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科技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1年7月12日) |
中華民國科技是指中華民國的科技產業,包括大陆时期和台湾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在中国大陆建立后,由于军阀割据,以及西方列强在各地租界掠夺物质财富,加之1937年至1945年的日本侵华和1945年至1950年的国共第二次内战,中华民国科技发展缓慢。[1]:71-72[2]:77-78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蒋中正执政时期科技主要以引进美国科技为主,随着蒋经国执政,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中华民国科技发展速度加快。截至目前(2021年)為止,中華民國在精密機械設備、精密儀器、超精密光學、醫藥、醫療科技、電機產品、工業電機及化學工程等方面,雖尚未達到美、德、日、英及法國等傳統先進國家之水準,但在世界範圍內,仍然屬於中上之層次。
在精密機械設備、精密儀器與超精密光學這三個領域,中华民国在東亞僅次於日本;在微電子方面,例如晶圓製程、積體電路與IC設計等等,中華民國代表世界頂尖水平。於军事科技和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領域,中華民國擁有自主之超合金單晶鑄造技術[3],能夠獨立研發製造軍用渦輪扇發動機;在飛彈、火箭等非載人飛行器领域,中華民國也是除了美、日、英、法、俄等傳統軍事工業強國以外國家中的翹楚。
大陆时期
1912年,詹天佑发起了“中华工程师会”,总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之后一直到1949年,一共有科技社团150多家。[1]:71-72[2]:77-78
1928年,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央研究院”,蔡元培担任第一任院长,同时建立了“学术评议制度”和“院士制度”,一共院士81名。[1]:71-72[2]:77-78同时期,“北平研究院”和“中国西部科学院”等地方科技学院建立,部分大学也建立了研究院所。[1]:71-72[2]:77-78
1930年,中央研究院建立了“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等研究所,为往后的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科技奠定了坚实基础。[1]:71-72[2]:77-78
数学
在数学领域,中华民国科技达到了国际水平,有着杰出的数学家,如:陈建功、苏步青、华罗庚。[1]:71-72[2]:77-78
陈建功是浙江省绍兴市人,曾三次到大日本帝国留学,有理学博士学位,在浙江大学任教,他在“函数论”方面卓有建树,代表文章是《具有绝对收敛富里埃级数的函数类》。[1]:71-72[2]:77-78
苏步青是浙江省平阳县人,在大日本帝国拿到了理学博士学位,在浙江大学任教,他主要研究“微分几何学”,其《射线曲线概论》曾轰动国际数学界。[1]:71-72[2]:77-78
华罗庚是江苏省金坛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他主要研究“堆垒素数论”,其成果主要有“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华氏算子”、“华氏不变式”。[1]:71-72[2]:77-78
物理学
物理学方面,江西省高安市人吴有训是近代中国物理学的先驱和开山人,他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他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对“X射线散射理论”研究独有建树,是公认的首位对世界现代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华人科学家。[1]:71-72[2]:77-78
化学
化学界的代表人物有侯德榜,并且因为他才使得当时中华民国的制碱技术领先世界,1926年,他制作出亚洲第一批“纯碱”,以“红三角”作为商标,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瑞士国际商品展览会等夺得金奖。[1]:71-72[2]:77-781939年,侯德榜又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把“纯碱厂”和“合成氨厂”联合,制作出“纯碱”和“氯化铵”,这种方法被誉为“侯氏制碱法”。[1]:71-72[2]:77-78
气象学
气象学方面,竺可桢是先驱者,他是浙江省绍兴县人,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哈佛大学,他创建了中国现代气象学,同时对浙江大学贡献颇多。[1]:71-72[2]:77-78
地质学
地质学方便,李四光是主要代表人物,他留学日本,曾学习造船,造船需要钢铁,他又到英国学习地质学来寻找铁矿,他主要研究地质现象的本质、地壳结构和构造规律,1920年代提出“地质力学”理论,从而在各地发现了石油资源,否定了西方科学家所谓“中国贫油论”。[1]:71-72[2]:77-78
工程建筑
工程建筑方面,突出成绩是1937年钱塘江大桥建成,古代中国的桥梁技术非常发达,但是经过清朝的落后和西方列强入侵,当时中华民国的桥梁都是西方人设计建筑的,茅以升决心“争一口气”,钱塘江波涛汹涌,流沙40米深,外国工程师不敢接单,茅以升欣然领受,1933年开始设计和建造,1937年终于打造完成,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大桥。[1]:71-72[2]:77-78
台湾时期
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地區後,同樣帶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學術人才與科學技術,並且作為之後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4][5]。中国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认为“学术是一个国家无形的财富”,在国立北京大学当校长时曾提出一个学术独立十年计划,但后来由于中国局势的影响未能实现,1958年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胡适根据此前方案编写了《国家发展科学培植人才的五年计划的纲领草案》。1959年2月1日,行政院師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6],成立「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長科會),胡适担任主席,教育部长梅贻琦当副主席。長科會后更名为國科會即今中华民国科技部,该机构拥有稳定的经费,可不计产出的现实利益而专注于学术研究,对台湾学术影响深远。[7]
經過多年的發展,臺灣科技面向約可分為朝向花卉產業、以蝴蝶蘭為代表的農業科技、朝向傳統產業製造技術、以紡織為代表的的製造轉型科技,以及因為自身大力發展半導體、電腦週邊、光電科技、通訊產業等而在世界經濟具知名度的高科技產業[8]。另外在1999年1月,臺灣在歷經10年發展的太空計畫後成功完成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的發射工作,藉此建立臺灣自身太空科技技術、以及扶植國內產業發展衛星元件之能力[9]。而受到產業不斷外移的影響,中華民國面臨提升自身生產力、經濟發展更趨多元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以讓企業駐留臺灣等課題。
自1980年起,政府相繼成立竹科、南科與中科等科學園區,大力鼓勵國內或者海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能夠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10]。今日高科技已經成為中華民國重要經濟命脈,並且產業架構亦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關鍵角色。許多科技公司也陸陸續續將其市場規模從臺灣地區擴展至全球,例如個人電腦製作公司宏碁、華碩、廣達;手機製造商宏達電;電子代工企業鴻海等著名公司[8]。2009年5月時,政府宣佈未來將從過去專注資訊、半導體、通訊及面板等產業,轉而發展包括精緻農業、生物科技、醫療照護、觀光旅遊、綠色能源以及文化創意這六大新興產業。
发展过程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领土面积狭小和资源匮乏给科技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于是转向发展“高科技产业”,输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拉动经济和竞争优势,电子软件和精密机器以及生物医学领先世界,形成了北台湾IC、中台湾奈米技术、南台湾光电技术的高科技产业群。台湾的“IT产业”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目前世界上能生产电脑主板芯片“南桥北桥”和“中央处理器(CPU)”的只有台湾和美国,著名公司有:华硕、明基和宏碁。而台積電更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大廠,2013年營收19.85億美元,晶圓代工市佔率46%。2024年台積電市占率更是達61.7%,穩居龍頭地位。
1993年,台湾在美国申请科技专利1198件,世界排名第七位。[11]
1997年,中华民国经济部制定政策,24项高科技技术被列入关键性发展技术,包括精密零组件、64位微处理机、通讯技术关键零组件、高清晰实训产品、生物科技产品、合成材料。[12]
1998年,台湾科研投入1770.54亿元台币,占GDP的1.98%。[12]同年,台湾在美国发表论文8592篇,全世界排名19位。[12]同年,台湾科技实力排名世界第11位。[12]
21世纪初期,台湾制定了4大高科技尖端产业发展规划,包括:資訊科技、电子技术(尤其半导体)、生物科技、航太工程。[12]
2013年,台湾奈米专利达到世界第四位。[13]台湾正新橡胶则名列全世界十强。[14]
2015年1月,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台灣光子源」加速器,試俥打出第一道強光,亮度是太陽光的百萬倍,為全球最亮光源。設計有四十八個出光口,預計2015年底將會建好五條光束線,2016年就可正式開放給國內外用戶使用。中研院院士陳建德表示,台灣的諾貝爾獎,很可能就在這裡發生。[15]
相关排名
根据資訊与通信科技发展和使用程度,世界经济论坛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发布的《全球資訊技术报告》对全球各经济体的进行世界資訊科技排名:
国家 | 2003[16] | 2008[17] | 2010[18] | 2011[19] | 2013[20] | 2014[21] | 2015[21] |
---|---|---|---|---|---|---|---|
瑞典 | 1 | 2 | 1 | 1 | 3 | 3 | 3 |
丹麦 | 2 | 1 | 3 | 7 | 13 | 15 | |
冰島 | 3 | 8 | 19 | 19 | |||
韩国 | 4 | 9 | 15 | 10 | 11 | 10 | 12 |
挪威 | 5 | 10 | 10 | 9 | 5 | 5 | 5 |
荷蘭 | 6 | 7 | 4 | 4 | 4 | ||
香港 | 7 | 14 | 8 | 14 | |||
芬兰 | 8 | 6 | 6 | 3 | 1 | 1 | 2 |
臺灣 | 9 | 11 | 6 | 14 | 18 | ||
加拿大 | 10 | 7 | 8 | 17 | 11 | ||
美国 | 11 | 4 | 5 | 5 | 9 | 7 | 7 |
瑞士 | 3 | 4 | 4 | 6 | 6 | 6 | |
新加坡 | 5 | 2 | 2 | 2 | 2 | 1 | |
英国 | 7 | 9 | 8 |
项目 | 臺灣 | 日本 | 英国 | 法國 | 德国 | 韩国 | 俄羅斯 | 备注 |
---|---|---|---|---|---|---|---|---|
SCI论文(世界排名) | 2.43万(16) | 9.2万(5) | 11.4万(3) | 7.5万(6) | 10.7万(4) | 4.3万(11) | 3.2万(15) | [22] |
EI论文(世界排名) | 1.85万(10) | 2.9万(3) | 2.2万(5) | 2.2万(6) | 2.5万(4) | 1.6万(7) | 1.1万(13) | [22] |
项目 | 臺灣 | 日本 | 英国 | 法國 | 德国 | 韩国 | 俄羅斯 | 备注 |
---|---|---|---|---|---|---|---|---|
专利数(世界排名) | 14138(10) | 176950(1) | 83523(4) | 5360(16) | 10811(11) | 17308(9) | 28808(6) | [22] |
参考文献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刘林生. 《中国历史》. 长沙市: 岳麓书社. 1997-06-01: 71页到75页. ISBN 7-80520-936-7 (中文(简体)).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中国近代现代史》. 北京市: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2-01: 77页到84页. ISBN 7-107-15194-0 (中文(简体)).
- ^ 中科院. 中科院網站.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30) (中文(繁體)).
- ^ 台灣科學普及發展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第十六章 台灣的科技發展與成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國文化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郭位. 〈「香港各界慶祝雙十節暨辛亥革命101周年大會」演講稿〉. 明報. 2012-10-07.
- ^ 李怀宇. 马英九回应王汎森:台湾没忘记胡适. 凤凰网. 时代周报. 2012-05-14 [2020-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8.0 8.1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台灣科技產業驚嘆號》. 臺灣臺北: 遠流出版公司. 2010年9月3日 [2014年2月27日]. ISBN 978-9573265672 (中文(繁體)).
- ^ 遨遊星際 今年…從工博館開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公會簡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體檢台灣科技實力. 天下杂志. [19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中文(繁體)).
- ^ 12.0 12.1 12.2 12.3 12.4 暨南大学陈恩.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策略管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年2月. ISSN 1001-7348 (中文(简体)).
- ^ 台湾纳米专利世界排名第4 将推动未来科技发展. 台湾网.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中文(简体)).
- ^ 台湾高端制造企业以大陆为核心跻身全球排行榜前列(高清组图). 国际在线.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中文(简体)).
- ^ 「台灣光子源」射出全球最亮光源. 湯佳玲. 自由時報.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中文(臺灣)).
- ^ ITU公布全球排名台湾信息科技渐居领先地位. 搜狐网. [2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中文(简体)).
- ^ 2008年科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1).
- ^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信息科技报告.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5).
- ^ 台湾和中国大陆科技能力排名上升. 华尔街日报.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中文(简体)).
- ^ forbeschina. [2014-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1).
- ^ 21.0 21.1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15 (PDF) (报告). WEF: 30. 2015 [2021-12-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04).
- ^ 22.0 22.1 22.2 华中科技大学蒋华林. 《台湾科技政策绩效、特点以及启示》. 《中国科技论坛》. 2011年, 9期. ISSN 1002-6711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