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纳大区

秘魯大區

塔克納大區(西班牙語:Departamento de Tacna;艾馬拉語:Taqna jach'a suyu)是秘魯最南部的大區。硝石战争期間,智利軍隊佔領了現今的塔克納大區,從1885年統治到1929年,當時大區重新併入秘魯。今天,它仍然是秘魯國內愛國情感最重的地區之一。

塔克納大區
Departamento de Tacna
大區
塔克納大區旗幟
旗幟
塔克納大區在秘魯的位置
塔克納大區在秘魯的位置
坐标:17°36′S 70°12′W / 17.6°S 70.2°W / -17.6; -70.2
國家秘魯
下級行政區4省和26區
首府塔克納
政府
 • 總督胡安·通科尼·奎斯佩
(2019年–2022年)
面积
 • 总计16,075.89 平方公里(6,206.94 平方英里)
海拔(首府)562 公尺(1,844 英尺)
最高海拔3,415 公尺(11,204 英尺)
最低海拔0 公尺(0 英尺)
人口(2017年)
 • 總計329,332人
 • 密度20.5人/平方公里(53.1人/平方英里)
UBIGEO23
電話區號052
ISO 3166码PE-TAC
主要資源葡萄藤棉花
貧窮率32.8%
佔全國GDP1.7%
網站www.regiontacna.gob.pe

地理

塔克納大區西鄰太平洋,北與莫克瓜大區,東北與普諾大區,東與玻利維亞、南與智利接壤。塔克納大區與智利的邊界稱為La Línea de la Concordia。

此區域位於的的喀喀高原之下,地理環境多變,有火山及沙漠分布。河流從高山荒原及高原流過,形成了該地的水文系統。本區域面積雖小,但有豐富的農業及礦業資源。本區域有多樣化的氣候及物產。

氣候

由於其穩定的下降空氣和高氣壓,該地區常年陽光充沛。根據柯本氣候分類系統,塔克納大區屬於沙漠氣候,在氣候圖上縮寫為“Bwh”。[1]

歷史

史前時代

塔克納大區在一萬年前就已經有文化遺蹟了。當地剛開始由一群採集及狩獵維生的人居住。托克帕拉洞穴(Toquepala Cave)便是屬於這個時代,他們在托克帕拉洞穴裡留下了岩壁繪畫,時間大約是西元前9000年。之後到來的是從卡亞俄(Callao)高原遷來的族群。

西班牙征服

第一批西班牙征服者在1535年來到塔克納。他們是由Almagro探險隊的成員組成的,負責征服智利。在此期間,塔克納市被稱為「Villa San Pedro de Tacna」。大區在1615年和1784年經歷了強烈地震,許多城鎮淪為廢墟。但是,它們獲得了決定留在當地的人重建。他們在當地建築中留下了殖民地時代的風格。

19世紀

塔克納在秘魯獨立過程中享有光榮的地位。自1810年以來,當地愛國者以他們已經宣布獨立的阿根廷鄰居為榜樣,開始合謀獨立建國大業。1811年,弗朗西斯科·安東尼奧·德·塞拉(Francisco Antonio De Zela)在塔克納發出了第一次解放者的呼喊。秘魯獨立後,該市的英雄精神獲得表揚,在1823年晉升為別墅。1828年5月26日,總統何塞·德·拉馬爾頒布了國會通過的一項法律,根據該法律,塔克納市被授予「Ciudad Heroica」(英雄之城)的頭銜。

在對抗智利的硝石战争中,塔克納人站在前線,為捍衛國家獻出生命。

智利統治

智利硝石战争中佔領了塔克納大區。根據戰後條約的條款,智利將佔領塔克納和阿里卡兩省十年,之後將舉行全民公投,以確定該地區的歸屬。塔克納一直在智利的控制下長達50年,在此期間,智利團體和當局領導了一場智利化運動,試圖說服當地居民放棄秘魯過去並接受智利國籍。

但是,秘魯愛國者確保了智利的政治宣傳失敗,而原定的全民公投從來沒有舉行過。最終,於1929年的《利馬條約》,智利保留了阿里卡,而秘魯就重新獲得了塔克納,並獲得了600萬美元的賠償和其他優惠。

生活於塔克納智利統治時期的一些重要人物是薩爾瓦多·阿連德及其家人。他們在這座城市住了八年。薩爾瓦多從小就住在塔克納,他於1908年到達並在塔克納學校(Liceo de Tacna)讀書。

智利-秘魯領海爭議

由1880年代太平洋戰爭起,秘魯與智利就出現了領海爭議,到了2007年爭議走向白熱化。1883年,智利在南美太平洋戰爭獲勝後和秘魯簽署條約,解決領土劃界問題,但沒有涉及領海劃分問題。兩國在1952和54年簽署漁業協定,亦將領海劃界爭議一直擱置。[2]2007年1月26日,秘魯政府對智利對兩國共享的沿海邊境進行劃界表示抗議。秘魯總統阿蘭·加西亞召回了他的駐智利大使雨果·奧特羅(Hugo Otero)返到利馬,商討兩國在海界問題上的爭議。秘魯外交部表示,智利立法機關批准了一項有關阿里卡和帕里納科塔大區的計劃,該計劃不符合目前已確定的海界劃分。此外,他們聲稱,擬議的智利法律包括對秘魯塔克納大區19000平方米土地的主權主張。

根據秘魯外交部的說法,智利在“不尊重康科迪亞(Concordia)分界”的情況下定義了一個新區域。秘魯政府堅稱,有關智利計劃的爭端是正在進行的海事爭端的一部分,而智利試圖利用劃界程序擴大其海疆邊界。在過去的50年中,秘魯保持了超過40,000平方公里領海的主權聲索。智利政府聲稱,有爭議的地區不是名叫康科迪亞的沿海地區,而是指位於東北和內陸200米處的1號邊界石。[3]

鑑於擬議中的智利法律不承認兩國在1929年協議中確立的邊界,秘魯向智利提出了外交抗議。在復雜的領土爭端中,智利的聲稱是兩國在太平洋沿岸的陸地分界為起點,然後向西伸延,而利馬當局的聲稱會切斷至少19,000平方米的秘魯領土。[4]

秘魯外交大臣加西亞表示,國家可能會訴諸海牙國際法庭,但表示該行動所需的必要文件尚未準備就緒。[5]

 
國際法院於2014年1月27日判定的智利和秘魯海域邊界。

到了2008年,秘魯正式訴諸海牙國際法庭。在2014年1月27日的最終裁裡,宣判在兩國邊境位置先劃一條直線,向西伸延80海里,之後再向西南方向,劃分兩國的領海。其中21000平方公里歸屬秘魯,17000平方公里歸智利所有。逾半受爭議的海域劃分了給秘魯,智利則可保留海產資源豐富的水域。兩國皆指尊重和執行判決。[2]

行政区划

 
塔克纳大区的4个省

塔克納大區分為4個省(provincias,單數:provincia),共有26個區(distritos,單數:distrito)。下轄省份(首府在括號內)如下:

經濟

塔克納大區的主要收入是來自採銅業。在農業上,塔克納大區佔秘魯全國橄欖作物的53.15%。它還生產玉米、馬鈴薯、小麥、棉花、牛至、苜蓿和葡萄(用於生產葡萄酒和皮斯可酒)。它也有相當數量的奶牛和羔羊。

除採礦業和農業外,漁業也很重要,因為塔克納大區的海域魚類資源豐富。

當地習俗

典型的菜餚和飲料

塔克納大區為遊客提供精美而豐富的菜餚。picante a la Tacneña和patazca Tacneña來自這一地區。

玉米和奶酪、烤雞排配烤雞排、天竺鼠或豚鼠墨西哥肉捲、玉米餅加花生和葡萄乾、烤豬肉、烤羊肉也是當地特色菜。

飲料方面,塔克納大區有浸軟了布魯塞爾的杏子,貝母或tumbo,以及從當地葡萄園生產的葡萄酒。

節慶

狂歡節。他們在不同的城鎮和村莊以典型的地方舞蹈來慶祝,這種舞蹈可以持續一整天。

  • 4月 – 塔克納玉米和馬鈴薯節。
  • 5月26日 – 塔克納戰役周年紀念日。
  • 6月7日 – 阿里卡戰役周年紀念日。
  • 6月20日 – 弗朗西斯科·安東尼奧·德·塞拉紀念日。
  • 6月23日 – 聖胡安之夜。
  • 8月28日 – Procesión de la Bandera,回歸紀念日。在這一個奇異而動人的公民愛國活動裡,塔克納婦女在城市的街道上舉著秘魯的紅白國旗。後來,各個協會、學生團體以及武裝部隊和警察部隊參加了遊行,遊行隊伍在英雄拱門所在的主廣場結束。在一個星期裡,當地人慶祝塔克納英雄之城回歸秘魯。同時,還舉行了農畜產品、工業產品和手工藝品攤位活動。

參考資料

  1. ^ Climate Summary for Tacna, Peru. [202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0). 
  2. ^ 2.0 2.1 秘魯智利領海劃界爭議告一段落. Now 新聞. [202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0) (中文(香港)). 
  3. ^ Peru protests against Chile's new definition of territory Xinhua People’s Daily online. (accessed January 27, 2007)
  4. ^ Prensa Latina. [202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5). 
  5. ^ “Peru-Chile Sea Dispute May Go to The Hague” Lima, Jan 27, 2007 Prensa Latina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Jan 28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