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
31°34′57″N 120°15′58″E / 31.58251°N 120.26612°E
寄畅园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江苏省无锡市 |
分类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明至清 |
编号 | 3-93 |
认定时间 | 1988年 |
寄畅园,又名秦园,是一座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的中式古典园林,其名取自王羲之的“寄畅山水荫”。“园中有山山中有园”,把不是园子的山景也借过来成为了园林的景色,乃江南园林之代表作之一,被中国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
历史沿革
元朝时,寄畅园还只是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人称“南隐”、“沤寓”。明朝正德年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买下了沤寓房并扩将其建成为园,作为自己的别墅使用,更名为凤谷行窝。秦金非常喜爱这座园林,园林完成扩建后,他便作诗这样写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2]秦金逝世后,凤谷山庄由他的族侄秦瀚和子嗣秦梁继承,凤谷行窝此期间再次得到修缮,并被更名为凤谷山庄。此后园林归秦燿所有。1591年,在张居正的压力下,秦燿解职归乡。此后秦燿便闷闷不乐,将他的抑郁寄托给了凤谷山庄的山水,并将凤谷山庄更名为“寄畅园”,其名取自王羲之的“寄畅山水荫”。[3][4]
清朝以后,顺治末、康熙初期间,秦燿的曾孙秦德藻继承了园林并对此加以修缮扩建。他邀请了著名的园林专家张涟和侄儿张轼对寄畅园精心改建,疏泉叠石,掇山理水,园景益胜。康熙乾隆两帝生前六次南巡,每逢南巡,必到此园,此期间寄畅园最为繁盛。康熙南巡时,园中山涧淙淙,泉水叮咚,宛如仙境,欣然题写了“山色溪光”四字。辛末年(公元1751年),乾隆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南巡,抵达寄畅园后,喜其幽致,称之为“巡幸之地”,在北京清漪园(颐和园的古称)万寿山的东北部仿建了惠山园,也就是今天颐和园中的谐趣园。[5]乾隆曾经这样称赞过寄畅园:“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乾隆还在康熙的题字旁题写了“玉戛金枞”四字。[3][4]
雍正初年,秦德藻的长孙秦道被卷入了宫廷斗争之中,秦德藻受株连一并入狱,寄畅园被没收,其西南角被改建为无锡县贞节祠。时推至乾隆元年,秦蕙田殿试时高中探花,官入南书房。次年秦蕙田痛上《陈情表》,秦人方得以获释,园被发还,秦瑞熙斥资白银三千两重修寄畅园,昔日的繁盛方得以重现。[3]
乾隆十一年,秦氏家族认为“惟是园亭究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因此将院内的嘉树堂改为了双孝祠。[2]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寄畅园的大部分建筑都毁于战火之中,战后人们也仅对其补葺。1952年,秦氏的后裔将寄畅园献给了国家并对寄畅园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原先的贞节祠也被纳入了寄畅园中,改为了今天的秉礼堂。此后九狮图石、梅亭、嘉树堂、邻梵阁等建筑也陆陆续续地被重建起来。[3]
园林布局
寄畅园的总面积为14.85亩,是一座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总体布局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势若相连。东为亭榭曲廊,相互对映。园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锡山龙光塔为借景,近览如深山大泽,远眺山林隐约。山外山,楼外楼,空间序列无穷尽。[6][7]
寄畅园南北长,东西狭。假如从惠山寺的日月池畔附近走入园中,见到的首个建筑便是凤谷行窝(不是上文秦耀给的旧称),两侧的抱柱分别挂有“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和“风泽清畅,爽气节和”对联,都是翁同龢的诗句。东部有一座南北狭长的水池,锦绣绚丽,因此得名锦汇漪,水面南北纵深,池岸中部突出鹤步滩,上植大树二株,与鹤步滩相对处突出知鱼槛亭,划分水面为二,若断若续。位于锦汇漪的郁盘同样出彩,郁盘是一座六角亭,其名取自王维《辋川园图》中的“岩岫盘郁,云水飞动”一句。相传乾隆曾与惠山寺的僧人在此下棋,僧人将乾隆杀得手足无措,后来虽然僧人把棋让给了乾隆使得乾隆获胜,但乾隆很清楚其实自己的棋艺远不及僧人,心情不悦,因此便为此亭赐名“郁盘”。附近的美人石倚墙而立,就像美人一样,因此得名。[3][6]
西部以假山为主,山的轮廓有起伏、有主次。其中部较高,以土为主,两侧较矮,以石为主,土石间栽植藤蔓和树木,配合自然。山虽不高,但山上高大的树木却助长了山色。假山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水流婉转跌落,泉声聒耳,空谷回响,如八音齐奏,人称八音涧。[3][6][8]
参见
参考资料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国国家文物局. 1988年1月13日 [2016年8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0月8日).
- ^ 2.0 2.1 中國旅遊文化. : 第109–110页 [2016-08-02]. ISBN 978-986-393-09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 ^ 3.0 3.1 3.2 3.3 3.4 3.5 寄畅园. 中国网. 2006年12月6日 [2016年8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月11日).
- ^ 4.0 4.1 寄畅园 一座园林背后的文明轮回. 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 [2016年8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18日).
- ^ 《江南园林论: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394页. ISBN 9787112110797.
“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因爲“愛其幽致”,命仿照此園在 北京清漪園(晚清改稱颐和園)萬壽山東麓造惠山園(後改名諧趣園)。
- ^ 6.0 6.1 6.2 人民日报海外版. 寄畅园揽胜. 新华社. 2016年3月26日 [2016年8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22日).
- ^ 《江苏省志》第34卷. 江苏人民出版社. : 第224页 [2016-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取王義之“寄畅山水阴”句意,更名为寄畅园。园内现有 建筑多系晚清和民国间建造。无锡寄畅园现在,寄畅园面积14.85亩
- ^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下)》:二、民居建筑/私家园林.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4年 [2016-08-02]. ISBN 97875451006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