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英語:Snack),在福建香港等地稱為小食,在台灣台語中稱為小點臺灣話小點 臺羅sió-tiám),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食品的总称,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世界各地都有當地特殊的风味小吃,其各自鲜明的特色往往成为當地觀光行銷的重點,也是游子对于家乡思念的寄托对象。小吃單价多不高,一般人都可以买得起。

華北風格麵食小吃店
臭豆腐
保定驴肉火烧
香港銅鑼灣的街上小食
鹹甜粿

有的小吃講求制作需时短或可以耐久储存,随吃随取,不必像烹调主餐那麽费事。有的中式小吃由于取材普遍,很快流行到其他地区;但有的小吃由于口味独特或只用本地材料,只能局限在一个地区。现代由于人口流动大,材料运输方便,许多原来局限在一个地区的小吃,迅速向各地扩散。著名小吃則靠著口耳相傳而與大眾文化緊密交纏,甚至可能成為當地代表的飲食。

然而,小吃發展到現在,在部份地區已經有了另外一種的意涵。雖然一樣是講究採用當地新鮮的食材,但是製作方法繁複、作工講究,比講究填飽肚子的主餐更為繁瑣。這種小吃,已經是一種在地的飲食文化,絕非只是在三餐之間填飽肚子,追求不餓肚子的層次。

起因

小吃就地取材,通常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中国上海地区高桥松饼的例子[1]则表明,工业化进程中状大的工人市民阶层的早餐需求,促进了各类小吃在餐饮业中的商品化。现代人吃小吃通常不全为了要吃饱,而是因为嘴馋。旅游者吃小吃除了品尝异地风味以外,还可以藉此了解当地风情。有的人胃口小,或由于某些疾病一次不能吃得太多,三餐不足以供应必要的营养,在主餐外需要以小吃零食补充。

影响

小吃代表着人类文化生活的精致化。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吃在日常生活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再加上工作紧张,人们开始厌弃正餐青睐小吃。因为小吃不必讲究礼仪,随时方便地解决饥饿问题。但由于小吃的营养不全面,得来方便,可以随时取用,很容易造成食用过量,所以小吃可能也是造成现在肥胖比较普及的一种原因。

參見

其他

另見

注释

  1. ^ 本帮菜不完全“本帮” 曾经风靡上海滩的是这个菜系. 腾讯网,上观新闻. 2018-04-16 [201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3)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