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簡稱圓覺經,大乘佛教经典,相傳在初唐時,由佛陀多羅在洛陽白馬寺譯出。此經歷來受到天台宗、華嚴宗及禪宗的高度推崇,在漢傳佛教中有重要地位,根據其內容思想,佛教學者將其歸類為如來藏學派的作品。
但因為其譯出過程不詳,又無梵文本傳世,現代佛教研究學者懷疑此經可能是在中國寫成,非由印度傳入。
名稱
根據中文名稱,字面回譯成梵文,可能為 Mahāvaipulya pūrṇabodhi(?) sūtra nītārthasūtra。
圓覺一詞最早出現於《仁王護國經》的「圓覺忍」,不空的譯本以「正覺忍」稱之。其次,淨影慧遠的《大乘起信論義疏》,解釋「究竟覺」是「覺心源故,修歸圓覺也」。因此圓覺的意思即是正等正覺、究竟覺。就漢語而言,具足眾德稱圓,照破無明為覺,圓覺即是指圓滿的覺性。
內容
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共有十二章,主要内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就有關修行菩薩道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此经在《开元释教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收入华严部。
歷史源流
在智昇《續古今譯經圖記》中,首次記錄此書為佛陀多羅所譯,但譯出時間不詳,佛陀多羅的生平也沒被記錄下來[1][2]。圭峰宗密在《圓覺經大疏》中記錄了一個說法,此經於長壽二年(693年)譯出,但也無法提供更精確的資料[3],此外,宗密曾見到一古本,據傳貞觀21年(647年)於潭州寶雲寺譯出,但無法確定真假[4]。
此经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最早提倡此經的是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他為此經作了七部注解,著名的有《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鈔》。
註釋
- ^ 《續古今譯經圖記》:「沙門佛陀多羅。唐云覺救,北印度罽賓人也。於東都白馬寺,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此經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為懷,務甄詐妄。但真詮不謬,豈假具知年月耶?」
- ^ 《開元釋教錄》卷9:「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沙門佛陀多羅,唐云覺救,北印度罽賓人也。於東都白馬寺譯圓覺了義經一部。此經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為懷,務甄詐妄。但真詮不謬,豈假具知年月耶。」
- ^ 《圓覺經大疏》上卷之二:「《開元釋教目錄》云:『沙門佛陀多羅,唐言覺救,北印度罽賓人也。於東都白馬寺譯,不載年月。』《續古今譯經圖記》亦同此文。北都藏海寺道詮法師疏,又云:『羯濕彌羅三藏法師佛陀多羅,長壽二年龍集癸巳,持于梵本,方至神都,於白馬寺翻譯,四月八日畢。其度語、筆受、證義諸德,具如別錄。』不知此說本約何文。素承此人學廣道高,不合孟浪。或應國名無別,但梵音之殊,待更根尋,續當記載。然入藏諸經,或失譯主,或無年代者亦多,古來諸德皆但以所詮義宗,定其真偽矣。」
- ^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4:「曾見有處說,長壽年是則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尋檢。疏具如別錄者,復不知是何圖錄,悉待尋勘。有釋云:證義大德,是京兆皇甫氏范氏沙門復禮懷素。又指度語筆授云:在白馬寺譯經圖記。此等悉難信用,謂證義筆授等,何得半在此記半在彼圖,乍可不知,不得妄生異說。堅志法師疏,說譯主年月,並與藏海疏同。唯云天竺三藏羯濕彌羅,為異耳。余又於豐德寺難經中見一本圓覺經,年多虫食,悉已破爛。經末兩三紙,纔可識辨。後云:貞觀二十一年,歲次丁未,七月乙酉朔十五日己亥,在潭州寶雲道場譯了。翻語沙門羅睺曇揵,執筆弟子姜。道俗證義大德智晞,註紘慧,今寶證道脈。然未詳真虛。或恐前已曾譯,但緣不能聞奏,故滯於南方,不入此中之藏。不然者。即是詐謬也。」
參考資料
- 釋, 廣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Singapore: People Buddhism Study Society, 2009, ISBN 978-981-08-3829-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