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寰
(重定向自吕海寰)
吕海寰(1843年—1927年),字镜宇,山东掖县(今莱州市)[1]西南隅村人。清末政治人物、外交家,曾任工、兵、外务部尚书等要职,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创始人之一。
生平
吕海寰出身贫寒,寄籍顺天府大兴县,同治六年(1867年)中举,捐兵部学习主事,在兵部任职多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任江苏常镇通海道,任内处理泰安、江阴两教案有方,以善办外交闻名。1896年接替黄祖络任苏松道道员一职,由刘麒祥接任。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被李鸿章荐为出使德国大臣、及出使和国(荷兰)、奧国(奥匈帝国)公使,任内斡旋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击毙一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回国后,任工部尚书。三十一年改兵部尚书,次年任新成立的陆军部尚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负责督办津浦铁路。
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四日(1904年3月10日),日俄战争爆发,为救治伤兵、难民,沈敦和主持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此即中国红十字会前身。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呂海寰任萬國紅十字會會長,改組章程,排除外國董事,董事會全部由中國人擔任,改名“大清红十字会”。
辛亥革命爆发后,又改名中国红十字会。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大总统任命吕海寰为会长。在吕海寰不懈努力下,中国红十字会在救灾、治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于民国八年(1919年)7月8日正式加入各国红十字协会(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民国九年(1920年)9月,吕海寰因年事已高辞去会长职务,仍任名誉会长,并在天津定居,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病逝,次年归葬故里。
著作
著作有《奉使金鉴》60卷、补辑40卷及《庚子海外记事》4卷等。
参考文献
- 编纂委员会. 《上海旧政权建置志》.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 ISBN 7-80618-881-9.
延伸阅读
- 泽文. 吕海寰.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7年. ISBN 7501177759
官衔 | ||
---|---|---|
前任: 黄祖络 |
苏松道道员 1896年- |
繼任: 刘麒祥 |
前任: 徐會灃 |
兵部漢尚書 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庚戌-光緒三十二年九月甲寅 (1906年1月6日-1906年11月6日) |
繼任: 兵部改组为陆军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