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觀
奇觀(英語:Spectacle)本意旨奇異罕見的現象、景觀[1], 在摄影領域中,指透過拍攝,每一個物件、狀態、組合抑或過程,都得以展現「美」,且任何時刻皆無可比擬,任何人都獨一無二,透過拍攝,從而拯救平凡、老套和卑微的事物,得以將日常轉化為「奇觀」。[2]
字詞起源[3]
Spectacle 於中世紀(mid-14c.)古法語spectacle意為經由特別準備或安排的展演。
拉丁文spectaculum (13c.),解釋為景象、場面、羅馬遊戲。
拉丁文spectare,意旨一場公開的表演,壯觀的場面,是表演所被觀賞的場域。
拉丁文specere(反覆形式)釋意為察看、觀賞、注視。
Spectacle 當今詞意為不尋常、出人意料的事件/情況,引起人們注意、興趣或反對。另外意旨場面壯觀浩大的公開展演。[4]
攝影:日常奇觀化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第二章 〈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 ,認為美國藝術——尤其是攝影,並沒有被現實去除神秘色彩,相反地,卻立志擔當去除神秘色彩的任務。[5] 根據詩人華特・惠特曼所提出的原則,攝影已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為大眾修改了美和醜的定義:每一個物件、狀態、組合抑或過程,都得以展示一種「美」。拍照即賦予重要性,將價值賦予被攝者,且大概沒有任何題材是不能歷經美化的,因此,惠特曼認為自己將「美」普遍化,且舉凡眾多世代間美國最有才能的攝影師,在面對瑣碎和粗俗事物的爭論性的追求之中,幾乎也都擁有此共識。[6]抹去美與醜、重要與瑣碎之間的差異,每一個被拍攝的人或物都轉化為——一張照片。拍攝,從而拯救平凡、老套和卑微的事物,將日常轉化為「奇觀」。[7]
郭力昕從 World Press Photo 國際新聞攝影大賽:「日常生活」類的得獎作品,分析以西方新聞攝影競賽機制所主導的、具有指標性的影像,如何看待「生活」與「日常」,同樣展現將日常奇觀化的概念。攝影作品取材重點、拍攝角度、影像風格,與作品預設的觀者,皆使所有地區、尤其來自非西方社會的日常生活影像,變成一種文化或視覺上的奇觀。他同時指出,因為 WPP 在傳播與文化市場上具有代表意義的影響力,導致西方攝影記者持續前往西方以外的地區持續獵取「日常生活奇觀」,此亦造成非西方地區的在地攝影師, 為了迎合西方國家舉辦的新聞攝影競賽當中評審口味、選材或美學取向,進而影響觀看自己社會裡的「日常生活」之方式,成為了「奇觀」。[8]
奇觀社會(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法國理論家居伊·德波在 1967 年所發表著作《奇觀社會》當中,宣吿世界已然成為奇觀的社會。「在現代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生活本身展現為『奇觀』的巨大匯集。已然存在的一切全都轉化為一種再現。」[9]紀德堡描述了一個以影像、商品製造和消費行為為核心的媒體與消費社會。在這個社會中, 視覺與影像佔據主導位置。「奇觀」的營造除了和視覺意象密不可分之外,當中還蘊含著「演出」(performance)[10]的概念,描寫並揭露眾人的被動以及運作真實的消隱。回看當今,人們著實生活於奇觀裡, 圍繞著影像、商品和戲劇性事件組織而成的媒體、消費社會當中。[11]
文獻資料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論攝影》,紐約,1977
郭力昕,新聞攝影裡「生活」與「日常」的奇觀化:World Press Photo「日常生活」類得獎作品分析,新聞學研究第一二三期,87-133頁,2017
Guy Debord,The Society of Spectacle(NewYork:ZoneBooks, 1994)
林志明,〈紀德堡與法國激進思想〉,《當代》117期,1996
黃微容,如奇觀般的社會:當代藝術奇觀化再審思,美術學刊(3),131-153頁,2012
參考資料
-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奇觀】. [2021-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 ^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論攝影》,第二章,46-48頁,紐約,1977,黃燦然譯
-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 SPECTACLE (n.). [2021-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 ^ Cambridge Dictionary : Spectacle. [2021-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 ^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論攝影》第二章,45頁,紐約,1977,黃燦然譯
- ^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論攝影》第二章,46-47頁,紐約,1977,黃燦然譯
- ^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論攝影》第二章,48-49頁,紐約,1977,黃燦然譯
- ^ 郭力昕,新聞攝影裡「生活」與「日常」的奇觀化:World Press Photo「日常生活」類得獎作品分析,新聞學研究第一二三期,88頁,2017
- ^ Guy Debord, The Society of Spectacle(NewYork:ZoneBooks, 1994),#1,12.
- ^ 林志明,〈紀德堡與法國激進思想〉,《當代》117期(1996.1.1),16
- ^ 黃微容,如奇觀般的社會:當代藝術奇觀化再審思,美術學刊(3),134頁,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