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基督教

(重定向自原始基督教

基督教歷史中,早期基督宗教(英語:Early Christianity)又稱初期基督宗教,指耶穌死後,使徒開始傳播其教義,形成初代基督教會後,一直到325年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之間這段時期,是基督教形成的最初期階段。一般又被區分為使徒時代前尼西亞時期

歷史文獻

原始基督教初由耶穌四出周遊講道,大都為流傳的口傳資料或片斷雜記等。及至1世紀末至2世紀上半葉,陸續出現一些文書記錄。文書記錄主要為書信及傳記,原始基督教的活動亦有被非宗教性質的歷史文獻所記載。原始基督教的文書記錄後經輾轉傳抄和編選,被承認的各卷正典後成為《新約聖經》。尤其從中世紀後期至近代,古老修院、圖書館和考古學的發現,找到了一些聖經抄本和殘片。經籍文獻和非宗教性質的歷史文獻,為原始基督教運動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考證依據。

早期基督教的傳播

基督教产生后,其信徒的社会成分有自由民,也有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但主要以下层民众为主。在基督教早期阶段,基督教会曾实行财产共有,外界视其为一种秘密宗教组织。 到尼禄皇帝(54年—68年)在位时,教会的人数已增长到不可忽视的程度,从公元60年代中期罗马帝国政府的逼害就开始了。当时教徒普遍不分种族及社会阶层,就连当时的奴隶在信主以后亦可即时被接纳为弟兄。在此后的几个世纪,社会各阶层愈来愈多人加入教会,二世纪末罗马社会上层也开始有人信教。到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時,在不少省份中已有不少基督徒擔任重要職務,擁有能左右國家事務的權力。為了得到基督徒的支持,並期望以一神論代替多神論來重建一個統一的羅馬帝國,君士坦丁於313年发布了米兰敕令,基督教从此成为合法宗教,基督徒的人身和财产获得了法律的保护。[1]这样,罗马人民不论贫富都可拜在基督门下。基督教会反对民族区别,因此有不少外族包括日耳曼人、哥德人都開始信奉基督教。傳統希臘羅馬神話的多神信仰仍然存活了一個多世紀,但和一神教的基督教衝突日增,在亞歷山大城在宗主教區利羅治下,驅逐了猶太教人、焚燒了亞歷山大圖書館,自稱信奉基督的暴徒更殺害了希臘哲學家希帕提婭,進一步標誌著古典哲學輝煌的時期告一段落,代之而起的是基督教神學的時代。但一神論並沒有帶來一統的羅馬帝國,反而宗教的爭端漸多。在君士坦丁堡及帝國的東部,希臘語仍然是流通的語言,新約聖經亦是以希臘語流傳。在羅馬及帝國的西部,則以拉丁文傳教。在羅馬、君士坦丁堡、安提亞、亞歷山大城、耶路撒冷的牧區互不統屬。在幾次的大公会议中,基督教被国教化,三位一體被確立為正統,但其他學說則被視為異端,聶斯脫利被逐出教會在中東形成東方亞述教會阿里烏教派亦被逐出教會。

参考文献

  1. ^ (繁體中文)中世纪前期教会历史. [2010-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6月20日). 

相关著作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