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氣象站
基隆氣象站位於臺灣基隆市基隆港海港大樓,與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合署辦公,為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轄下的三等氣象測報機構,也是臺灣本島最北端的綜觀天氣觀測站[1]。
基隆氣象站 | |
---|---|
Keelung Weather Station | |
組織 |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
種類 | 三等氣象站 |
序號 | 46694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 基隆市仁愛區港西街6號6樓 |
座標 | 21°43′56″N 121°08′05″E / 21.73222°N 121.13472°E |
海拔高度 | 26.7公尺 |
氣壓計海拔高度 | 26.7公尺 |
設立 | 1946年 |
網址 | www.cwb.gov.tw |
[编辑维基数据] |
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為基隆港擴建與航行安全,1946年10月1日設立臺灣省氣象局基隆測候所,並於基隆港二沙灣的基隆港務局驗潮站舊址設置觀測坪[2]。並且同時與基隆港務局合作,商借港務大樓7樓做為辦公室預報與發布氣象資料外,同時辦理港區潮位、水溫,以及海水成分比重等項目。爾後因二沙灣海域淤泥及汙染嚴重,已影響觀測準確性,因此基隆測候所將有關港區觀測等相關設備遷移至西岸18號碼頭,其他非海水觀測項目維持在二沙灣舊址[3]。
1956年10月因應基隆港區交通發展之需要,基隆測候所向港務局商借海港大樓7樓整層做行政區域使用,1970年7月1日基隆測候所全銜改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基隆測候所[3],1971年基隆港開始擴建,測候所二沙灣觀測坪列於擴建區域中,故氣象局將觀測坪移設海港大樓頂樓,但因腹地過於狹小,因此1972年4月1日起將觀測坪移至外木山地區[2]。然而外木山觀測坪受限於上空有台灣電力公司協和發電廠的超高壓輸電線路經過,觀測成效不佳[3],因此外木山觀測坪僅短短運作8個月,於1973年1月再次移回海港大樓頂樓,並再向港務局租用海港大樓6樓擴充辦公空間,自此基隆測候所觀測與預報分析業務合併辦理[2]。1977年7月1日再改稱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基隆氣象測站,1981年5月21日基隆氣象測站與北方彭佳嶼氣象站無線電話啟用,可即時傳送資料回臺灣本島,
1983年10月3日,地面氣象自動測報設備啟用,1989年8月1日因應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三等氣象測報機構規則,基隆氣象測站改名為中央氣象局基隆氣象站至今[3]。
2018年6月氣象局鑿於基隆地區僅有基隆氣象站進行觀測,靠基隆內陸的七堵地區僅有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設置七堵友蚋復興國小雨量站及堵北里五堵雨量站,尚欠缺溫度、溼度及風力等觀測數據。故氣象局於國立基隆商工樓頂設立自動氣象觀測站,所測得之資料回傳基隆氣象站分析預報[4]。
建築結構
基隆氣象站租用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海港大樓六樓作為預報室、值日休息室等功能,七樓作為觀測坪、作業室,以及七樓頂兼做風力塔之用[2]。已停用之外木山觀測所為兩層樓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一樓設有辦公室、資料室、儲藏室等空間,二樓作為職員、眷屬宿舍等日常生活空間[2]。
編制
基隆氣象站依據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三等氣象測報機構配置有主任1人、職員3人[3]。
觀測項目
地面氣象觀測
基隆氣象站設有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每日定時觀測項目包含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濕度、雲、天氣現象、降水、日射、日照、能見度、蒸發量等氣象要素觀測,其中除了雲、天氣現象、蒸發量為人工觀測外,其他項目均採自動化觀測,所得資料透過氣象局內部網路即時傳回臺北氣象局本部以供氣象預報中心分析使用[3]。
地震觀測
基隆氣象局設有SMART24A地震儀24小時監控地震發生狀況,並即時將資料回傳臺北氣象局本部以供地震測報中心分析使用[5]。
酸雨測量
參見
參考文獻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中央氣象署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2.0 2.1 2.2 2.3 2.4 台灣氣候建築史料調查研究 (PDF). 中央氣象局. [2022-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5-18)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基隆氣象站.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22-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9) (中文(臺灣)).
- ^ 林欣漢. 掌握氣象資訊 基隆七堵自動氣象觀測站啟用. 自由時報. 2018-08-26 [2022-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9) (中文(臺灣)).
- ^ 地震測報中心 - 測站查詢. 中央氣象局. [2022-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