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大利亞州

澳大利亚州份
(重定向自南澳大利亞省

南澳大利亚州(英語:South Australia,缩写为SA),簡稱南澳,位於澳大利亚中南部,与澳大利亚大陆的其餘四州及北領地接壤,是澳洲聯邦的一,是唯一与澳洲大陸上所有聯邦州都接壤的一,其下劃分為69個地方政府區域

南澳大利亚州
南澳大利亚州旗幟
旗幟
南澳大利亚州徽章
徽章
南澳大利亞州在澳大利亞的位置 其他澳大利亞州份與領地
南澳大利亞州在澳大利亞的位置
其他澳大利亞州份與領地
坐标:30°S 135°E / 30°S 135°E / -30; 135
国家 澳大利亞
首府阿德莱德
政府
 • 类型君主立憲制
 • 行政机构南澳大利亞州政府
 • 總督孫芳安
 • 州長英语Premier of South Australia彼得·马利瑙斯卡斯
面积
 • 总计1,043,514 平方公里(402,903 平方英里)
 • 陸地983,482 平方公里(379,725 平方英里)
 • 水域60,032 平方公里(23,178 平方英里)
面积排名第4
最高海拔塢卓天峰英语Mount Woodroffe1,435 公尺(4,708 英尺)
最低海拔艾爾湖−16 公尺(−52 英尺)
人口(2021年12月)
 • 總計1,806,599人
 • 排名第5
 • 密度1.75人/平方公里(4.5人/平方英里)
 • 密度排名第6
时区UTC+9:30
州生產總值(2010-11)123,325百萬澳元第5
•人均59,285澳元(第7)
參議院議席12/76
眾議院議席11/150
郵政簡稱SA
ISO代碼AU-SA
網站www.sa.gov.au
「南澳大利亚」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国大陸南澳大利亚
臺灣南澳大利亞、南澳洲
港澳南澳
星馬南澳大利亚

南澳大利亚南濱印度洋,轄境总面积约1,043,514平方公里,为澳大利亚大陆总面积的1/8、6州中的4大州,其中50%以上是牧地;包括坎加鲁岛(袋鼠岛)和數个较小的岛屿。州內有6.5%的土地成立为国家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人口约1806599人(2021年)[1],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1.5人。

南澳主要生产初级产品,如小麦羊毛大麦水果葡萄酒牛肉羊肉等。

府城阿德莱德市,为澳大利亚继悉尼墨尔本布里斯本柏斯后的人口第五大城市,气候为地中海型气候夏季干爽,冬季短暂多雨。

歷史

南澳大利亚州的人类活动的证据可以追溯到2万年前,在纳拉伯平原的库纳尔达洞穴进行燧石开采活动和岩石艺术。此外,在东南部现在被泥炭沼地覆盖的地区制造了木矛和工具。早在该岛被海平面上升切断之前,袋鼠岛就有人居住[2]。根据线粒体DNA研究,原住民在49000-45000年前从东部(顺时针,沿海岸,从澳大利亚北部)和西部(逆时针)到达艾尔半岛[3]

英國殖民澳大利亞之初,現在的南澳曾經是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的一部分。1834年,英國國會通過《1834年南澳大利亞法令》,允許設立“南澳大利亞省”。和之前建立的其他殖民地不同,南澳從建立起就沒有流放犯,而是完全由自由移民殖民,殖民計劃由南澳大利亞公司計劃營銷。1836年殖民地宣佈成立,1857年實行民主自治,原來由總督任命的立法局改爲選舉產生、並設立眾議局。1901年南澳大利亞省加入澳大利亞聯邦,成爲南澳大利亞州。

地理

气候

南澳大利亚州南部为地中海式气候,该州其他其余为干旱或半干旱天气[4]. 本州的平均温度1月份为29 °C (84 °F) ,7月份为15 °C (59 °F) . 有记录的最高温度为50.7 °C (123.3 °F) (Oodnadatta,1960年1月2日), 此温度同时亦是澳洲官方的最高温记录。最低温度记录是−8.2 °C (17.2 °F)(Yongala,1976年7月29日)[5]

南澳大利亚州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50.7
(123.3)
48.2
(118.8)
46.5
(115.7)
42.1
(107.8)
36.5
(97.7)
34.0
(93.2)
34.2
(93.6)
36.5
(97.7)
41.5
(106.7)
45.4
(113.7)
47.9
(118.2)
49.9
(121.8)
50.7
(123.3)
历史最低温 °C(°F) 0.2
(32.4)
0.8
(33.4)
−2.2
(28.0)
−3.5
(25.7)
−6.6
(20.1)
−8.1
(17.4)
−8.2
(17.2)
−6.6
(20.1)
−4.5
(23.9)
−4.4
(24.1)
−2.4
(27.7)
−0.5
(31.1)
−8.2
(17.2)
数据来源:Bureau of Meteorology[6]

教育

主管南澳教育的政府部門為教育及兒童培育署高等教育系统以澳大利亚八校联盟之一的阿德莱德大學为主体,另有弗林德斯大学南澳大学

人口统计

截止2021年12月,南澳大利亚州的人口为1806599人[7],该州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阿德莱德市区内。

移民与原住民

在2016年的人口普查中,28.9%的人口出生在海外,五个最大的海外出生群体来自英国(5.8%)、印度(1.6%)、中国(1.5%)、意大利(1.1%)和越南(0.9%)。[8]

2016年,2%的人口,即34184人被认定为土著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原住民托雷斯海峡岛民[9]

语言

在2016年人口普查中,78.2%的人口在家里只说英语,家里最常用的其它语言是意大利语(1.7%)、普通话(1.7%)、希腊语(1.4%)、越南语(1.1%)和粤语(0.6%)

宗教

在2016年的人口普查中,53.9%的受访者确定了基督教的某些变体。9%的受访者选择不陈述宗教。最常见的提名回答是“无宗教”(35.4%)、天主教(18%)、英国国教(10%)和团队教会(7.1%)。

州徽

本州徽乃由澳大利亚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於1984年4月19日御前授與。

地方政府自治体

都会区

排名 都会区名稱 2016人口[11][12]
1 阿德莱德 SUA 1,277,431
2 芒特甘比尔 SUA 28,684
3 维克多港-古尔瓦 SUA 25,503
4 怀阿拉 SUA 21,751
5 墨累桥 SUA 17,559
6 林肯港 SUA 15,685
7 皮里港 SUA 14,007
8 奥古斯塔港 SUA 13,515

参考文献

  1. ^ Statistics, c=AU; o=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ou=Australian Bureau of. Main Features - States and territories. www.abs.gov.au. 2020-06-18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9) (英语). 
  2. ^ R.J.兰伯特. 原住民. 南澳大利亚皇家学会公司: 袋鼠岛自然史. 1979年. ISBN 0-9596627-1-5. 
  3. ^ Zuckermann,Ghil'ad. 复兴学:从以色列的创世纪到澳大利亚及其后的语言回收.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20年. ISBN 9780199812776. 
  4. ^ Government of South Australia. Atlas South Australia.. 2009-12-06 [201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5. 
  5. ^ 澳大利亚气象局. Australia Climate extremes (PDF). 澳大利亚气象局. 2019-01-31 [2019-05-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3-27). 
  6. ^ Official records for Australia in January. Daily Extremes. Bureau of Meteorology. 1 July 2017 [7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8). 
  7. ^ 国家、州和地区人口 - 2021年3月. 澳大利亚统计局. [2022年9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1月21日). 
  8. ^ 2016年人口普查社区概况:南澳大利亚州. [2020年1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1日). 
  9. ^ 南澳大利亚. [2023年9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24日). 
  10. ^ ERP by LGA (ASGS 2018), 2001 to 2018 – 100% data.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9-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1). 
  11. ^ Latest population figures: Top 50 largest cities and towns in Australia in 2016. .ID.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 
  12. ^ Advanced search.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