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汉铁路郑州黄河桥

平汉铁路郑州黄河桥,即郑州黄河铁路老桥,是清末修建的铁路大桥。1905年完工,次年随京汉铁路通车。1969年,改造为单行道公路桥梁。1988年拆除。部分桥梁建筑作为工业文物保存。

黄河第一铁路桥旧址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郑州市惠济区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03年
编号7-5
认定时间2016年1月22日

建筑历史

 
平汉铁路黄河桥全貌,Adolphe Spruyt及Philippe Spruyt兄弟摄于1906至1908年间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清政府,建议修筑自卢沟桥汉口卢汉铁路(建成后改名为京汉铁路)。由于黄河流宽水急,因而建造跨越黄河的铁路桥梁,成为重要的关键性工程。设计阶段有开封郑州荥阳孟津四个建桥选择点,最后选择郑州。因为其黄河两边地势平坦,地处邙山尾,土质坚硬、河床较窄、河道稳定、费用较低。1900年选定桥址。1901年完成定测。1902年开始设计。1903年8月开工建造,为单线铁路桥,1905年11月竣工,1906年4月建成通车。桥梁全长3015米,102孔。工程造价库平银265万两。由比利时公司承建,技术负责人是沙多。该桥是黄河上第一座铁路桥梁[1],亦是1949年之前中国最长的钢结构铁路大桥。

由于设计者对黄河洪水的冲刷认识有限,并受当时技术限止,造成桥梁浅基。桥墩扎在淤泥里,而非岩石层,导致桥梁不够稳固。洪水季,为防备洪水,需耗费巨资,投放大量片石进行维护[1]。1949年至1952年,郑州铁路局5次对大桥加固,使得2400吨列车可以60千米/时通过。1952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大桥。1958年7月,黄河中游出现特大洪峰,7月17日17时,花园口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水位98.35米,大于10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持续79小时,7天洪水总量61亿立方米。郑州黄河铁路桥遭受重创,第11号桥墩被冲倒,相邻钢梁落水,导致京广线断线。7月1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临现场指导。经过半个多月的抢修,8月1日大桥抢通。

1960年,嘉应观黄河铁路大桥建成,取代郑州黄河铁路桥,成为京广铁路跨越黄河的桥梁。郑州黄河铁路桥转为备用桥[1]。1969年10月,改造为单行道公路桥,但仍由铁路桥工部门负责维护。每次放行只能通行30~50辆汽车,同一批放行的尾车发一面红色的‘尾旗’,作为通行区间闭锁的办法。

由于该桥的钢梁净高低,汛期阻水严重,1986年铁道部、水利部报请国务院拆除该桥。1987年7月27日开始拆除,1988年6月24日拆除完毕。河南省报经水利部批准留下其中5孔桥梁160米作为工业文物保存在黄河南岸的原址上,作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开放游览。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杨玲. 《中国黄河第一铁路桥遗址的回顾》. 世界轨道交通 (北京市: 世界轨道交通联合资讯). 2009, (2009年第7期): 64–64. ISSN 1729-21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7) (简体中文).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