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柯耶

(重定向自巴利經藏


上座部佛教

國家和地區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巴利聖典

    律藏    
   
                   
經分別 犍度 附隨
               
   
    經藏    
   
                                
長部 中部 相應部
                     
   
   
                           
增支部 小部
                           
   
    論藏    
   
                             
法集
分別
界論
人施
設論
論事 雙論 發趣論
                       
   
         
 

尼柯耶巴利語梵語Nikāya尼迦耶),原義是收集、集合、分類、群體等[1]。在上座部佛教中,用來稱巴利藏中的經藏部份,相當於漢傳佛教中的阿含經āgama)。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所屬的派別,也被稱為尼柯耶派,相當於分別說部中的赤銅鍱部。也可以翻譯爲,義爲部派。

釋名

梵語及巴利語nikāya, 漢音譯尼柯耶或尼迦耶,ni+kāya, 集合、部、類的意思。[2]如巴利語之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等五部, 可稱巴利語五尼柯耶, 各部則可稱長尼柯耶、中尼柯耶、相應尼柯耶等。[3]

傳譯

全本

  • 南傳大藏經》:翻譯自日文巴利大藏經,1990年由元亨寺出版。
  • 長尼柯耶》或長部:共三十四經,由北京大學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師生與泰國法身寺法勝大學合作翻譯, 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
  • 中尼柯耶》或中部:一百五十二經,巴利文翻譯組學報第二期至第十六期, 志蓮淨苑文化部出版。
  • 相應尼柯耶》或相應部:共五集,十一相應, 共二千八百七十五經。第五集大品,有十二相應, 共一千一百九十五經, 巴利文翻譯組學報第六至十三期。
  • 增支尼柯耶》或增支部:共有十一集。
  • 小尼柯耶》或小部:錫蘭系共十五部經,緬甸系共十九部經。

單行本

來自赤銅鍱部的佛典有:僧伽跋陀羅譯的《善見律毘婆沙》18卷(公元489年)以及僧伽婆羅譯《解脫道論》13卷(公元515年)。[4]支謙譯的《法句經》2卷(公元230年)其原本或許也有受到巴利本法句經的影響。另490年,外國沙門大乘在廣州譯出卷數不明的《五百本生經》、《上座部律》,源頭或許是來自上座部,但已佚失無從確認。[5]

小部尼柯耶》中有很多單行本在近世發行,如《經集》、《法句》、《長老偈》、《長老尼偈》。

起源

釋迦牟尼佛陀八十歲时[6]毗舍离城坐雨安居[7],宣布將在三個月後般涅槃[8],後於拘尸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般涅槃大迦葉尊者於佛陀入滅七日在從波婆城(Pāvā)至此的路上聞知此事[9]趕到主持了火化。諸律藏記載因有比丘言說在佛陀入滅之後就可無拘無束[10]佛陀般涅槃後三個月, 也是阿闍世王統治第八年, 五百名大阿羅漢在王舍城舉行了一次結集。

在第一次結集中,大迦葉尊者位列上座之一[11]主持合誦,優婆離尊者(Upali)誦出律,阿難尊者(Ānanda)誦出釋迦牟尼佛所說之“經”(修多羅),分為五大部,形成了南傳上座部所傳《尼柯耶》。其次序為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與其他部派有別。如《增一阿含經·序品》和《大智度論》中的次序為增一、中、長、雜。[12]

内容

尼柯耶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書籍,記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行和傳教活動,還涉及印度社會風俗等內容。述及佛教的基本教義如四正勤四神足四聖諦四念處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十二因緣九分教無常無我五蘊四禪輪迴、善惡報應等實修指南與論點。

南北對照

南傳上座部巴利文尼柯耶經典,屬於分別說系赤銅鍱部的《經藏》(Suttapiṭaka),分為五部:1.《長部》(Dīgha-nikāya); 2.《中部》(Majjhima-nikāya);3.《相應部》(Saṃyutta-nikāya);4.《增支部》(Aṇguttara-nikāya); 5.《小部》(Khuddaka-nikāya)。

漢傳的四阿含源自不同部派,這些不同部派都在歷史中已消失。而五部尼柯耶則源自同一派的上座部, 五部尼柯耶內容皆能互相對照印證, 亦可與律藏對照印證, 為現今南傳各國所應用的經典。

對照表

巴利文五部尼柯耶 汉译四阿含
长部》共三十四经 长阿含经》共二十二卷三十经(法藏部所傳)
中部》共一五二经 中阿含经》共六十卷二二二经(说一切有部某派所傳)
相应部》共五十六相应二八七五經 杂阿含经》存四十八卷一三五九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所傳)
别译杂阿含经》存十六卷三六四经(可能為法藏部所傳)
增支部》共一法乃至十一法 增一阿含经》共五十一卷四七十二经(可能為大眾部末派所傳)
小部》共十五部 杂藏:《法句经》、《義足經》、《本事经》、《本生经》等

参考文献

  1. ^ 一切善見律注序》:「以聚集存在,名尼柯耶。」
  2. ^ 巴漢辭典 編者(斗六)廖文燦
  3. ^ 佛光電子大辭典。
  4. ^ 佛教文獻研究, 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一, 許洋主譯, 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 法鼓文化
  5. ^ 出三藏記集》卷2。
  6. ^ 長部·大般涅槃經》第二誦:「阿難!我現在已經老了;我過了很多日子, 已經到八十歲了。」
    長部·大般涅槃經 (上座部)
  7. ^ 長部·大般涅槃經》:「世尊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畢樓婆村。世尊住在畢樓婆村。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來吧, 你們和朋友、相識、同伴分散在毗舍離過雨季。我在畢樓婆村這裏過雨季。」世尊過雨季的時候, 得了很重的病, 生起強烈的痛楚, 有性命危險。世尊保持念和覺知, 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優。這時候世尊心想:「如果我不告訴侍者、不通知比丘僧團便入滅是不適當的, 讓我以精進來克服這個病, 保存性命。」
    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於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此土飢饉。乞求難得。汝等宜各分部。隨所知識。詣毘舍離及越祇國。於彼安居。可以無乏。吾獨與阿難於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是時。諸比丘受教即行。佛與阿難獨留。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
  8. ^ 長部·大般涅槃經》:「阿難, 來吧, 我們一起去大林尖頂堂。」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 是的。」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生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大林尖頂堂, 到了之後, 對阿難尊者說:「阿難, 你去叫所有住在毗舍離一帶的比丘到大堂聚集。」……這時,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我現在對你們說, 行是壞滅法, 你們要不放逸地修證。如來將在不久後入滅。三個月之後, 如來便會入滅。」
    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世尊告阿難。俱詣香塔。在一樹下。敷座而坐。佛告阿難。香塔左右現諸比丘。普勅令集講堂。……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
  9. ^ 長部·大般涅槃經》:「這時,大迦葉尊者與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眾團從波婆前往拘尸那羅,他們在道路上行走。大迦葉尊者離開道路走到一顆樹下坐著。這時,有一邪命外道手持曼陀羅花,由拘尸那羅走在波婆的大道上。大迦葉尊者遙見邪命外道, 於是問他:「賢友!你知道我的導師的消息嗎?」「賢友,我知。喬達摩沙門入滅至今已七天了,這朵曼陀羅花是我從那裏拿來的。」……那時,大迦葉尊者和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僧團從波婆前來, 在大迦葉尊者頂禮雙足之後, 世尊的火化柴自燃起來。」
    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大迦葉將五百弟子從波婆國來。在道而行。遇一尼乾子手執文陀羅花。時。大迦葉遙見尼乾子。就往問言。汝從何來。報言。吾從拘尸城來。迦葉又言。汝知我師問乎。答曰。知。又問。我師存耶。答曰。滅度已來。已經七日。吾從彼來。得此天華。……時。諸比丘聞大迦葉語已。即從座起。侍從迦葉。詣拘尸城。渡尼連禪河水。到天冠寺。至阿難所。……即向香[卄/積]。禮佛舍利。時。四部眾及上諸天同時俱禮。於是佛足忽然不現。時。大迦葉繞[卄/積]三匝。而作頌曰。……大迦葉有大威德。四辯具足。說此偈已。時彼佛[卄/積]不燒自燃。」
  10. ^ 長部·大般涅槃經》:「這時,有一位年老出家的比丘名為須跋陀(su bhada),他坐在大眾中;年老出家的須跋陀對比丘說:賢友們, 不。不要憂愁, 不要悲傷。賢友們, 世尊不是曾經對你們說過嗎, 所有我們的至親和喜歡的事物都是無常, 都會消逝, 都會與我們分離;要這些事物不變, 不消逝, 不和我們分離是不可能的。賢友們, 生、存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壞滅法, 要它不壞滅是不可能的。」
    長阿含經·遊行經》:「時。彼眾中有釋種子。字拔難陀。止諸比丘言。汝等勿憂。世尊滅度。我得自在。彼者常言。當應行是。不應行是。自今已後。隨我所為。」
    大般涅槃經》:「爾時眾中有餘比丘。晚暮出家愚癡無智。共相謂言。佛在世時。禁呵我等。不得縱意。既般涅槃。何其快哉。」
  11. ^ 巴利律藏小品五百結集》:「時大迦葉尊者為第一上座。」
    《法藏部的四分律》:「時大迦葉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中有陀醯羅迦葉作上座。長老婆婆那為第二上座。大迦葉為第三上座。長老大周那為第四上座。」
    十誦律》:「爾時閻浮提中。長老阿若憍陳如第一上座。長老均陀第二上座。長老十力迦葉阿難和上第三上座。長老摩訶迦葉第四上座。」
    五分律》:「集比尼法時。長老阿若憍陳如為第一上座。富蘭那為第二上座。曇彌為第三上座。陀婆迦葉為第四上座。跋陀迦葉為第五上座。大迦葉為第六上座。優波離為第七上座。阿那律為第八上座。」
  12. ^ 增一阿含經·序品》:時阿難說經無量。誰能備具為一聚。我今當為作三分。造立十經為一偈。契經一分律二分。阿毘曇經復三分。過去三佛皆三分。契經律法為三藏。契經今當分四段。次名增一二名中。三名曰長多瓔珞。雜經在後為四分。
    大智度論》: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妬路法藏。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