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梵文:tirthika;巴利文:titthiya)為一個佛教的翻譯名詞,與被稱為內道的佛教裡釋迦佛陀所說的教法相對,取名源於其所傳真理異於佛教的宗教組織。

意義

「外道」這個詞最原始的用法乃指稱「異教」、「非婆羅門系的異教徒」;而由此字延伸而來且今日為耆那教所專用的渡津者(Tirthankara;巴利文:titthakara),其最初用法則單純指稱「宗派祖師」,並無任何貶低的意味,我們可在佛經沙門果經》(DN II.2: Samannaphala-sutta)之中發現早期這樣的使用。而在公元前5~6世紀時的印度,在摩揭陀國六師外道之稱的自由思想家。

在佛教興起後,沿用這個名詞,用來泛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團體; 智顗將外道分為三類:佛法外之外道,附佛法之外道,學佛法成外道。[1]

六師外道

  1. 富蘭那迦葉
  2. 末伽梨拘舍梨子
  3. 刪闍夜毗羅胝子
  4.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5. 迦羅鳩馱迦旃延
  6. 尼乾陀若提子

五大外道

  1. 數論派
  2. 勝論派
  3. 離繫派
  4. 獸主派(信仰濕婆化身帕斯帕提)、
  5. 遍出派

參见

注释

  1. ^ 《摩訶止觀》卷10:「邪人不同又為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學佛法成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