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城隍廟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的城隍庙
(重定向自北京都城隍庙

北京都城隍廟是舊北京城城隍庙,創建於至元七年(1270年)。明代重建。同治十年(1871年)廟毁於火,後修复寢祠(後殿)及儀門。现唯存寢祠五間,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於西城区成方街33号(实际为西兴盛胡同金融大街交叉处),為研究元大都地理方位的重要遗蹟。[1]

都城隍庙后殿(寝祠)
北京都城隍庙后殿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3-12
认定时间1984年

歷史沿革

 
都城隍庙后殿(寝祠),摄于2009年

至元四年(1267年),世祖開始興建元大都。至元七年(1270年),数位大臣建言,“大都城既成,宜有明神主之”,请求建立城隍庙,世祖应允,并在城西南角选地建庙,封城隍为“佑圣王”。北京都城隍庙的历史由此开始。[2]元文宗天历二年八月(1329年),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3]

明代太祖加強城隍信仰,正城隍神號,去封爵。[4]明成祖(1403—1424年)永樂遷都,定鼎於北京,重修都城隍廟,主殿為大威灵祠。[5]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毁于火灾,再次重建,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以太牢(牛羊豕三牲)祭都城隍。[6]每年祭祀期間,廟宇附近逐漸形成廟會,後來更發展到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開市,成為京師最重要的廟會之一。其时商販雲集,人潮如涌,南北貨物,古今珍奇皆有。廟會綿延数裡,規模甚大。[7][8]

清代,北京都城隍廟是全国两所京都城隍庙之一。顺治八年(1651年)仲秋,遣太常卿致祭,此後每年為定例。仍用太牢祭祀。[9]雍正四年(1726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分别重修。同治十年,都城隍廟發生火災,後來僅修复了寝祠和儀門。到民國年間,廟內雖有香火,但早已頹敗,廟會也轉移至城内其他地点。

20世纪後半葉,僅存的寝祠淪為水電印刷廠庫房,因年久失修,門窗斷裂脫落,彩畫磨滅無存,周圍更被私搭乱建的低矮房屋環繞。1984年,北京市政府將寝祠列入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90年代,這一地區被規劃為北京金融街的建設範圍。2005年11月,對寝祠的大修正式開始。工程持續一年餘,投資約430萬元,更换了三成以上的内檐木構件,殿内的水泥地面也重新換成青砖。同時還拆除周边违章建筑百余平方米,清理倚靠大殿堆起的煤堆,開辟出一休閑廣場。在維修過程中,發現了三座石碑,其中两座石碑曾作为民房墙壁,碑身字迹仍依稀可辨,分别是顺治年間之《西棚老会碑記》和雍正年間之《重修京都城隍廟掛燈會碑記》;另一座石碑则被敲断後深埋地下,字迹已磨灭不清。現三座石碑被重新豎立於寝祠兩側。[10]隨著金融街地區眾多古老胡同的消逝,歷經風雨的都城隍廟寝祠成為林立的高樓間最後的古都遺韻。

建築結構

 
寢祠正面觀

都城隍廟盛時,中軸線上建筑自南向北依次為:都城隍門(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大威靈祠和寢祠,還有鐘鼓樓、两庑殿、治牲所、井亭、燎炉、碑亭等附属建筑。[11]庙内立石碑多处,有顺治十五年(1658年)立《西棚老会碑记》,康熙十二年(1673年)立《东棚二圣会碑记》,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重修京都城隍廟掛燈會碑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立《重修都城隍廟碑記》等。

廟內還有對聯一副:

誰毀誰譽,逝者如斯夫;
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

現存寝祠坐北朝南,大殿五間,面闊24.8米,進深17米,建築面積約420平方米。黄琉璃瓦黑剪边歇山顶调大脊,正吻垂兽,排山滴水,五踩重昂斗栱,配旋子彩画,斜方格門窗五抹;殿内井口天花,前后加金柱,一斗三升斗栱。殿前出轩三间,通闊17.8米,進深7米,轩内為鎏金斗栱[12]

相关條目

注释和參考文献

  1. ^ 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文博——北京市文物局. [2009-06-30]. [失效連結]
  2. ^ 元·虞集《大都城隍庙碑》碑文:“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四年,岁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立朝廷宗庙社稷,官府库庚,以居兆民,辩方正位,井井有序,以为子孙万事帝王之业。七年,太保臣刘秉忠、大都留守臣段贞、侍仪奉御臣和坦伊苏、礼部侍郎赵秉温言,大都城既成,宜有明神主之,请立城隍神庙,上然之,命择地建庙,如其言。得吉兆于西南隅,建城隍之庙,设像而祠之。封曰佑圣王,以道士段志祥筑宫其旁,世守护之,自内廷至于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祝祷,莫不崇礼之。”
  3. ^ 明·宋濂等《元史·本纪文宗二》:“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
  4. ^ 宸垣識略》:“洪武二年以周禮有司民之祭,封京師都城隍祭之,三年,正城隍神號,去封爵,命春秋從祀於山川壇。”
  5. ^ 宸垣識略》:“都城隍廟,在都城之西,永樂中建。中為大威靈祠,後為寢祠,左右為二司,兩廡為十八司,前為闡威門,外左右為鍾鼓樓,又前為順德門,又前為都城隍門。廟中有石刻北平府三大字。”
  6. ^ 清·張廷玉等《明史》:“都城隍廟,祭以五月十一日。……東嶽、都城隍用太牢。”
  7. ^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城隍廟市,月朔、望,廿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庙墀廡,列肆三里。图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珠寶象玉珍错绫缎之曰滇粤閩楚吳越者,集市族族,行而觀者云,貿遷者三,渴乎廟者一。”
  8. ^ 《談經》:“庙市则起自刑部街之东弼教坊下,绕北,延至都城隍庙,绵亘十里。”
  9. ^ 民國·趙尔巽等《清史稿》:“都城隍廟有二,舊沈陽城隍廟,自元訖明,祀典勿替。清初建都後,升為都城隍廟,有司以時致祭。其在燕京者,建廟宣武門内。順治八年仲秋,遣太常卿致祭,歲以為常。用太牢,禮献如祀先醫。萬壽節遣祭,加果品。雍正中,改遣大臣,嗣复命親王行禮。”
  10. ^ 都城隍庙百年大修竣工 共投入430余万元. 北京日报. 2007-03-02 [2009-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1. ^ 《帝京歲時紀勝》:“中為大威靈祠,後為寢祠,两廡十八司,前為闡威門,塑十三省城隍對立,望之儼然酷肖各方儀表。前為順德門,左右鐘鼓樓,再前為都城隍門。”
  12. ^ 北京道教活动场所:都城隍庙. 中國網. [2009-06-30]. [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