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女學校

(重定向自实践女学校

家政女學校,又稱實踐女學校淑德女學校,為台灣日治時期女子教育的一環,當女子公學校小學校畢業後可報考就讀,講授科目為修身、公民科、國史、國語、數學、家式裁縫、手藝、音樂、圖畫、體操等,[1]

概要

1904年〈公學校規則改正〉下公學校女學生學習科目中增加了裁縫科,[2]但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裁縫科的學習內容主要為衣服的洗滌與保存法;1910年大橋捨三郎《臺灣公學校六個年程度裁縫科目教授細目案》,與1913年《公學校教授要目第二篇 農業科,裁縫及家事科》皆明確提出公學校裁縫科教學的教導項目與時程,[3]:13-18教導內容多以實用為主,並會隨著公學校所教導地區的特性,來決定課程編撰要目。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發佈,公學校裁縫科教育宗旨崇尚素樸節省,學生裁縫多學習日常生活中可取到的材料,但裁縫教育仍就區分了臺式裁縫(後簡稱臺裁)、日式裁縫與洋裁,造成教學上的不便。[3]:19

在高等女學校中也不乏對裁縫教育的學習,但因高等女學校的入學門檻較高,當時女子則可能選擇家政女學校前往就讀,1938年以後,家政女學校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加,一直到1945年,共成立了30所左右的家政女學校。1942年時,家政女學校有日籍學生1,757名,臺籍學生3,944名,臺籍學生占壓倒性多數,但臺北、新竹、臺中、嘉義等市區的家政女學校,都是以日籍學生為多數。市區的家政女學校,經常是為了收容無法進入高等女學校的日籍女學生而設立。而其他約三分之二的家政女學校,設於農村地區,學生也以臺灣人女性居多,顯示農村臺籍女子升學意願提高。[4]:20顯示無論市區、農村的臺籍女子皆對升學至家政女學校的意願極高,其中家政女學校中所學習的科目以「裁縫、家事」為主,甚至認為高等女學校教育與生活遊離,家政女學校教授實用技能,以便學生畢業後嫁人,可以立刻派上用場,[4]:21對裁縫科目的訓練十分扎實,學生更可以自製學生制服,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甚至也作為見面禮贈送給學妹。[3]:33

由吉見まつよ女士於1930年4月設立「ファロス(pharos)裁縫學園」,1934年得到臺北州認可的私立學校,改名為吉見裁縫學園。[3]:33教授科目為修身、公民科、國語、數學、家事、裁縫、手藝、音樂、圖畫、體操等,最重要的是加入和裁與洋裁理論。[3]:43此學園大多也作為無法就讀高等女學校,轉而至私立的學校唸書的選擇。

數量與分布

年分 日治時期校名 現在校名
1932 臺南女子技藝學校 國立臺南家齊高級中等學校
臺南家政女學校 臺南市私立光華女子中學
1934 嘉義女子技藝學校 嘉義市立嘉義國民中學
1935 臺中家政女學校 臺中市立臺中家事商業高級中等學校
1936 高雄女子技藝學校 高雄市立新興高級中學
1937 臺北家政女學校 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
員林家政女學校 國立員林高級中學
1938 東石實踐女學校 國立東石高級中學
曾文實踐女學校 國立曾文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北港實踐女學校 雲林縣立北港國民中學
豐原家政女學校 臺中市立豐原國民中學
1939 基隆家政女學校 基隆市立銘傳國民中學
斗六家政女學校 國立斗六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虎尾家政女學校 國立虎尾高級中學
新營家政女學校 國立新營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臺東家政女學校
1940 中壢家政女學校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
新竹家政女學校 新竹市立建華國民中學
大甲家政女學校 臺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
彰化家政女學校 彰化縣立陽明國民中學
新化家政女學校
北門家政女學校 國立北門高級中學
1941 苗栗家政女學校 國立苗栗高級中學
桃園家政女學校 前身為桃園高中,後作為桃園市清潔隊所用,2015年拆除[5]
花蓮港家政女學校 國立花蓮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1942 北斗家政女學校 彰化縣北斗國中
旗山實踐女學校 高雄市立旗山國民中學
潮州淑德女學校 國立潮州高級中學
1943 埔里家政女學校 南投縣立埔里國民中學
屏東實踐女學校
1944 修德實踐女學校 臺北市私立泰北高級中學

上表為家政女學校的數量與分布[6],光復後學制使家整女學校多改制為職業學校,或是女子初中,隨後經歷政府興辦「省辦高中、市辦初中」的政策,以及1968年九年國教的開辦,使學校改名為國民中學。[7]

其他

著名人物

  1. 1929年轉學至蓬萊公學校的施素筠[8]
  2. 臺南州立虎尾高等女學校的廖良美[3]:27
  3. 就讀吉見裁縫學園的陳鳳藻與周佩芳女士[3]:46-47

教育書籍

  1. 1939年臺灣總督府出版《第二年用公學校高等科裁縫手藝教授書》

參考

  1. ^ 許佩賢,〈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師大臺灣史學報》,第6期(2013),頁124。
  2. ^ 臺灣教育會編著,《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39),頁265-266。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大木言葉,〈日治時期臺灣洋裁的移入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5),頁13-18。
  4. ^ 4.0 4.1 許佩賢,〈日治時期臺灣家政女學校〉,《臺灣學通訊》,第95期(2016)。
  5. ^ 桃高女子部日式宿舍剷平蓋停車場 民團繫黃絲帶哀悼. ETtoday新聞雲. 2015-01-21 [2022-0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中文(臺灣)). 
  6. ^ 參閱許佩賢,〈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師大臺灣史學報》,第6期(2013),頁123。
  7. ^ 隨時代需求而不斷改制的學校─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 臺灣女人. [202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臺灣)). 
  8. ^ 施素筠為彰化鹿港施家,後就讀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赴日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進修。戰後經營洋裁補習班,後執教於臺灣師範大家政系、實踐大學。郭玉芬等執編,《百年蓬萊: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民小學創校百周年紀念專刊》(臺北:商訊文化,2010),頁120;許雪姬等訪問,吳美慧紀錄,《一輩子針線,一甲子教學:施素筠女士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頁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