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德·胡塞爾

德国哲学家(1859-1938)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是一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創立者。

埃德蒙德·胡塞尔
Edmund Husserl
埃德蒙德·胡塞爾
出生1859年4月8日
 奥地利帝國普羅斯涅茲 (今捷克共和國普羅斯捷約夫
逝世1938年4月28日(1938歲—04—28)(79歲)
 納粹德國弗赖堡
教育程度莱比锡大学
(1876–78)
柏林洪堡大学
(1878–81)
维也纳大学
(1881–83, 1884–86: 博士, 1883)
哈勒大学
(1886–87: Dr. phil. hab., 1887)
 institutions = 哈勒大学
(1887–1901)
哥廷根大学
(1901–1916)
弗莱堡大学
(1916–1928)
school_tradition = 现象学
时代20世纪哲学
地区西方哲学家
主要领域
认识论数学
著名思想
悬置自然立场所意认识本质还原

生平

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

作為弗朗兹·布伦塔诺卡尔·斯图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艾蒂特·史坦茵(圣十字德兰本笃修女)、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赫尔曼·外尔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学以導師身份(相当于副教授)教授哲學,并于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结婚,并在此育有两儿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学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

學術貢獻

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 (「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承諾,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 (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

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外部連結

胡塞爾著作

胡塞爾研究

相關網站

研究書目

  • 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北京:三聯書店,1994)。
  • 張慶熊:《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