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六地五

“天六地五”分类法先秦时期人们对自然界事物进行归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国语·周语》记载 “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天六”是前后左右上下6个空间方位,“地五”是东南西北中5个空间方位,是借数理来说明世界的一般规律,随后逐渐延伸为时空哲学与象数思维的元素,代表自然界不可违背的秩序。[1]左传·昭公元年》最先将该分类法应用于中医学,以“天六地五”分析其病因“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五运六气”的划分也逐渐渗透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之中,因人体的经脉就有了6条阳脉、5条阴脉。[2]

发展渊源

基于古人对阴阳、五行的认识,及对天圆地方的了解,数字“五、六”很早就与天地进行联系,并烙上了阴阳、五行的印记,对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天地阴阳思维构筑了中医的雏形,春秋战国之际,出于对天地的崇拜而兴起的"天地阴阳""天六地五"以及"三材"之学,是在天地阴阳主导下的阴阳五行结合的雏形,也是中医理论形成之初的文化基础。此时天道阴阳的圆周复杂,已由刚开始“阴阳、风雨、晦明”的阴阳相对理论发展为阴阳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循环的往复理论,地道五行的皆有分职已从刚开始的“五色、五声、五味”升华为五行的分类思想,在“天六地五”完成对中医理论框架的影响后,形成了中医以五、六为格局、十一为大数的理论框架,并因此结合发展出经脉脏腑相结合的医学体系。[3]

成就

天六地五作为中国古代的常用分类法,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以使人事顺应天地之道。如《黄帝四经·度万》记载:“五音六律,稽从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为岁式”,亦如历法中的十天干、十二地支正是五与六的倍数,数字“五、六”早已因与天地、阴阳五行的联系而成为古人的方法论。“天六地五”模式对中医理论框架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马王堆医书》所记载的手六、足五的十一经脉,《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记载的阳六经、阴五经,其他诸如五脏六腑、五运六气,无不彰显“天六地五”对中医理论体系构建的纲领性作用。[4]

參考資料

  1. ^ 孟, 庆岩. 先秦“天六地五”分类法与运气学说的发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06-28, 27 (06). doi: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21.06.004 –通过知网. 
  2. ^ 张, 其成. 从简帛医书经络描述探讨早期医家身体观. 中国针灸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 2020-11-13, 41 (02): 225-228 [2022-10-23]. doi:10.13703/j.0255-2930.20200731-k0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通过知网. 
  3. ^ 尹, 怡. 天地思维与阴阳五行. 中华中医药杂志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 2019-07-01, 34 (07) –通过知网. 
  4. ^ 尹, 怡. 天地思维与阴阳五行. 中华中医药杂志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 2019-07-01, 34 (07) –通过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