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
日期和時間(协调世界时 UTC+0)
開始 結束
辛巳 2001-06-21 07:37 2001-07-07 01:06
壬午 2002-06-21 13:24 2002-07-07 06:56
癸未 2003-06-21 19:10 2003-07-07 12:35
甲申 2004-06-21 00:56 2004-07-06 18:31
乙酉 2005-06-21 06:46 2005-07-07 00:16
丙戌 2006-06-21 12:25 2006-07-07 05:51
丁亥 2007-06-21 18:06 2007-07-07 11:41
戊子 2008-06-20 23:59 2008-07-06 17:26
己丑 2009-06-21 05:45 2009-07-06 23:13
庚寅 2010-06-21 11:28 2010-07-07 05:02
辛卯 2011-06-21 17:16 2011-07-07 10:42
壬辰 2012-06-20 23:08 2012-07-06 16:40
癸巳 2013-06-21 05:03 2013-07-06 22:34
甲午 2014-06-21 10:51 2014-07-07 04:14
乙未 2015-06-21 16:37 2015-07-07 10:12
丙申 2016-06-20 22:34 2016-07-06 16:03
丁酉 2017-06-21 04:24 2017-07-06 21:50
戊戌 2018-06-21 10:07 2018-07-07 03:41
己亥 2019-06-21 15:54 2019-07-07 09:20
庚子 2020-06-20 21:43 2020-07-06 15:14
辛丑 2021-06-21 03:32 2021-07-06 21:05
壬寅 2022-06-21 09:13 2022-07-07 02:38
癸卯 2023-06-21 14:58 2023-07-07 08:30
甲辰 2024-06-20 20:51 2024-07-06 14:20

數據來源:噴氣推進實驗室線上曆書系統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6月21日前后(20日~22日),斗指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西元前7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汉学堂经解》(ISBN 9787806940235)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夏至日太陽直射點

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形成面积最大的极昼区。此日过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减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开始往南移动,直至冬至為止。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亦日渐降低,日影逐渐被拉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

「至」也有極點的意思。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

易經姤卦,為五月卦,一陰起于下(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孚夏至之時令。陽氣雖盛已經失勢,陰長陽消之象。

冬至相同的是,夏至在中國古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氣),只是現代活動相對比較少與夏至直接相關(可能與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意義極為相近)。但仲夏節是在北欧等地居民的重要節日(和當地偏寒冷的氣候有關)。

習俗

夏至節」古時又稱「夏節」,它不但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1],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人傳統節日端午節前身就是源自夏至節[1]。例如用「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來說明古代中國人同時用陰曆五月的節日端午節來對應夏季,用陽曆節氣的「冬至」來對應冬季,以此來合理看待「冬至」、「夏至」與端午節在民俗節慶上可能具有相似的意義。

自古以來,夏至時節,吃麵是很多地方的重要習俗。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嚐新」的意思在。[2][3]

参见

参考

  1. ^ 1.0 1.1 夏至 古時候放假一天. 中央社. 2011-06-21 [2011-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7) (中文(臺灣)). 
  2. ^ “夏至”习俗:古时是节日放假一天 南北吃面. 新华网. 2011-06-21 [2011-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4). 
  3. ^ 夏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