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夫根尼·扎米亞京

俄羅斯作家(1884—1937)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薩米爾欽(俄语: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1884年2月1日—1937年3月10日[1])是一位俄羅斯小說家,代表作為反烏托邦科幻小說我們》(Мы)。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薩米爾欽
庫斯妥迪耶夫Бори́с Миха́йлович Кусто́диев)於1923年所繪的葉·伊·薩米爾欽
出生Yevgeny Ivanovich Zamyatin
(1884-02-01)1884年2月1日
 俄罗斯帝国坦波夫省列別姜
逝世1937年3月10日(1937歲—03—10)(53歲)
 法國巴黎
職業小說家
國籍 俄罗斯帝国(1884–1917)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17–1922)
 苏联(1922–1937)
體裁科幻小說 · 反烏托邦
代表作我們
受影響於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施影響於喬治·奧威爾
赫胥黎
雷·布萊伯利

生平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出生在俄羅斯帝國坦波夫省列別姜(目前隸屬利佩茨克州),距離莫斯科300公里(186英里)。他的父親是東正教牧師和學校校長,母親則是音樂家。扎米亞京在1922年回憶說「你會看到一個非常孤獨的孩子,沒有同年齡的同伴,他的母親演奏肖邦時會跑到鋼琴下面。[2]

他可能有聯覺,所以可以將字母和聲音、色彩連結在一起。

從1902年到1908年,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在聖彼得堡就讀海軍工程。在此期間,他加入布爾什維克黨。他在1905年俄國革命期間被政府逮捕,並流放至西伯利亞。不過,他後來逃回到聖彼得堡。他在1906年遷移到芬蘭大公國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在返回俄羅斯後,開始創作小說。他在1911年第二次被逮捕和流放,但在1913年獲得赦免。接下來的一年中,他因創作故事《在世界的盡頭》被判誹謗俄羅斯帝國軍隊。他也繼續投稿至支持馬克思主義報紙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畢業後,擔任俄羅斯帝國海軍的​​工程師。1916年,他被派往英國監督破冰船建造,住在泰恩河畔新堡一段時間[3]

扎米亞京後來回憶說「我在英國建造船舶,看過城堡廢墟,聽過德國齊柏林飛船投擲炸彈的重擊聲,並創作《島民》。我很遺憾沒有看到二月革命,只知道十月革命。這好像我從未談過戀愛,但是在一個早上醒來後發現自己已經結婚十年了。[4]

扎米亞京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編輯幾種刊物,並編輯傑克·倫敦歐·亨利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和其他作家的俄語翻譯作品。扎米亞京最初支持十月革命,但反對緊隨其後增加的審查制度

他的作品越來越諷刺蘇聯共產黨。雖然他支持他們的思想,但之後扎米亞京逐漸反對他們的政策,特別是關於審查制度。扎米亞京在1921年散文中寫道“我很害怕,真正的文學只能依靠狂人、隱士異端、夢想家、叛亂分子和異議分子來創作而存在,而非通過政府官員,但。” 1920年代,這種態度使他的地位遭遇困難。1923年,扎米亞京安排小說《我們》的手稿走私到紐約市。之後《我們》被翻譯成英語,於1924年出版。

然後,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在1927年走私俄文文本給斯洛尼姆(1894-1976)、布拉格的俄羅斯流亡期刊和出版社編輯。扎米亞京與西方出版商的交易引起蘇聯政府大規模撻伐他。因此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在家鄉被列入黑名單

《我們》經常被視為針對蘇聯極權國家的政治諷刺,然而還有許多其他看法出現。赫胥黎在1962年寫給克里斯托弗·柯林斯的的一封信說,赫胥黎創作《美麗新世界》是受到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反烏托邦小說的影響。《我們》在1994年獲得自由意志論者未來主義協會普羅米修斯獎[5]

扎米亞京也創作一些短篇小說,內容包含對於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諷刺、批判。有些故事情節與英國作家杰罗姆·克拉普卡·杰罗姆作品非常相似,他的作品於1917年前曾3度於俄羅斯出版[6]

影響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的代表作《岛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直接影響喬治·奧威爾的小說《一九八四[7]艾茵·蘭德的小說《頌歌》(Anthem) 、娥蘇拉·勒瑰恩的《一無所有[8]赫胥黎的小說《美麗新世界[9]庫爾特·馮內古特的小說《鋼琴演奏者》。

著作

參考資料

  1. ^ Сталин и Замятин. Сталин и писатели. Книга третья. [201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9) (俄语). 
  2. ^ A Soviet Heretic: Essays by Yevgeny Zamyatin,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Mirra Ginsbur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Page 3.
  3. ^ The Russian writer who inspired Orwell and Huxley, Russia Beyond The Headlines.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4. ^ A Soviet Heretic, page 4.
  5. ^ Libertarian Futurist Society: Prometheus Awards. [22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6. ^ The New Utopia (PDF). [2012-06-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30). 
  7. ^ Bowker, Gordon. Inside George Orwell: A Biography.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340. ISBN 0-312-23841-X. 
  8. ^ Le Guin UK. 1989. The Language of the Night. Harper Perennial, p.218
  9. ^ Blair E. 2007. Literary St. Petersburg: a guide to the city and its writers. Little Bookroom, p.7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