約而向意大利宣战的鄧南遮,最終投降。

晚年

 
晚年的邓南遮正在讀書 (Mario Nunes Vais 摄)

在向阜姆進军之後,鄧南遮隱居加爾達湖,在寫作中渡過晚年。 虽然鄧南遮對墨索里尼有很大的影響,但他从未直接卷入意大利法西斯的政治活动。1922年,向羅馬進军之前,鄧南遮因不明原因從窗邊跌落,受傷但未死。

1924年,鄧南遮受國王伊曼紐三世授予貴族頭銜蒙特內沃索親王義大利語Principe di Montenevoso。 1938年,因中风去世。 墨索里尼国葬鄧南遮,葬於義大利勝利莊園

同法西斯主義的關聯

鄧南遮通常被認為是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先驅者。在阜姆的時候,鄧南遮与國家工團主義者阿爾塞斯特·德·安布里斯英语Alceste De Ambris共同起草《卡爾納羅憲章英语Charter of Carnaro》。 安布里斯提供了法律和政治框架,鄧南遮則增添了一些文學修飾。安布里斯是一群意大利海员的领袖,叛变后,率艦投靠鄧南遮。宪法建立了一个法團主义国家。九個團體代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人、雇傭主、专业人员等),第十个(鄧南遮的發明)則代表「优秀」的人类(英雄、诗人、先知、超人)。憲章还宣布,音乐是国家的基本原则。

墨索里尼从鄧南遮身上模仿和学习了獨裁者的文化。鄧南遮就像是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施洗約翰一般,義大利法西斯所使用的仪式與符號幾乎就在鄧南遮向阜姆進军期間發明出來,[12][13]包括陽台樣式、罗马式敬禮、模仿《伊里亞德阿基里斯的哭喊聲、与群眾間充滿戏剧性和修辞的对话、宗教符號的政治運用。[12]此外,还包括在阜姆的政府體制:法團主義國家的經濟模式、戲劇把戲、情緒化的民族主義儀式;還有黑杉军,即阿迪蒂突擊隊,擁有纪律、野兽般的反应和对异己的强大武装镇压能力。[14]蓖麻油,是一種泻药。据说,鄧南遮甚至开创了强灌大量蓖麻油的酷刑,用以羞辱、殘廢或杀死反對者。而墨索里尼的黑衫军承繼了這個手法。[15][16][17]

鄧南遮擁護義大利向外擴張的外交政策,甚至歡迎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的侵略

与墨索里尼的竞争關係

尽管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深受《克瓦內爾宪章》的影响,但鄧南遮及安布里斯都不想積極參與義大利法西斯運動。兩人都拒绝了法西斯主義者参加1921年5月15日选举的徵招。 在向罗马进军之前,安布里斯甚至批評法西斯运动。

1922年8月13日,鄧南遮因从窗户跌落而严重受伤;與弗朗西斯科·萨维里奥·尼蒂及墨索里尼共同举行的「全国和解会议」的計劃遭到取消。 这一事件从未得到解释,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起谋杀鄧南遮的計劃。 尽管鄧南遮在这次事件后退出了公眾目光,但墨索里尼仍然定期向鄧南遮发放慰問金,作为不再重新参与政治舞台的贿赂。 当一位密友问及此事时,据称墨索里尼说:「当你有一颗蛀牙时,你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拔掉牙齿,要么塞满金子。對付鄧南遮,我选择了后者。」[18]

不過,直到1938年去世之前,鄧南遮仍一直试图干预政治。 他在1933年写信给墨索里尼,试图说服他不要参与轴心国希特勒的协议。 1934年,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会面后,鄧南遮试图破坏兩者之间的关系,甚至写了一本关于希特勒的讽刺小册子。

文學地位

在生涯高峰,鄧南遮的作品以原創性、力量與頹廢聞名。虽然作品享譽盛名,并影响許多的意大利作家,但鄧南遮世紀末風格的作品卻鲜为人知。而鄧南遮的文学名聲也擺脫不掉法西斯的陰影。1898年,《時代雜誌》批評鄧南遮的小说《入侵者》(L'innocente )「邪惡」、「徹頭徹尾的自私和腐败」。[19]1901年,鄧南遮的悲剧《黎米尼的富蘭采絲卡英语Francesca da Rimini》(Francesca da Rimini ) 則因道德理由未通過審查。[20]

作品

小说

  • 1889年:《欢乐》(Il Piacere)
  • 1891年:《乔瓦尼·埃皮斯科波》(Giovanni Episcopo)
  • 1892年:《无辜者》(L'innocente)
  • 1894年:《死亡的胜利》(Il trionfo della morte)
  • 1895年:《岩石中的处女》(Le vergini delle rocce)
  • 1900年:《火》(Il fuoco)
  • 1910年:《是或不是》(Forse che sì forse che no)

悲剧

  • 1899年:《死城》(La città morta)
  • 1899年:《蒙娜丽莎》(La Gioconda)
  • 1904年:《火焰中的埃塞俄比亚》(L'Etiopia in fiamme)
  • 1904年:《约里奥的女儿》(La figlia di Jorio)
  • 1905年:《莫吉奥下的火把》(La fiaccola sotto il moggio)
  • 1908年:《船》(La nave)
  • 1909年:《费德拉》(Fedra)

短篇故事集

  • 1918年:《复兴》(La Riscossa)[21]
  • 1882年:《未开垦之地》(Terra vergine)
  • 1884-1886年:《佩斯卡拉的小说》(Le novelle della Pescara)

诗集

  • 1879年:《早春》(Primo vere)
  • 1882年:《新歌》(Canto novo)
  • 1893年:《天堂诗篇》(Poema paradisiaco)
  • 1903–1912年:《天空、海洋、大地和英雄的赞歌》五卷(The five books of Laudi del cielo, del mare, della terra e degli eroi)
  • 《玛雅》(Maia - Canto Amebeo della Guerra)
  • 《埃莱克特拉》(Elettra)
  • 《阿尔基俄涅》(Alcyone)
  • 《梅洛佩》(Merope)
  • 《阿斯特洛佩》(Asterope - La Canzone del Quarnaro)
  • 1914年:《献给塞尔维亚的颂歌》(Ode alla nazione serba)

自传性作品

  • 《无天鹅的丽达》(La Leda senza cigno)
  • 《夜曲》(Notturno)
  • 《锻炉的火星》(Le faville del maglio)
  • 《加布里埃尔·邓南遮的秘密之书》(Le cento e cento e cento e cento pagine del Libro Segreto di Gabriele D'Annunzio tentato di morire o Libro Segreto)

书信体作品《从他到她,独自一人》(Solus ad solam)在死後出版。

另见

參考資料

  1. ^ D'Annunzio and "Carnaro" irredentism. [201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2). 
  2. ^ Parlato, Giuseppe. La sinistra fascista. Bologna: Il Mulino. 2000: 88 (意大利语). 
  3. ^ Joseph Guerin Fucilla, Joseph Médard Carrière D'Annunzio abroad: a bibliographical essay Volume 2, page 29 1935 "(Translation of the birth certificate of d'Annunzio's father, Francesco Paolo Rapagnetta, of the legal act recognizing the latter's adoption by his uncle Antonio d'Annunzio, and the birth certificate of Gabriele d'Annunzio)."
  4. ^ André Geiger Gabriele d'Annunzio, 1918, page 142: "Après la légitimation, et conformément à la loi, il perdit ce nom de Rapagnetta pour prendre le seul nom du père qui l'avait légitimé. Il est probable que le Camillo Rapagnetta, qui figure dans- l'acte de naissance du poète, était un parent, ..."
  5. ^ Adrian Room, Dictionary of Pseudonyms: 13,000 Assumed Names and Their Origins (2010), p. 13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For the urban legend: Cfr. A. Rapagnetta, La vera origine familiare e il vero cognome del poeta abruzzese Gabriele D'Annunzio, Carabba, Lanciano, 1938; online sources on the real birthname of "Gabriele D'Annunzio": ([//web.archive.org/web/20181017223919/http://www.italialibri.net/autori/dannunzio.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 and [1]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8-02 [2]
  7. ^ Chisholm, Hugh, ed. (1922). "D'Annunzio, Gabriel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2th ed.). London & New York.
  8. ^ H.R. Kedward, Fascism in Western Europe 1900–45, p 40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71
  9. ^ D'ANNUNZIO PAYS DESERTING SAILORS; Hands Out 10,000 Francs to Crew of Destroyer—Its Officer Bound to Gun.WRANGEL TROOPS NEAR BYMany in Rome Look Hopefully to Giolitti to Find a Way Outof Flume Crisis. The New York Times. 1920-12-11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7). 
  10. ^ Mark Phelan, 'Prophet of the Oppressed Nations: Gabriele D'Annunzio and the Irish Republic, 1919–1921, History Irelandvol. 21, no, 5(Sept/Oct 2013, pp. 44–50.
  11. ^ Ekrem Vlora. Lebenserinnerungen: 1912 bis 1925 [Memoirs: 1912–1925]. Walter de Gruyter. 1973: 154 [2018-12-10]. ISBN 9783486475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9) (德语). 
  12. ^ 12.0 12.1 Ledeen, Michael Arthur. Preface 2, illustrated.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1. ISBN 9780765807427. 
  13. ^ Paxton, Robert O. Taking Root. Vintage Series reprint. Random House, Inc. 2005: 59–60. ISBN 9781400040940. 
  14. ^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aly, H. Stuart Hugh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1953, pp. 76 and 81–82.
  15. ^ Cecil Adams, Did Mussolini use castor oil as an instrument of tor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traight Dope, 22 April 1994. Accessed 6 November 2006.
  16. ^ Richard Doody, Stati Libero di Fiume – Free State of Fiume. [200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8). , The World at War.
  17. ^ Cali Ruchala, "Superman, Supermidget": the Life of Gabriele D'Annunzio, Chapter Seven: The Opera. [2006-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10). , Degenerate magazine, Diacritica (2002).
  18. ^ he Vittoriale degli Italiani, Fred Licht,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Vol. 41, No. 4 (Dec. 1982), pp. 318–324
  19. ^ "D'Annunzio.; Books That Prove Him to Be Entirely Selfish and Corrupt", New York Times, 5 March 1898. p. RBA145.
  20. ^ "D'Annunzio's Tragedy Prohibited by Censor.; Further Performances of Francesca da Rimini at Rome Forbidden on Moral Grounds", New York Times, 31 December 1901. p. 5.
  21. ^ First edition of warlike prayers held on the Italian front from November 1917 to May 1918, in 16 °, pp. 171 broch. orig. xilografata, frontispiece and trim always engraved on wood by Sarto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