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洞
39°57′49″N 116°10′29″E / 39.963549°N 116.174651°E
西山八大处——宝珠洞 | |
---|---|
“欢喜地”牌楼 | |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石景山区八大处路3号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元、明 |
编号 | 1-28 |
认定时间 | 1957年 |
历史
《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宝珠洞坐落西郊五分署四平台四十四号,建于唐,清乾隆年间重修。”[2]
宝珠洞内原来供奉着的佛像,民间传说是桂芳海岫老和尚的肉身贴金像。桂芳海岫祖籍河北,自幼出家白衣庵。清朝康熙年间入圣感寺(今香界寺),因佛学和戒行出众,受康熙帝尊重。重修圣感寺后,康熙帝钦命其任开山住持。香界寺内的《御制圣感寺碑文》曰:“寺僧海岫,笃实持躬,勤劳砥行,箪瓢布衲,十载经营,重新殿庑。”康熙帝御制诗曰:“脩然老衲净尘缘,台殿参差起瑞烟。驯鸽檐前应受戒,游鳞花下亦参禅。”[1]
桂芳海岫被民间称为“鬼王菩萨”。北京西山地区流传有不少“鬼王菩萨”的传说。又传说桂芳海岫是在宝珠洞中圆寂,世寿一百四十岁。[1]
实际上桂芳海岫圆寂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得知后很悲痛,“仍赐白金为殡资,其徒寂印,奉师全身。”《五灯全书》说“塔于后山广禧寺之前”。广禧寺在宝珠洞以北的满井村。桂芳海岫圆寂后,葬在广禧寺之西的塔内,当地人俗称“鬼王坟”。海岫塔在1958年“破除迷信”时遭到拆除,现在周边尚留存有七株柏树。[2]
建筑
宝珠洞位于山顶。出六处香界寺北便门,沿石径向西攀登一里多可抵达宝珠洞。途中山路忽然拐弯处,有八大处关帝庙,俗称“老爷庙”。过关帝庙向南数步,有一座牌楼。四柱三间,歇山瓦顶,额枋嵌汉白玉额,外额题有“欢喜地”,内额题有“坚固林”,两额均有硃印“乾隆御笔”。[1]
牌楼不远处,有一块巨石被半副抱厦遮盖。石面已斑驳,上有行草诗文,落款处尚残留一枚硃印“乾隆御笔”痕迹。这是清朝乾隆十三年初冬,乾隆帝游宝珠洞时所题三首七言绝句。其中一首为:“极顶何来洞穴深,仙风吹送八琅音。个中疑有天龙护,时作人间六月霖。”[1]
宝珠洞的建筑规模较小,山门内有敞亭一座、殿宇两重。山门朝向东北,殿宇朝向东南。主要建筑有:[1]
- 山门:朝向东北。[1]
- 眺远亭:位于院落东南。面阔三间,卷棚顶敞亭。灰墙红柱,梁枋绘有彩画。可在此临崖凭栏远眺。[1]
- 观音大士殿:位于悬崖下。面阔三间,额题“诸法正观”。殿内供如意观音像,是21世纪初的今人所塑。[1]
- 阿弥陀佛殿:位于观音大士殿后崖上。面阔三间,配两间耳房。殿内过去供奉泥塑贴金阿弥陀佛坐像。如今供奉三世佛立像,是21世纪初的今人所塑。[1]
- 宝珠洞:位于观音大士殿后面,阿弥陀佛殿下。洞高不到六尺,深广一丈多。洞壁为粒粒卵石,黑白相间,十分晶莹,好像珍珠闪烁,该洞因此得名。旧时,洞中供奉的是上述所谓肉身贴金像,像前有一牌位题着“钦命赐紫圣感堂中兴第一代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桂芳岫翁老和尚位”。旁边的供案上有一玻璃匣,其中盛放桂芳海岫生前穿的缎制黄巾紫履。如今肉身贴金像已无存,用一尊汉白玉坐像取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