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洛比

肯尼亚首都
(重定向自奈羅比

奈洛比(英語:Nairobi)是東非國家肯尼亚首都,也是非洲的大城市之一。奈洛比的命名是由當地馬賽族的話Enkare Nyirobi(「冰水」)而來的,冰水指的是流過奈洛比的内罗毕河。根據2019年普查的資料,奈洛比市域的人口有約440萬人[1][2]。居民大多說英文斯瓦希里語(非洲東部的代表性語言)。

奈洛比
自上而下順時針方向:中央商務區、內羅畢國家公園散步的長頸鹿、肯亞議會、內羅畢市政廳、肯亞國際會議中心
自上而下順時針方向:中央商務區、內羅畢國家公園散步的長頸鹿、肯亞議會、內羅畢市政廳、肯亞國際會議中心
奈洛比旗幟
旗幟
内罗毕的位置
内罗毕的位置
坐标:1°17′11″S 36°49′02″E / 1.2864°S 36.8172°E / -1.2864; 36.8172
國家肯亞
省份奈洛比省
HQCity Hall
設置年代1899年
选区划分
列表
  • Makadara
  • Kamukunji
  • Starehe
  • Langata
  • Dagoretti
  • Westlands
  • Kasarani
  • Embakasi
政府
 • 市長Geoffrey Majiwa
面积
 • 城市684 平方公里(264 平方英里)
海拔1,660 公尺(5,450 英尺)
人口(2007)
 • 城市2,940,911人
 • 密度4,230人/平方公里(11,000人/平方英里)
 • 市区3百萬
 • 都會區4百萬
时区EATUTC+3
電話區號020
網站http://www.nairobicity.org/
「Nairobi」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国大陸内罗毕
臺灣奈洛比
港澳內羅比

奈洛比成立於1899年,一開始是烏干達鐵路的補給站,負責肯亞南方城市蒙巴薩烏干達之間的補給。1900年代時在突然爆發的瘟疫之後開始重建,當時英屬東非殖民地開始興建,奈洛比就變成了殖民者的重鎮。因為其高海拔温带氣候以及水源充足等原因而受到重視[3]。1907年英屬東非殖民地將奈洛比設為首都[4]

肯亞於1963年獨立後,繼續將這裡當成首都[5]。在肯亞建國初期,奈洛比是咖啡剑麻產業的中心[6][7]。奈洛比位在肯亞的南部中心地帶,海拔1,795米(5,889英尺)。

奈洛比是許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例如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環境署(UNEP)的總部、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非洲東部、南部辦事處都設於此市。奈洛比是成熟的商業中心以及文化中心。內羅比證券交易所(NSE)是非洲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也是非洲歷史第二的證券交易所。若以交易量來看,內羅比證券交易所每日交易量100億,在非洲排名第四。奈洛比也有自然生態保護區-内罗毕国家公园。奈洛比在2010年加入UNESCO的 全球學習城市網絡。

歷史

早年

 
1899年的奈洛比

奈洛比原來是一片沼澤地,住在上面的有游牧的马赛人、定居的坎巴族,以及以農耕為主的基庫尤人[8]。奈洛比的名稱源自馬賽語的「冰水」,是指流經此區域的河水[9]。後來乌干达铁路經過此地,喬治·懷特豪斯英语George Whitehouse將此處規劃為鐵路建設印度勞工的倉庫、調車廠以及營地。喬治·懷特豪斯是鐵路的總工程師,因著此處高海拔、氣候溫和、供水充足、在陡峭的Limuru断崖前面,認為此處是理想的休息場所[10][11]。不過他的決定受到东非保护国官員的批評,因為此地過於平坦,排水不良而且比較貧瘠[8]

 
1899年的奈洛比車站入口

在殖民時期之前,肯亞的人民都和其部族一起住在村莊裡,各自的群體會有其治理者,沒有統一的政府或是領袖[12]

亞瑟·丘奇(Arthur Church)在1898年受託規劃第一個奈洛比火車站的城鎮佈局。其中包括了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現今的Tom Mboya Street)和車站街(Station Street,現今的Moi Avenue)、十條大道,員工宿舍以及印度人的商業區[10]。鐵路在1899年5月30日到達奈洛比,很快地,奈洛比就取代馬查科斯成為Ukamba省省政府的中心[13][14]。懷特豪斯在鐵路通車時發表演說,提到:「奈洛比在接下來的二年會成為廣闊又繁榮的地方,而且已經有許多的旅館、商店及房屋的用地申請。」[10]。不過奈洛比早年曾受到瘧疾問題的困擾,至少一次試圖將城鎮遷到其他的地方[15]。後來腺鼠疫爆發,原來的城鎮焚毀,在1900年初期完全重建了市場街(Bazaar Street,現今的Biashara Street)[16]

奈洛比的人口從1902年的五千人,在1910年時已成長為一萬六千人,並且隨著公共行政以及(以大型猎物狩猎英语big game hunting型式呈現的)旅遊而成長[17]。奈洛比在1907年取代了蒙巴萨成為東亞保護區的首區[18],在1919年宣佈成為都市[19][20]

發展

奈洛比在1921年時有24,000名居民,其中有12,000人是非洲人[21],接下來的十年間,奈洛比的非洲人族群開始成長,第一次處於多數的地位[21]。不過成長也帶來計劃上的問題,Thorntorn White曾指過此事[22],其計劃團隊也有指出此一問題,稱為「奈洛比問題」[23]1926年2月時,殖民地長官Eric Dutton在前往肯亞山的途中,經過奈洛比,提到:

也許有一天,奈洛比會有柏油路,大道上會有花朵盛開的樹木,兩旁會有知名的建築物,有開闊的空間以及莊嚴的廣場,一個適合信仰以及這個國家的大教堂,有博物館以及藝術,有劇院以及公共的辦公室。很公平的說,政府以及市政府已經很勇敢的解決這個問題,其都市計劃很有企圖心,足以讓奈洛比成為一個美麗的城市,而計劃也已慢慢進行,有些已經完成。不過在計劃取得成果之前,奈洛比就只能維持目前的情形,一個邋遢的城市,不適合領導這個可愛的國家[2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城市持續的擴張激怒了原住民中的马赛人基庫尤人[25],這導致了1950年代的茅茅起義,以及蘭開斯特宮會議英语Lancaster House Conferences (Kenya),這開始了肯亞從殖民地轉變為獨立國家的歷程,後來肯亞在1963年獨立。

東非工會大會(East African Trades Union Congress,EAUTC)在1950年的春天,在奈洛比發起了為期9天的1950年奈洛比大罷工英语1950 Nairobi general strike[26][27]

獨立後

 
1973年的奈洛比

肯亞獨立後,仍以奈洛比為其首都,而其快速的發展引發基礎設備不足的議題,常常會有停電以及缺水的問題。

肯亞塔國際會議中心(KICC)在1973年9月11日開幕,此建築有28樓,是由挪威建築師Karl Henrik Nøstvik和的Kenyan David Mutiso所設計,是當時奈洛比唯一有公用停機坪的大樓。此建築興建於1970年代,是當時最環境友善,也最具環境意識的建築。其主結構體是由當地可以取得的材料,像是礫石、砂、水泥及木材所建造,也有開放空間可以有自然曝氣以及自然採光。整個會議廳由長方體組成,塔樓是由許多長方體組成的圓柱體組成,圓形劇場和直升機停機坪的形狀均是圓錐體。建築是沿著混凝土的中心建造,外圍用玻璃窗代替牆,可以有最大程度的自然採光[28]

在1971年世界银行通過讓奈洛比機場(現今的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進一步擴張需要的資金,包括新的國際線及國內線旅客大廳、此機場第一個專供貨物及貨運的航廈、新的計程車車道、停機坪、內部道路、停車場、警察局以及消防隊、航道以及車道照明、消防供水系統、水電、通訊以及污水系統、雙車道客運通道、機場的安全、排水以及主要道路(Airport South Road)。此一計劃的總金額超過美元2900萬(若是2013年的美元,是1.118億)[29]。1978年3月14日,機場大樓的結構完成,由肯亞首任總統乔莫·肯雅塔啟用,他在啟用後不到五個月就去世了。因此此機場更名為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以紀念首任總統。

Giraffe Centre英语Giraffe Centre是在奈洛比西南邊的動物避難所,在1983年開幕。直到今日為止,此機構仍養育瀕臨絕種的羅氏長頸鹿

1988年8月時,當時位在奈洛比市中心的美國大使館,在被基地组织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炸毀,這是一系列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中的一部份。該址目前已設立紀念公園[30]

二十一世紀

 
奈洛比的高樓
 
奈洛比西地英语Westlands, Nairobi的Woodvale Grove酒店

湯·姆博亞英语Tom Mboya紀念碑,於2021年10月20日在奈洛比完工啟用,湯·姆博亞是之前的肯亞獨立運動政治家,在1969年7月5日被刺身亡。

2012年11月9日,總統姆瓦伊·齐贝吉在開通了耗資310億肯亞先令的錫卡高速公路(Thika Superhighway)。此一大型計劃是在2009年開始,在2011年結束。其中包括將四線車道擴寬為八線車道、架設地下道,在環狀交叉路設置立交橋以避免車流堵塞。50.4公里的高速公路分為三階段:Uhuru 高速公路到Muthaiga環狀交叉路;Muthaiga環狀交叉路到肯雅塔大学;肯雅塔大学到錫卡鎮英语Thika Town Constituency[31]

2017年5月31日,總統乌胡鲁·肯雅塔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铁路揭幕[32],此鐵路主要是由中國公司所建造,其中90%的費用是來自中國的資金,10%是來自肯亞政府。要建造的第二階段是要連接奈瓦沙的現有鐵路,也要連結到乌干达邊界。

2020年8月11日,奈洛比議會議長Beatrice Elachi英语Beatrice Elachi辭職[33]。接著奈洛比市長Mike Sonko英语Mike Sonko被彈劾免職[34],四天之後的12月21日,剛剛當選的[35]議長Benson Mutura宣誓代理奈洛比市長。Mutura要代理市長至少六十天[34]

奈洛比的歷史人口資料

年份 1969年 1979年 1989年 1999年 2009年 2019年
奈洛比 509,286人 827,775人 1,324,570人 2,143,254人 3,138,369人 4,397,073人[36]

地理

 
衛星上看到的奈洛比

奈洛比位在1°09′S 36°39′E / 1.150°S 36.650°E / -1.150; 36.650 (Nairobi, Kenya)1°27′S 37°06′E / 1.450°S 37.100°E / -1.450; 37.100 (Nairobi, Kenya)的位置,面積696平方公里(270平方英里)。

奈洛比在烏干達首都康培拉及肯亞第二大城市蒙巴薩之間。因為奈洛比鄰近东非大裂谷的東側,偶爾會出現小型的地震。恩貢山在奈洛比的西邊,是奈洛比地區最主要的地理特徵肯尼亚山在奈洛比的北邊,而乞力马扎罗山則在東南方[37]

奈洛比河及其支流穿過奈洛比縣,在此縣的東邊並入Athi河。

 
奈洛比東邊的Athi河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旺加里·马塔伊極力要拯救位在奈洛比北邊的卡魯拉森林英语Karura Forest,原住民居住在此,但目前可能會被房屋以及其他基礎公共設施所取代[38]

奈洛比西部的鄉村從奈洛比南方的肯亞公立醫院延伸到位在北方20公里邊,Gigiri鄉村的聯合國總部。奈洛比的中心點在中心商業區裡的奈洛比廣場。肯亞議會英语National Assembly of Kenya大樓、聖家主教座堂英语Cathedral Basilica of the Holy Family、奈洛比市政廳、奈洛比法院及肯亞塔國際會議中心都在廣場的周圍。

氣候

 
房屋上的雨雲

依照柯本气候分类法,奈洛比的氣候屬於亞熱帶高地氣候(Cwb)。奈洛比海拔1,795米(5,889英尺),傍晚可能會冷,特別是在六月及七月份,傍晚海度可能會降到9 °C(48 °F)。奈洛比一年當中最多晴天,最熱的季節是從12月到3月,日間平均最高溫度為28度[39]

奈洛比有雨季,但降雨不大。一年中最多雲的季節是在雨季之後,一直到9月,天氣多半是陰天,伴隨著毛毛雨。奈洛比接近赤道,四季的差異不大,季節可以分為雨季旱季,也因為緯度因素,一年當中日出和日落時間的變化也不大[40]

内罗毕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24.5
(76.1)
25.6
(78.1)
25.6
(78.1)
24.1
(75.4)
22.6
(72.7)
21.5
(70.7)
20.6
(69.1)
21.4
(70.5)
23.7
(74.7)
24.7
(76.5)
23.1
(73.6)
23.4
(74.1)
23.4
(74.1)
平均低温 °C(°F) 11.5
(52.7)
11.6
(52.9)
13.1
(55.6)
14.0
(57.2)
13.2
(55.8)
11.0
(51.8)
10.1
(50.2)
10.2
(50.4)
10.5
(50.9)
12.5
(54.5)
13.1
(55.6)
12.6
(54.7)
12.0
(53.5)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64.1
(2.52)
56.5
(2.22)
92.8
(3.65)
219.4
(8.64)
176.6
(6.95)
35.0
(1.38)
17.5
(0.69)
23.5
(0.93)
28.3
(1.11)
55.3
(2.18)
154.2
(6.07)
101.0
(3.98)
1,024.2
(40.32)
数据来源:[41]

分區以及鄰近地區

 
2003年奈洛比南部的郊區

奈洛比分為許多的選區,各選區都有在肯亞國民議會的議員代表。最早的選區規劃分為Makadara、Kamukunji、Starehe、Langata、Dagoretti、Westlands、Kasarani和Embakasi八個選區,在2010年時調整修改[42]。新的選區有Embakasi North、Embakasi South、Embakasi Central、Embakasi East、Embakasi West、Makadara、Kamukunji、Starehe、Mathare、Westlands、Dagoretti North、Dagoretti South、Langata、Kibra、Ruaraka、Roysambu和Kasarani。主要的行政分區有Central、Dagoretti、Embakasi、Kasarani、Kibera(基贝拉)、Makadara、Pumwani及Westlands八個。大部份高級的郊區在奈洛比的西邊和北邊,大部份的歐洲裔居民從殖民時期就已居住在此[43]。許多地名和英國的地名相同,反映出此城市的殖民歷史。

大部份的中產階級會居在北邊的區域,以及靠近機場的東南邊及西南邊。收入較低的會住在奈洛比的東部較遠處。超過90%的奈洛比居民會在奈洛比都會區工作。許多索馬里人移民會住在東邊的Eastleigh[44]

360度的奈洛比全景圖

基贝拉貧民窟

 
政府以及聯合國人居署要將基贝拉貧民窟更新為新的公寓區

奈洛比的基贝拉貧民窟,據政府統計資料,居民有185,777人[45]。不過非官方的資料估計其人口是在五十萬人到十百萬人之間,人數差異因為各組織定義的基贝拉貧民窟範圍不完全相同[46][47][48][49]

行政区划

内罗毕市享有一个完整的行政县/地区的地位。

内罗毕省在肯尼亚从其他地区的几种方法不同。该县是完全城市。它只有一个地方的权力,内罗毕市议会。内罗毕省分为“区”,直到2007年,当三个地区创建。在2010年,随着新宪法,内罗毕更名为一个县。

内罗毕县有8个选区。选区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区划名称,这样Starehe的选区是等于中部赛区,Langata选区基贝拉的划分,选区界限Kamukunji Pumwani部。

選區

内罗毕分为17個選區英语Divisions of Kenya,85個地点[50],主要是用其住宅區命名。例如Kibera Division就包括了基贝拉(Kibera,肯尼亚最大的贫民窟)。 17個選區如下:

  • Dagoretti North
  • Dagoretti South
  • Lang'ata
  • Kibra
  • Kasarani
  • Roysambu
  • Ruaraka
  • Embakasi Central
  • Embakasi East
  • Embakasi North
  • Embakasi South
  • Embakasi West
  • Kamukunji
  • Makadara
  • Mathare
  • Starehe
  • Westlands

人口

 
奈洛比烤肉市場是當地人主要消費型餐飲方式
 
郊區貧民窟
 
奈洛比公車總站
年份 人口 增长
1906 11,500 0
1911 14,000 2,500
1921 24,300 10,300
1926 29,900 5,600
1929 32,900 3,000
1931 47,800 14,900
1939 61,300 3,500
1944 108,900 47,600
1948 119,000 20,100
1955 186,000 67,000
1957 221,700 35,700
1960 251,000 29,300
1962 266,800 17,800
1965 380,000 113,200
1969 509,300 129,300
1979 827,775 318,475
1989 1,324,570 496,795
1995 1,810,000 485,435
1999 2,143,254 333,254
2005 2,750,561 607,307
2009[51] 3,138,369 387,808


經濟

公園和花園

 
Kenyatta Avenue以及Uhuru公園英语Uhuru Park,在Upper Hill和奈洛比中心商業區之間
 
中央公園

奈洛比有許多的公園以及開放空間。市區內許多地方都有茂密的樹木覆蓋,也有許多的綠地。奈洛比最著名的公園是Uhuru公園英语Uhuru Park。公園在1969年啟用,位置在中心商業區以及Upper Hill的旁邊。Uhuru是斯瓦希里语中的自由,Uhuru公園也是戶外演說,服務以及集會的場所,前總統丹尼尔·阿拉普·莫伊曾希望其政黨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62層樓總部可以設在公園內[52],後來在諾貝爾和平奬旺加里·马塔伊發起活動呼籲,才留下了這個公園。

中央公園在Uhuru公園旁邊,其中有紀念第一任總統乔莫·肯雅塔的紀念館,以及1988年完工,慶祝第二任總統丹尼爾·阿拉普·莫怡執政十年的Moi紀念碑,其他著名的開放空間包括Jeevanjee公園英语Jeevanjee Gardens、城市公園、8月5日紀念公園英语August 7th Memorial Park, Kenya以及Nairobi Arboretum。

交通

蒙巴薩-奈洛比鐵路以奈洛比為終點,是肯亞建國以來首條鐵路,2017年5月通車。

奈洛比現建有奈洛比國際機場。過去1930年代和1940年代,英國人來肯亞都是使用伊斯來爾機場(Eastleigh Airport),此機場曾是英國南安普敦好望角的重要轉機點。而且在和基蘇木(肯亞西部港口)間曾開過飛行艇的交通路線。

友好城市

图片

注釋

  1. ^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Volume I: Population by County and Sub-County. Kenya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7 Nov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November 2019). 
  2. ^ Omwenga, Mairura. Nairobi Emerging Metropolitan Reg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PDF). ISOCARP CONGRESS. 46th ISOCARP Congress. Nairobi: 1–5. 2010-09-19 [17 Nov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17 November 2022). 
  3. ^ Roger S. Greenway, Timothy M. Monsma, Cities: missions' new frontier, (Baker Book House: 1989), p.163.
  4. ^ mombasa.go.ke. History of Mombasa. Mombasa County. 2018-07-28 [14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anuary 2021). 
  5. ^ britannica.com. Nairobi History. www.britannica.com/. [18 Febr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December 2019). 
  6. ^ Production. East Africa Sisal.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uly 2020) (美国英语). 
  7. ^ Rashid, Mahbub. The Geometry of Urban Layouts: A Global Comparative Study. Springer. 2016-06-16. ISBN 978-3-319-30750-3 (英语). 
  8. ^ 8.0 8.1 Donald B. Freeman, City of Farmers: Informal 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Open Spaces of Nairobi, Kenya, McGill-Queen's Press - MQUP, 1 Mar 1991
  9. ^ Frédéric Landy, From Urban National Parks to Natured Cities in the Global South: The Quest for Naturbanity, Springer, 20 Jul 2018, p.50
  10. ^ 10.0 10.1 10.2 Anne-Marie Deisser, Mugwima Njuguna,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Kenya, UCL Press, 7 Oct 2016, p.76
  11. ^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Nairobi: National capital and regional hub. unu.edu. [17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ne 2013). 
  12. ^ Tignor, Robert L. Colonial Chiefs in Chiefless Societies.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1971, 9 (3): 339–359 [September 28, 2020]. JSTOR 159669. S2CID 154551781. doi:10.1017/S0022278X00025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pril 2022). 
  13. ^ Roman Adrian Cybriwsky, Capital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An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History, and Culture, ABC-CLIO, USA, 2013, p. 303
  14. ^ The Eastern Africa Journal of Histor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Volume 1, Indiana University, 8 Publishers, 1996
  15. ^ Reiter, Paul. The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malaria. Spectator. 5 December 2009 [25 Jul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February 2016). 
  16. ^ The man who saved Nairobi from the Bubonic Plague – Owaahh. Owaahh. 16 April 2014 [19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anuary 2018) (美国英语). 
  17. ^ Sana Aiyar, Indians in Kenya: The Politics of Diaspor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42
  18. ^ Claire C. Robertson, Trouble Showed the Way: Women, Men, and Trade in the Nairobi Area, 1890–1990,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6
  19. ^ Merriam-Webster, Inc. Merriam-Webster's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1997: 786. ISBN 0-87779-546-0. 
  20. ^ Britannica, Nairobi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8 June 2019., britannica.com, USA, accessed on July 7, 2019
  21. ^ 21.0 21.1 Garth Andrew Myers, Verandahs of Power: Colonialism and Space in Urban Africa,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2. ^ Thorntorn Whit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2 October 2020.
  23. ^ Martin, A. M.; Bezemer, P. M. The concept and planning of public native housing estates in Nairobi/Kenya, 1918- 1948.. Planning Perspectives. 2020, 35 (4): 609–634. Bibcode:2020PlPer..35..609M. S2CID 150702513. doi:10.1080/02665433.2019.1602785 . 
  24. ^ Dutton, E. A. T. 1. Kenya Mountain. Introduction by Hilaire Belloc 1. London: Jonathan Cape. 1929: 1–2 [1929]. 
  25. ^ Elkins, Caroline. Britain's Gulag: The Brutal End of Empire in Kenya. United Kingdom, Pimlico, 2005.
  26. ^ History of COTU(K) – Central Organization of Trade Unions (COTU-K). cotu-kenya.org.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anuary 2022). 
  27. ^ The Nairobi General Strike, 1950: From Protest to Insurgency. libcom.org.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une 2021). 
  28. ^ "Our Histor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7 March 2017., The Kenyatt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29. ^ Nairobi Airport Project. The World Bank. [7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March 2014). 
  30. ^ United States Embassy. Quiet Memorials Mark Fourth Anniversary of Embassy Bombing. usembassy.gov. [17 June 2007]. [失效連結]
  31. ^ "Kibaki to officially open Sh30bn Thika superhighwa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0 May 2017., The Nation, 5 November 2012.
  32. ^ Kenya inaugurates new Chinese-funded railway. www.aljazeera.com. [2023-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ne 2023) (英语). 
  33. ^ Bonface Otieno. Nairobi County Speaker Beatrice Elachi resigns. Business Daily Africa (Nairobi). 11 August 2020 [22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anuary 2021). 
  34. ^ 34.0 34.1 Omulo, Collins. Assembly Speaker Benson Mutura sworn in as Acting Nairobi Governor – VIDEO. Nairobi News. December 21, 2020 [December 22,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December 2020). 
  35. ^ Kiruga, Morris. Kenya: Can former Nairobi governor Mike Sonko make a comeback?. The Africa Report. 22 December 2020 [22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December 2020). 
  36. ^ "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Volume I: Population by County and Sub-Count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3 November 2019., KNBS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37. ^ Perceptive Travel. Nairobi by Degrees. perceptivetravel.com. [14 June 2007]. [失效連結]
  38. ^ The East African. Karura: Are We Missing the Trees for the Forest?. nationmedia.com. 2 November 1998 [14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39. ^ United Nations. Travel and Visa Information. unhabitat.org.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September 2007). 
  40. ^ Gaisma. Nairobi, Kenya – Sunrise, sunset, dawn and dusk times, table. gaisma.com. [22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3 March 2012). 
  41. ^ World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 - Nairobi. WorldWeather.org. [200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8). 
  42. ^ Nairobi City Council. Councillors, Wards & Constituencies. nairobicity.org.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March 2007). 
  43. ^ Nairobi City Council. Living in Nairobi. nairobicity.org.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March 2007). 
  44. ^ Monsters and Critics. Urban Somali refugees call Nairobi's "Little Mogadishu" home. news.monstersandcritics.com.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June 2007). 
  45. ^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Volume I: Population by County and Sub-County. Keny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November 2019). 
  46. ^ Erulkar, Annabel S.; Matheka, James K. Adolescence in the Kibera Slums of Nairobi, Kenya (PDF). The Population Council. 2007 [2 April 20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1 May 2012). 
  47. ^ Mutisya, Emmanuel; Yarime, Masaru. Understanding the Grassroots Dynamics of Slums in Nairobi: The Dilemma of Kibera Informal Settlements (PDF).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 Applied Sciences & Technologies. 2011: 197–213 [30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9 August 2017). 
  48. ^ Tomasini, Anne. Audio Slideshow: Dr. Biden Sees the Neighborhoods of Kenya. The White House. June 8, 2010 [30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November 2016). 
  49. ^ Kibera: How slum lords cash in on misery. www.thepeople.co.ke. [27 April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October 2013). 
  50. ^ [1]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9 March 2013.
  51. ^ 2009 Census results End (PDF). knbs.or.ke. 2010-08-31 [2010-08-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1-16). 
  52. ^ The Standard. Kenyans must have a sustained campaign against land grabbing. eastandard.net. [25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January 2015). 
  53. ^ Sister Cities International. Sister-cities.org. [2010-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2). 
  54. ^ Raleigh, North Carolina. Sister Cities International. [29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6). 
  55. ^ 存档副本. [201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参见

外部链接

新闻

1°17′13″S 36°49′08″E / 1.287°S 36.819°E / -1.287; 3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