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行政区划史
山东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時代 三皇五帝 |
旧石器时代 沂源人 新泰人 | ||||||||||||||||||||
新石器时代 后李 北辛 大汶口 龙山 岳石 | |||||||||||||||||||||
太昊 少昊 蚩尤 | |||||||||||||||||||||
夏 | 古羌人 九夷(东夷) 有穷氏 有鬲氏 商部落 | ||||||||||||||||||||
商 | 古羌人 商方 侁 告 醜 纪国 商奄 薄姑 人方 旁方 | ||||||||||||||||||||
周 | 春秋 | 莱国 莒国 滕国 齐国 鲁国 | 山戎 孤竹 | ||||||||||||||||||
戰國 | 秦国 | ||||||||||||||||||||
秦 | 临淄郡 琅邪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薛郡 | ||||||||||||||||||||
漢 | 临菑郡 博阳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胶西郡 琅邪郡 城陽郡 | ||||||||||||||||||||
曹魏 | |||||||||||||||||||||
晉 | 西晋 | ||||||||||||||||||||
东晋 | 前秦 前凉 后凉 前赵 后赵 前秦 西燕 | ||||||||||||||||||||
北朝 | 北魏 东魏 北齐 | ||||||||||||||||||||
隋 | 河南道 | ||||||||||||||||||||
唐 | 河南道 | ||||||||||||||||||||
五代 | 后梁 后唐 后晋 後漢 后周 | ||||||||||||||||||||
宋 |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 ||||||||||||||||||||
金 | 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 | ||||||||||||||||||||
元 | 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 ||||||||||||||||||||
明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 ||||||||||||||||||||
清 | 山東省 (清朝) | ||||||||||||||||||||
中華民國 | 山东省 青島特別市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山东省 济南历史 青岛历史 | ||||||||||||||||||||
山东主题专页 |
先秦
夏朝建立后,各地仍存在许多相对独立的方国和部落,今山东地区多由东夷族各部落控制,其中著名的有薛、蕃、有仍、有缗、三𦟣、顾、有莘、有穷、有鬲、过、寒、斟戈氏(斟灌氏)、斟寻氏、费氏、缯、杞氏、观氏等。[1]
山东西南部是商族早期的活动中心,商始祖契都于蕃,相土东都在泰山下。后商族势力扩张并最终建立商朝,但山东一直为其主要的一个活动区域。商朝曾多次迁都,其中有位于今山东地区的。商代,今山东境内的方国主要有奄、薄姑、诸、莒、郯、逢、画、顾、蜀、黎、莱、杞、缯、莘、任等。[1]
西周时期,中国实行分封制,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今山东地区有封国40多个,其中以齐、鲁两国最大,也最为知名,他们不仅对山东的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至今“齐鲁”、“齐鲁之邦”、“齐鲁大地”等仍然是山东省的代称。除了齐鲁两国,今山东地区还有曹、薛、郯、颛臾等几十个国土较小的诸侯国。[1]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很多小国被他国吞并。山东地区主要分属齐、鲁两大国,小国还有曹、滕、薛、邾、莒等,另有部分地区分属卫、宋、晋、邢等国。战国时期齐国势力扩张,至战国末年,今山东地区已大部分归齐,只有南部一部分属楚,一部分归赵。
姓 | 氏 | 国 | 国都 | 开国君主 | 兴亡年代 | 备注 |
---|---|---|---|---|---|---|
姬姓 | 鲁氏 | 鲁国 | 曲阜 | 伯禽 | 前11世纪 至 前256年 | 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今河南南鲁山),周公旦长子伯禽代为就封。顷公十八年(前255年),楚国攻占鲁国,顷公改封于莒。 |
曹氏 | 曹国 | 陶丘 | 曹叔振铎 | 前11世纪 至 前487年 | 商代已有曹国。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振铎于曹,前487年为宋所灭 | |
滕国 | 滕 | 错叔绣 | 至 战国中期 | 周武王封异母弟错叔绣于滕 | ||
郕国 | 郕 | 郕叔武 | 前11世纪 至 前408年 | 周武王封同母弟郕叔武于郕,曾长期为鲁国附庸,前408年,为齐国攻灭。 | ||
郜国 | 郜 | 周文王第十一子 | 前11世纪 至 西周末期东周初期之际 | 武王所封,最终为宋所灭 | ||
邢氏 | 邢国 | 邢、夷仪 | 邢朋叔 | 前11世纪 至 前635年 | 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为邢侯 | |
茅国 | 茅 | 周公第三子 | 前11世纪 至 不详 | 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 | ||
阳国 | ||||||
极国 | ||||||
任姓 | 薛国 | |||||
邳国 | ||||||
邿国 | ||||||
铸国 | ||||||
过国 | ||||||
姜姓 | 齐国(姜齐) | |||||
纪国 | ||||||
州国(淳于) | ||||||
鄣国 | ||||||
向国 | ||||||
㠱国 | ||||||
逢国 | ||||||
北齐国 | ||||||
风姓 | 任国 | |||||
宿国 | ||||||
须句 | ||||||
颛臾 | ||||||
有仍 | ||||||
己姓 | 莒国 | |||||
顾国 | ||||||
嬴姓 | 奄国 | |||||
郯国 | ||||||
徐国 | ||||||
淮夷 | ||||||
偃姓 | 有鬲 | |||||
曹姓 | 邾国 | |||||
小邾(郳) | ||||||
滥国 | ||||||
妘姓 | 偪阳国 | |||||
鄅国 | ||||||
夷国 | ||||||
董姓 | ||||||
妫姓 | 田齐 | |||||
遂国 | ||||||
姚姓 | 有缗 | |||||
观国 | ||||||
姒姓 | 杞国 | |||||
鄫国 | ||||||
费国 | ||||||
斟鄩 | ||||||
斟灌 | ||||||
子姓 | 莱国 | |||||
谭国 | ||||||
漆姓 | 鄋瞒(长狄) | |||||
其他 | 有穷 | |||||
寒国 | ||||||
王寿 | ||||||
莘国 | ||||||
戎国 | ||||||
郭国 | ||||||
牟国 | ||||||
根牟 | ||||||
鄟国 | ||||||
薄姑 | ||||||
介国 | ||||||
甲父 | ||||||
厥国 | ||||||
贯国 | ||||||
於余丘 | ||||||
蔑国 |
秦代
秦朝全国实行郡县制,即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今山东地区主要有临淄郡、胶东郡、济北郡、琅琊郡和薛郡,另有部分地区分属东郡、砀郡、东海郡、泗水郡和巨鹿郡,共设五十多个县。今山东省境内和跨有山东境的11个郡如下表:
郡 | 郡治 | 治所今所在地 | 属今山东的辖县(县治今址) | 备注 |
---|---|---|---|---|
齐郡 | 临淄 | 今淄博临淄北 | 数目不详,可考有4。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
琅邪郡 | 琅邪 | 今青岛黄岛南 | 数目不详,可考有2。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该郡东南一角今属江苏 |
济北郡 | 博阳 | 今泰安东南 | 数目不详,可考有8。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该郡由齐郡分出;北部一角今属河北 |
胶东郡 | 即墨 | 今青岛平度东南 | 数目不详,可考有4。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该郡由琅邪郡分出 |
东海郡 | 郯县 | 今临沂郯城西北 | 数目不详,可考有4。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仅该郡西北部今属山东,相当于临沂苍山及郯城一带 |
薛郡 | 鲁县 | 今济宁曲阜 | 数目不详,可考有12。除郡治外,其它如下: | |
东郡 | 濮阳 | 今河南濮阳西南 | 数目不详,可考有10,如下: |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南,东部今属山东 |
砀郡 | 砀县 | 今河南永城东北 | 数目不详,可考有4,如下: |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的一部分今属山东 |
泗水郡 | 相县 | 今安徽淮北濉溪西北 | 数目不详,可考有2,如下: | 该郡地跨今江苏、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的一部分今属山东 |
巨鹿郡 | 巨鹿 | 今河北邢台平乡西南 |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北。该郡东南部今属山东,相当于今德州武城,聊城临清、高唐,该地区辖县均不可考 | |
邯郸郡 | 邯郸 | 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区西南 | 该郡地跨今山东、河南及河北。该郡东部的一部分今属山东,相当于今聊城冠县一带,该地区辖县均不可考 |
汉朝
西汉
汉朝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汉初,山东地区大部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后多次变化,汉武帝刺史部,山东地域的主要有青、兖、徐三刺史各部之地。冀、幽、豫三刺史部各有不少地区延伸到山东境内。
刺史部 | 郡 | 郡治 | 所领县及侯国属今山东地区的(侯国后加“*”) | 备注 |
---|---|---|---|---|
青州 | 东莱郡 | 掖县(今烟台市莱州) | 平度、卢乡、当利、阳乐*、阳石、临朐、曲成、㡉县、徐乡、黄县、牟平、育梨、腄县、东牟、不夜、昌阳 | 可能为胶东国析置 |
北海郡 | 营陵(今潍坊市昌乐东南) | 安丘、淳于、胶阳*、平城*、密乡*、都昌、斟县、平寿、柳泉*、益县、寿光、平望*、饶国*、成乡*、桑犊、剧国*、剧魁*、乐望*、瓡国、平的、羊石、乐都、石乡、上乡、新成 | 景帝二年(前155)置 | |
齐郡 | 临淄(今淄博市临淄西北) | 广县、临朐、昌国、西安、利县、钜定、台乡、广饶、昭南、北乡*、平广* | 前201年,刘肥封齐王,齐郡为齐国七郡之一。参见:西汉齐国沿革简表 | |
千乘郡 | 千乘(今淄博市高青东北) | 延乡*、高宛、博昌、平安*、高昌*、被阳*、狄县、东邹、安乐*、建信、溼沃、蓼城、琅槐、繁安* | 齐国置,后齐国除为郡,千乘郡归汉 | |
平原郡 | 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南) | 楼虚*、瑗县、羽国*、龙頟*、祝阿、阿阳、高唐、漯阴、安德、重丘、鬲县、平昌*、般县、朸县、乐陵、富平*、合阳* | 济北国置,后归汉 | |
济南郡 | 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西北) | 历城、台县、土鼓、般阳、于陵、阳丘、猇国*、梁邹、邹平、朝阳*、著县、宜成*、菅县 | 曾为齐国支郡,后曾属吕国、济北国或汉,曾置为济南国。 | |
兖州 | 泰山郡 | 奉高(今泰安东北) | 卢县、茌县、肥城、虵丘、刚县、桃乡*、桃山*、宁阳*、乘丘、钜平、博县、梁父、柴县、东平阳、蒙阴、南武阳、华县、盖县、莱芜、牟县、嬴县、富阳、式县 | |
山阳郡 | 昌邑(今济宁市金乡西北) | 薄县、单父、乐平*、郜成*、成武、西阳*、方与、湖陵、乐缗、爰戚*、钜野、城都*、都关、橐县、南平阳、瑕丘、中乡*、栗乡*、曲乡*、甾乡*、郑国* | 曾为昌邑国。初领县十余,后并入一些侯国,共23个,除昌邑、黄县(今属河南),前列21县 | |
济阴郡 | 定陶(今菏泽市定陶西北) | |||
东郡 | 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 | |||
徐州 | 琅邪郡 | 东武(今潍坊市诸城) | ||
东海郡 | 郯县(今临沂市郯城) | |||
冀州 | 清河郡 | 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 | ||
幽州 | 勃海郡 | 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 |
国 | 国都 | 所领郡县 |
---|---|---|
齐国 | 临淄(今淄博市临淄西北) |
|
新
王莽建立新朝后,托古改制,更改了很多郡县的名称。其中山东地区的有琅邪郡更名为“填夷”,齐郡更名为“济南”等等。
东汉
宋金元
至道三年(997)定天下为15路,今山东属于京东路。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东路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 山东大部属于京东东路,鲁西南属于京东西路。
明代
府 | 附郭县 | 散州、厅 | 县 |
---|---|---|---|
济南府 | 历城县 | 泰安州 武定州 德州 滨州 | 章邱县 邹平县 淄川县 长山县 新城县 齐东县 济阳县 齐河县 长清县 禹城县 临邑县 陵县 德平县 平原县 肥城县 莱芜县 新泰县 青城县 商河县 乐陵县 阳信县 海丰县 霑化县 利津县 蒲臺县 |
东昌府 | 聊城县 | 临清州 高唐州 濮州 | 堂邑县 博平县 荏平县 清平县 莘县 冠县 馆陶县 恩县 武城县 夏津县 邱县 范县 观城县 朝城县 |
兖州府 | 滋阳县 | 济宁州 沂州 曹州 东平州 | 曲阜县 邹县 泗水县 宁阳县 汶上县 滕县 峄县 阳谷县 寿张县 金乡县 嘉祥县 鱼台县 郯城县 费县 定陶县 钜野县 单县 城武县 曹县 郓城县 平阴县 东阿县 |
登州府 | 蓬莱县 | 宁海州 | 黄县 福山县 招远县 栖霞县 莱阳县 文登县 |
莱州府 | 掖县 | 胶州 平度州 | 潍县 昌邑县 高密县 即墨县 |
青州府 | 益都县 | 莒州 | 临淄县 博兴县 高苑县 乐安县 寿光县 临朐县 安邱县 昌乐县 诸城县 日照县 沂水县 蒙阴县 |
清代
以下是1820年山东省行政区划:
府 | 附郭县 | 散州、厅 | 县 |
---|---|---|---|
济南府 | 历城县 | 德州 | 章邱县 邹平县 淄川县 长山县 新城县 齐东县 济阳县 齐河县 长清县 禹城县 临邑县 陵县 德平县 平原县 |
东昌府 | 聊城县 | 高唐州 | 堂邑县 博平县 荏平县 清平县 莘县 冠县 馆陶县 恩县 |
泰安府 | 泰安县 | 东平州 | 肥城县 平阴县 东阿县 莱芜县 新泰县 |
武定府 | 惠民县 | 滨州 | 青城县 商河县 乐陵县 阳信县 海丰县 霑化县 利津县 蒲臺县 |
兖州府 | 滋阳县 | / | 曲阜县 邹县 泗水县 宁阳县 汶上县 滕县 峄县 阳谷县 寿张县 |
沂州府 | 兰山县 | 莒州 | 郯城县 费县 日照县 沂水县 蒙阴县 |
曹州府 | 菏泽县 | 濮州 | 定陶县 钜野县 郓城县 单县 城武县 曹县 范县 观城县 朝城县 |
登州府 | 蓬莱县 | 宁海州 | 黄县 福山县 招远县 栖霞县 莱阳县 文登县 荣成县 海阳县 |
莱州府 | 掖县 | 胶州 平度州 | 潍县 昌邑县 高密县 即墨县 |
青州府 | 益都县 | / | 博山县 临淄县 博兴县 高苑县 乐安县 寿光县 临朐县 安邱县 昌乐县 诸城县 |
临清直隶州 | / | / | 武城县 夏津县 邱县 |
济宁直隶州 | / | / | 金乡县 嘉祥县 鱼台县 |
山东省行政区划图(1820年) |
中华民国
北洋时期
民国元年初,山东行政区划沿用清末旧制,为3道、10府、3个直隶州、8个府辖州,96县。至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废除清朝的府、州,但沿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2月,依据北京政府公布的《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山东由原“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胶道”3道,改为岱北道、岱南道、济西道、胶东道等4道观察使,共辖107县。民国三年(1914年)6月3日,内务部奉袁世凯申令,公布各省、道区域名称,将山东的岱北道改称济南道、岱南道改称济宁道、济西道改称东临道,胶东道依旧。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重划为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德临、淄清、莱胶、东海、兖济、琅琊、曹濮等11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30日,张宗昌被北伐军逐出山东,各道被废除。各道辖区如下:
- 济南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岱北道,观察使驻历城县(今济南市)。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仍驻历城县,为繁要缺,一等。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泰安、新泰、莱芜、肥城、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乐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博兴、高苑、博山等27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辖区缩小,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济宁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岱南道,观察使驻滋阳县(今兖州市城区)。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要缺,二等,驻济宁县(今济宁市城区)。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临沂、郯城、费县、蒙阴、莒县、沂水、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等25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
- 东临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济西道,观察使驻聊城县(今聊城市城区)。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简缺,三等。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恩县、临清、武城、夏津、丘县、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东平、东阿、平阴、阳谷、寿张、濮县、朝城、观城、范县等29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
- 胶东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观察使驻福山县烟台(今烟台市城区)。道尹为繁要缺,一等。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城、海阳、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等26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
- 东昌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聊城县。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丘县、阳谷、寿张等12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泰安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泰安县。辖泰安、肥城、新泰、莱芜、东平、东阿、平阴等7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武定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惠民县。辖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乐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德临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恩县、临清、武城、夏津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淄青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益都、博山、临淄、博兴、高宛、广饶、寿光、昌乐、临朐等9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莱胶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胶县。辖胶县、高密、即墨、掖县、平度、潍县、昌邑、安丘、诸城等9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东海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福山县烟台县。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等10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兖济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济宁县。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等12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琅琊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临沂县。辖临沂、日照、郯城、莒县、沂水、费县、蒙阴等7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 曹濮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濮县、朝城、观城、范县等11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
国民政府时期
1926年,国民政府自广州开始北伐,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国家实现名义上的统一。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以前,全省辖有3个省辖市,108个县,1个设治局,16个行政督察区: 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山东省呈准以济宁等14县暂设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又颁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同年,山东省政府制定《山东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规程》,将全省划分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设专员兼本区保安司令。时仅设立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行政督察区,次年,又设立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等4个行政督察区。其余各县未及设立督察区,仍直接隶属于省。芦沟桥事变爆发前,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其辖区如下:
- “第一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济宁县;辖济宁县、汶上县、东平县、嘉祥县、鱼台县、滕县、邹县、滋阳县、曲阜县、宁阳县计10县。
- “第二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菏泽县;辖菏泽县、定陶县、曹县、城武县、单县、金乡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计9县。
- “第三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临沂县;辖临沂县、沂水县、郯城县、峄县、费县、莒县、日照县、蒙阴县计8县。
- “第四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临清县;辖临清县、清平县、馆陶县、丘县、平原县、禹城县、齐河县、恩县、德县、高唐县、夏津县、武城县、长清县计13县。
- “第五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惠民县;辖惠民县、阳信县、滨县、商河县、青城县、高苑县、桓台县、长山县、邹平县计9县。
- “第六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聊城县;辖聊城县、博平县、茌平县、堂邑县、冠县、朝城县、观城县、濮县、范县、寿张县、阳谷县、莘县计12县。
- “第七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牟平县;辖牟平县、荣成县、文登县、海阳县、福山县计5县。
七七事变后,日军进犯山东,山东省政府成立有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并划分为十七个行政督察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至三十一年(1942年)间,各区先后成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共辖3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
- “第一行政督察区”,辖邹县、滕县、宁阳县、滋阳县、鱼台县计5县。
- “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济宁县、嘉祥县、巨野县、郓城县、寿张县、东平县、汶上县计7县。
- “第三行政督察区”,辖临沂县、蒙阴县、莒县、日照县、沂水县计5县。
- “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平原县、恩县、德县、禹城县、齐河县、长清县、丘县、高唐县、夏津县、武城县、临清县、清平县、馆陶县计13县。
- “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无棣县、利津县、霑化县、乐陵县、德平县、临邑县、陵县计7县。
- “第六行政督察区”,辖茌平县、博平县、堂邑县、冠县、阳谷县、莘县、朝城县、肥城县、平阴县、东阿县、聊城县计11县。
- “第七行政督察区”,辖荣成县、文登县、牟平县、福山县计4县。
- “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昌乐县、安丘县、益都县、临朐县、潍县计5县。
- “第九行政督察区”,辖栖霞县、蓬莱县、黄县、招远县计4县。
- “第十行政督察区”,辖滨县、阳信县、惠民县、商河县、青城县、高苑县、桓台县、长山县、邹平县计9县。
- “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金乡县、单县、城武县、曹县计4县。
- “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章丘县、历城县、齐东县、济阳县、淄川县、博山县、泰安县、莱芜县、新泰县计9县。
- “第十三行政督察区”,辖海阳县、莱阳县、即墨县、平度县、掖县计5县。
- “第十四行政督察区”,辖蒲台县、博兴县、广饶县、寿光县、临淄县计5县。
- “第十五行政督察区”,辖郯城县、峄县、费县、泗水县、曲阜县计5县。
- “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菏泽县、定陶县、范县、濮县、观城县计5县。
- “第十七行政督察区”,辖昌邑县、胶县、高密县、诸城县计4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被撤销,设立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6个政府办事处。与此同时,成立烟台行政区(隶属于第七区)、利广霑棣垦区(隶属于第五区)、临冠丘特区(隶属于第四区)。全省共辖6个政府办事处。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1个行政区,2个特区。
- 鲁北“第一办事处”,领第五区、第十区、第十四区。
- 鲁西北“第二办事处”,领第四区、第六区。
- 鲁西“第三办事处”,领第二区、第十一区、第十六区。
- 鲁南“第四办事处”,领第一区、第三区、第十五区。
- 鲁中“第五办事处”,领第八区、第十二区、第十七区。
- 鲁东“第六办事处”,领第七区,第九区、第十三区。
日本投降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济南市划入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改驻济南。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8月间,调整行政区划,撤销6个政府办事处,设鲁东、鲁西南2个行署。鲁东行署辖第七区、第十三区、第十七区等3个行政督察区;鲁西南行署辖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十一区、第十六区计5个行政督察区。撤销第九区、第十二区2个行政督察区,并调整了其余各区的区划。调整后全省共辖2个行署区,3个省辖市,15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1个设治局,1个垦区。:
- 滋阳县、曲阜县、邹县、滕县、泗水县、峄县、鱼台县等7县为“第一行政督察区”。
- 济宁县、嘉祥县、汶上县、东平县、巨野县、郓城县、寿张县等7县为“第二行政督察区”。
- 郯城县、临沂县、沂水县、日照县、费县、莒县等6县为“第三行政督察区”。
- 长清县、齐河县、平原县、禹城县、高唐县、丘县、馆陶县、临清县、武城县、德县、恩县、清平县、夏津县等13县为“第四行政督察区”。
- 乐陵县、德平县、霑化县、陵县、临邑县、商河县、阳信县、无棣县、利津县、惠民县、滨县等11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
- 东阿县、平阴县、茌平县、阳谷县、冠县、朝城县、莘县、博平县、堂邑县、聊城县等10县为“第六行政督察区”。
- 福山县、海阳县、牟平县、荣成县、文登县等5县为“第七行政督察区”。
- 潍县、昌乐县、安丘县、益都县、临朐县、昌邑县等6县为“第八行政督察区”。
- 历城县、章丘县、淄川县、博山县、齐东县、长山县、济阳县、青城县、邹平县、高苑县等10县为“第十行政督察区”。
- 金乡县、曹县、单县、城武县等4县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 即墨县、莱阳县、黄县、蓬莱县、招远县、栖霞县等6县为“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 寿光县、临淄县、广饶县、博兴县、蒲台县等5县为“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 泰安县、莱芜县、新泰县、宁阳县、肥城县、蒙阴县等6县为“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 菏泽县、濮县、定陶县、观城县、范县等5县为“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 胶县、高密县、平度县、诸城县、掖县等5县为“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 济南市、烟台市、威海卫市、临冠丘设治局和利广霑棣垦区等为省辖地区。
- 青岛市为中央直辖,不在此列。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蒙阴县改名灵甫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增设复兴县。6月,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被撤销。行政督察区只有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八区、第十区、第十一区、第十四区、第十五区、第十六区等部分残留,其余各区均因其专员公署溃散而消亡。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山东,其余的专员公署也随之消亡。
共和国时期(包括中共早期政权)
1938年7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已经逐步在山东发展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中共下辖的山东部分解放区成立了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区行政公署、119个县。1949年3月,山东省政府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4月5日,迁驻济南;6月20日,山东全境解放。
1941年10月,中共政权将津浦(今京沪)铁路以西之鲁西地区与冀鲁豫边区合并,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不再属山东行政区。1948年8月,中共撤销边区,原冀鲁豫边区鲁境除济宁、泰西两区划归山东省鲁中南行政区外,其余划属平原省。1949年3月,山东省下辖14个市(包括济南、青岛、徐州、潍坊4个省辖市)、140个县、2个办事处、2个特区。
至1949年底,山东省共辖4个省辖市、1个省直辖工矿特区、1个省直辖专区、3个行政区;3个行政区分辖15个专区、4个行政区直辖市、9个专区辖市、137个县、3个县级办事处、1个县级特区。下辖今山东省大部及今江苏北部的部分地区,但今属山东省的聊城、菏泽等地属平原省。
省辖区划 | 专区 | 驻地 | 县区(驻地) |
---|---|---|---|
省辖市、省辖工矿区及省辖专区 | 济南市 (11区) |
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第八区、第九区、第十区、第十一区 | |
青岛市 (7区) |
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 | ||
徐州市 (6区、1县) |
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铜山县(贾旺) | ||
潍坊市 (5区) |
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 | ||
淄博工矿区 (3市、2县) |
博山市 | 博山市、淄博市、张周市、淄川县(淄川)、博山县(源泉) | |
昌潍专区 (9县) |
益都县 | 益都县(城关镇)、丘南县(雹泉)、潍县(望留)、昌乐县(城关镇)、益临县(郑母村)、淮安县(景芝镇)、安丘县(城关镇)、寿南县(寒桥)、临朐县(城关镇) | |
渤海行政区 (1市、4专区) 驻惠民县 |
德州市 | ||
垦利专区 (9县) |
惠民县 | 惠民县(城关镇)、利津县(城关镇)、海滨县(北集村)、无棣县(城关镇)、滨县(城关镇)、垦利县(陈家庄)、沾化县(城关镇)、阳信县(城关镇)、蒲台县(高庙李村) | |
清河专区 (1市、11县) |
桓台县 | 羊口市、桓台县(桓台镇)、长山县(长山)、博兴县(城关镇)、高青县(田镇)、章历县(章丘城)、寿光县(上口)、广饶县(城关镇)、齐东县(麻姑堂)、临淄县(城关镇)、益寿县(孙家庄)、邹平县(城关镇) | |
泺北专区 (13县) |
临邑县 | 临邑县(城关镇)、德县(德州市)、齐禹县(齐河城关)、商河县(城关镇)、德平县(德平)、平原县(城关镇)、济阳县(城关镇)、惠济县(仁凤镇)、陵县(城关镇)、河西县(赵官镇)、齐河县(孙耿)、平北县(王明川村)、禹城县(城关镇) | |
沧南专区 (7县) |
南皮县 | 南皮县(城关镇)、东光县(城关镇)、乐陵县(城关镇)、庆元县(城关镇)、盐山县(城关镇)、吴桥县(城关镇)、宁津县(城关镇) | |
胶东行政区 (1市、5专区) 驻莱阳县 |
烟台市 | ||
南海专区 (8县、1办事处) |
即墨县 | 即东县(店集)、五龙县(团旺)、莱东县(城关镇)、平南县(蓼兰镇)、即墨县(城关镇)、莱西南县(夏格庄)、莱西县(水集镇)、平东县(南村)、崂山办事处(毕村) | |
北海专区 (1市、7县、1特区) |
黄县 | 龙口市、黄县(城关镇)、栖霞县(城关镇)、招北县(杜家)、蓬莱县(城关镇)、福山县(城关镇)、招远县(城关镇)、栖东县(马连冢)、长山岛特区(连城村) | |
东海专区 (2市、7县) |
昆嵛县 | 威海市、石岛市、文登县(大水泊)、昆嵛县(汪疃)、海阳县(东村镇)、荣成县(崖头镇)、牟平县(城关镇)、乳山县(夏村)、牙前县(桃村) | |
滨北专区 (8县) |
胶县 | 胶县(城关镇)、藏马县(泊里)、高密县(城关镇)、胶河县(铺集)、莒北县(贾悦)、胶南县(王戈庄镇)、五莲县(洪凝镇)、诸城县(城关镇) | |
西海专区 (8县) |
平度县 | 平度县(城关镇)、潍南县(涌泉村)、掖南县(湾头村)、昌南县(饮马村)、昌邑县(城关镇)、潍北县(杨孟村)、平西县(昌里)、掖县(城关镇) | |
鲁中行政区 (6专区) 驻临沂县 |
滨海专区 (1市、8县) |
临沂县 | 新海连市、临沂县(城关镇)、临沭县(夏庄镇)、竹庭县(青口镇)、莒南县(十字路镇)、郯城县(城关镇)、东海县(东石榴村)、日照县(城关镇)、莒县(城关镇) |
沂蒙专区 (6县) |
沂水县 | 沂水县(城关镇)、蒙阴县(城关镇)、莒沂县(杨家城子)、沂南县(界湖镇)、沂源县(南麻镇)、蒙山县(西荆埠) | |
台枣专区 (12县、2办事处) |
峄县 | 峄县(城关镇)、沛县(城关镇)、铜北县(郑集)、费县(埠下)、华山县(戴陶楼)、丰县(城关镇)、苍山县(卞庄镇)、麓水县(马庄)、临城县(临城镇)、邳县(城关镇)、赵镈县(漫子)、兰陵县(台儿庄)、枣庄办事处(枣庄镇)、湖区办事处(夏镇) | |
尼山专区 (1市、9县) |
滕县 | 济宁市、济北县(戴庄)、平邑县(平邑镇)、白彦县(东山亭村)、滋阳县(兖州)、滕县(城关镇)、凫山县(大坞村)、泗水县(城关镇)、曲阜县(城关镇)、邹县(城关镇) | |
泰西专区 (6县) |
肥城县 | 肥城县(城关镇)、东平县(城关镇)、汶上县(城关镇)、宁阳县(城关镇)、长清县(城关镇)、平阴县(城关镇) | |
泰山专区 (6县) |
泰安县 | 泰安县(城关镇)、莱芜县(城关镇)、泰宁县(楼德镇)、章丘县(埠村)、历城县(王舍人庄)、新泰县(城关镇) |
1950年,裁撤3个行政区,将16个专区合并为滕县、临沂、泰安等11个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东部划归山东;原河北省的5个县划归山东;同时原归山东部分县划归河北和江苏。1953年到1965年,滕县、莱阳专区分别更名为济宁、烟台专区;撤销湖西和沂水专区;淄博工矿区改为市,设枣庄市;河南东明县,河北宁津、庆云县划归山东;山东范县划归河南,馆陶划归河北。1967年,专区更名为地区,此时全省共辖德州、惠民、昌潍等9个地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个省辖市。1981年至1992年,昌潍更名为潍坊;设立东营市;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地改市;威海、日照、莱芜升级为地级市;惠民更名为滨州。1994年至2000年,临沂、德州、聊城、滨州和菏泽相继地专级,至此全省划分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7个地级市[2]。2019年,撤销莱芜市,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山东全省划分为16个地级市[3]。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安作璋 主编,《山东通史》,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