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

(重定向自四分律戒經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四分律》(梵語Dharmagupta-vinaya,义爲法藏部毗奈耶律),又稱《曇無德律》、《四分律藏》,共有60卷。原為印度優波崛多後的曇無德部(法藏部)所傳的戒律[1]。为五部广律之一。

簡介

昙无德是“法藏部”的梵文音译,《四分律》由四部分构成,初分为比丘戒,共21卷;第二分为比丘尼戒和二十犍度中的前三个半犍度,共16卷;第三分為安居自恣等法,包括皮革犍度等十四个半犍度,共12卷;第四分為房舍等雜法,包括房舍犍度、雜犍度及五百集法、七百集法、調部毘尼、毘尼增一,共11卷。四分律出自曇無德部,原為印度上座部系統法藏部所傳之戒律,故稱曇無德律。[來源請求]

傳承

相傳佛滅後,优波离尊者结集律法,分八十次诵出根本律制,再传迦叶、阿难、商那和修、末田地、优波崛多等五大尊者。佛滅約百年,法正尊者用上座部律藏中之契同己見者,採集成文,前後四度結集,分為四夾,所以稱四分律。[2]僧祇律》后记说“优波崛多后遂有五部名生”。後由佛陀耶舍竺佛念于长安共同譯出。[3]

影響

《四分律》是中国所译律本中流传最廣的佛教戒律。中国所谓律宗,实指四分律宗。北魏时,慧光律师判此律为大乘,唐代道宣律师亦主张《四分律》通於大乘,且在《羯磨疏》裏找出五種理由來證明其說,更進一步建立三學圓融無礙說。唐代武德九年(626年)六月,道宣撰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二十犍度

四分律的內容巨細靡遺。例如用藥規定:五比丘請問佛陀該服用何藥,佛陀說有病,允許服用腐爛藥,為藥店裡丟棄不用的藥。至於其他的藥物還有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非時藥又分八種漿:梨漿、閻浮漿、酸棗漿、甘蔗漿、蕤果漿、舍樓伽漿婆、樓師漿、蒲桃漿。[4]七日藥又稱五種藥,指酥、油、蜜、生酥、石蜜。盡形壽藥是指中罽沙者,根、莖、葉、花果罽沙。

《四分律》中共有二十犍度

  • 受戒犍度
  • 說戒犍度
  • 安居犍度
  • 自恣犍度
  • 皮革犍度
  • 衣犍度
  • 藥犍度
  • 迦絺那衣犍度
  • 拘睒彌犍度
  • 瞻波犍度
  • 呵責犍度
  • 人犍度
  • 覆藏犍度
  • 遮犍度
  • 破僧犍度
  • 滅諍犍度
  • 比丘尼犍度
  • 法犍度
  • 房舍犍度
  • 雜揵度

引用

  1. ^ 僧祐出三藏記集》錄中卷第三《釋曇無德四分律(四十卷或分四十五卷)》:曇無德者。梁言法鏡。一音曇摩鞠多。如來涅槃後。有諸弟子顛倒解義覆隱法藏。以覆法故名曇摩多。是為四分律。蓋罽賓三藏法師佛陀耶舍所出也。初耶舍於罽賓誦四分律。不齎胡本而來遊長安。秦司隸校尉姚爽欲請耶舍。於中寺安居。仍令出之姚。主以無胡本難可證信。眾僧多有不同。故未之許也。羅什法師勸曰。耶舍甚有記功。數聞誦習。未曾脫誤。於是姚主即以藥方一卷民藉一卷並可四十許紙。令其誦之三日。便集僧執文請試之。乃至銖兩人數年紀不謬一字。於是咸信伏。遂令出焉。故肇法師作長阿鋡序云。秦弘始十二年歲上章掩茂。右將軍司隸校尉姚爽。於長安中寺集名德沙門五百人。請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出律藏。四分四十卷十四年訖。
  2. ^ 道宣《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上说:“佛来百年,兴斯名教,相传云於上座搜括博要、契同已见者,集为一部,四度传文,尽所诠相,故云四分,此据说所至,非义判也。”
  3. ^ 《宋高僧传·昙一传》说此律为佛陀耶舍共鸠摩罗什译。
  4.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一裡指出非時藥即更藥,八種漿都是水果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