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東區商圈

台北市的商圈
(重定向自台北市東區

臺北東區商圈,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商圈,由於臺北西區強勢崛起,西區的消費成長非常迅速,人潮和商機已經轉移到西門町台北站前商圈南西商圈[1][2]。該商圈泛指在忠孝東路四段附近以遠東SOGO百貨頂好名店城、明曜百貨商場為中心的區域,早年也被稱為頂好商圈;範圍則在復興南路以東、光復南路以西、市民大道以南、仁愛路以北。

臺北東區商圈
臺北東區核心之一的明曜百貨
概要
类型商圈
国家/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
復興南路以東、光復南路以西
市民大道以南、仁愛路以北[1]
营业信息
贩售商品流行服飾、精品百貨、餐飲等
营业时间10:00~22:00 依各商家而定
其他信息
公共交通臺北捷運
文湖線 板南線 忠孝復興站
板南線 忠孝敦化站
最近车站捷運忠孝復興站(復興南路)

41、74復興幹線、521、685、903
捷運忠孝復興站(忠孝東路)
204、212、212(直)、212(夜)、232(快)、232(副)、262、262(區)、299、600、605、605(新台)、919、1815、1815(區)、5201、5203、5500、台北觀光巴士紅線
頂好市場(忠孝東路)
204、212、212(直)、212(夜)、232(快)、232(副)、262、262(區)、278、299、521、600、605、605(新台)、903、919

※其餘各路公車皆可於捷運忠孝敦化站、市民敦化路口、忠孝敦化路口、仁愛敦化路口、安和敦化路口、懷生國中站、頂好市場、阿波羅大廈站等站下車。
网站混東區的Facebook專頁

由於西門町為主的西區商圈的快速崛起,再加上租金高漲等諸多因素,使東區商圈許多店鋪紛紛熄燈歇業,呈現沒落的情況[3][4]

東區與西區

 
忠孝東路帶動了臺北東區發展,可說是東區最重要的幹道。

東區商圈並非一開始就是臺北市的鬧區,在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日治時期時,此處都還是一片稻田,甚至荒野。但到了1960年代之後至今,隨著忠孝東路臺北捷運的陸續興闢,東區才有如麻雀變鳳凰般一躍成為臺北市的新興商業重鎮,與發展較早的臺北站前商圈西門町等商圈並駕齊驅[3]。此外,對於喜愛在臺北東區逛街的人,社會還曾給這個消費族群起了個名號「東區新人類」。

柯文哲市府上台後,提出「東區門戶計畫區」的開發計畫,臺北市「東區」的概念遂擴大為指涉臺北市東側的市區,例如信義商圈南港等地,不再僅止於東區商圈。在此定義中,「東區」的相對概念為站前商圈西門町博愛特區(首都核心區)、南西商圈等地組成的「西區」。

發展歷程

就臺北的發展史來看,東區商區成為臺北市的商業都心之一,不過是1980年代中葉以後的事情。臺灣清治時期臺北的開發主要著重於三市街艋舺大稻埕臺北城內(即今中華路中山南路、愛國西路及忠孝西路圍起的區塊)而已。日本領臺時,市區的開發雖然向東擴張,但是大致上止於堀川(今新生南北路)。而今天東區一帶,在當時不過是一大片的未開發農地。

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臺北市大致上延續舊有規劃,但在1949年底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後開始有了轉變。由於200餘萬的中國大陸軍民跟隨中華民國政府遷來臺灣,許多外省移民官僚在臺北的中央政府上班,而日本人遷走後留下的房屋及宿舍有限;此後又由於主要的大專院校及工作機會皆在臺北市或近郊,造成眾多的中臺灣南臺灣民眾開始北上求學、工作,使臺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西區開始出現飽和或過度擁擠的現象,加上淡水河阻擋了臺北市向西的發展,因此大批的新舊市民開始遷往當時甚少開發的東區。

1967年臺北市人口突破100萬人,升格為直轄市。當時為配合市政的大幅建設,臺北市政府遂開始進行第一期四年工務建設計劃,開闢通往郊區的基礎交通幹道。忠孝東路即為當時往東區修築的幹道,後來成為省道臺5線北基公路的重要路段。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以前,忠孝東路四段沿線還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仍是郊區的鄉村景觀。在1970年代以後忠孝東路三、四段陸續通車後,帶動了整個東區的發展,沿線許多商圈興起,使得東區逐漸取代了當時相對擁擠的西區,而成為臺北新興商業中心。後隨著附近信義計畫區的開發及臺北捷運板南線的完工通車,更加速了東區的蓬勃發展。

重要景點

 
2016年的華新大樓(1-2F曾為微風忠孝)
 
統領商業大樓A棟
 
Bistro 98
備註:下面列出的景點以東區商圈為定義範圍
臺北店忠孝館
臺北店敦化館
臺北店復興館
  • 香檳大樓
其地下室為頂好超級市場(後成為臺灣頂好超市的第一家店)所在地,以當時第一家機能完整的新式綜合超市而名聲大噪
  • 頂好名店城
為臺北東區知名的商業大樓,內有美食店家及特色小店等,引領了周邊商圈的發展
  • 東區161巷
位於敦化南路一段161巷,是知名文創公司,流行服飾品牌,和秘境咖啡店黑山咖啡的發源地
  • 東區茶街
位於忠孝東路四段181巷7弄,聚集了多家兼營簡餐的泡沫紅茶店
  • 216巷
全稱為忠孝東路四段216巷,和忠孝東路四段223巷直通。紅屋牛排在此巷內。此巷延伸出去的弄,還有許多形形色色的餐廳。
  • 仁愛敦南圓環
位於仁愛路敦化南路交叉口;為世界第二大的圓環,也常是元宵節臺北市街道燈海佈置的中心點,附近也有許多的精品店。
  • 阿波羅大廈
全盛時期有三十二家畫廊,至今仍有十家的規模

此外,主幹道以外巷弄中的住宅大樓,也常常將一樓出租給商家開設店鋪,形成很有特色的住商混合。由於租金較高,一個店面經常分割成更多的小店鋪,形成小商場這種特殊景觀。

影響

2012年台灣樂團八三夭第三張專輯《最後的8/31》中的歌曲〈東區東區〉,就是以東區商圈為主題。

參考來源

  1. ^ 1.0 1.1 大安區商圈. 台北市商業處. [202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3). 
  2. ^ "北市消費熱區曝 西區強勢崛起". 好房網News.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3. ^ 3.0 3.1 引領時尚、飲食、文創風潮 台北東區商圈 從大片稻田到精華都心. 台北畫刊107年2月第601期. 臺北市政府觀傳局. 2018-02-13 [2019-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7) (中文(臺灣)). 
  4. ^ 市府積極輔導協助東區 商圈地方組織已啟動成型. 臺北市商業處. 2019-05-03 [2019-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