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拋窗事件

维基媒体消歧义页

布拉格拋窗事件捷克語Pražska defenestrace,德語:Prager Fenstersturz,又譯布拉格擲窗事件)是發生於布拉格的歷史事件,為波希米亞人對羅馬教廷神聖羅馬帝國的反抗,共有兩次,分別發生於1419年與1618年,第一次事件引發了胡斯戰爭,第二次事件則成為三十年戰爭的原因。一般「布拉格拋窗事件」所指的是第二次。

第一次布拉格拋窗事件

1415年,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波希米亞宗教改革揚·胡斯康斯坦茨宗教會議中被羅馬教廷判決為異端並以火刑處死後,引起支持胡斯的地方貴族及民眾對教廷激烈抗議,最後教廷對波希米亞發佈「禁行聖事」的處罰禁令。1419年,在神聖羅馬君主(只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未就任帝位)兼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斡旋下,終於讓禁令解除,然而原本以胡斯信徒為主的布拉格市議會卻遭到解散,還有人被逮捕,代之而起的是以天主教為主的新市議會。胡斯信徒非常憤怒,同年7月30日,部份激進的胡斯信徒在神父揚·柴利夫斯基英语Jan Želivský的率領下走上街頭示威遊行,人潮聚集至新市政廳前的查理廣場,要求釋放被逮捕的胡斯信徒。隨著遊行群眾情緒的高漲,也益發激起反胡斯派的不滿,突然有人由市政大廳的窗口向胡斯信徒丟擲塊,立刻引爆了一觸即發的情勢。狂怒的激進份子衝進新市政廳,在群眾的鼓譟煽動下,活活地將市長市議員共7人自新市政廳的窗戶扔向樓下一大群手持長的抗議者,此即為「第一次拋窗事件」。之後暴動更加激烈,開始攻擊天主教教堂及相關人物,導致神聖羅馬帝國出兵鎮壓,胡斯信徒也全面起事,引發長達15年的胡斯戰爭

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

 
第二次拋窗事件(同時代版畫

15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承认波希米亚人宗教信仰现状。1609年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颁布了“皇帝帝国宪章”,进一步允许了波希米亚人的宗教自由。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提亞斯派遣耶穌會教士進入波希米亞,意圖在波希米亞復興天主教,並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為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對波希米亞的新教徒進行大規模的迫害,並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他們的教堂。於是在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衝進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罪行將兩名帝國大臣威廉·格拉夫·斯拉瓦塔英语Wilhelm Grav Slavata雅羅斯拉夫·博爾齊塔·馮·馬丁尼茨英语Jaroslav Borzita Von Martinitz及一位書記官菲利普·法布里奇烏斯英语Philip Fabricius共3人從窗口扔出,此即為「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三人僥倖墜落堆肥中而未受傷,隨即逃至斐迪南國王處報告造反。1619年新教徒成立臨時政府,由30位成員組成,推舉腓特烈五世為王,宣佈波希米亞獨立,引發白山之戰,雖以慘敗告終,但戰後的嚴酷處置卻釀成影響歐洲深遠的三十年戰爭

参考文献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