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坤培
廖坤培(1816年—1894年),字伯厚,號西崖[1]、西巖[2],四川省寧遠府會理縣(今四川省會理縣)人,生於今撒蓮鄉,清朝政治人物,同治元年壬戌科進士二甲第六十三名出身。
生平
其父廖朝宗,以醫為業,同治《會理州志》稱其「通軒岐之術,臨症謹慎,病癒不計謝貲。處鄉鄰不露圭角。人將構訟,即為排解,而人不知其好。」
廖坤培自幼勵志讀書,勤奮聰穎,學業日進,「文章秀麗,弱冠為名諸生」。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參加四川鄉試,得甲辰恩科副榜第三名。之後,隨家移會理州城,「仍閉戶勤苦,朝夕不輟」。
咸豐元年(1851年),中辛亥恩科第19名之舉人。
同治元年,登進士二甲六十三名,改翰林院庶吉士[2]。次年,任翰林院編修[3]。後由內閣大挑,外任湖南省知縣,旋改任翰林院編修。
同治六年(1867年),外放任貴州省鄉試正考官[3]、貴州學政[4],旋任貴州學政使,職掌全省教育和人才選拔。廖坤培在學政使任內,「所取多名下士,其後歷顯宦,任封疆,時稱為得人」。
在貴州任職二年後,於同治十年(1871)前後,又被調回京城,再入詞館,歷十餘年。正要改任廖為御史時,因母喪,聞訃返里,辭官告老還鄉。後廖坤培主講金江書院(會理中學前身),培養本地人直至逝世。
光緒二十年(1984年)廖坤培病逝,終年78歲。
著作
廖坤培著有《寄雲山館文集》12卷、《困齋詩稿》8卷、《中興揮塵錄》4卷、《星軺遊記》2卷、《視學勸士錄》1卷,今均無存。同治《會理州志·藝文志》載有其詩《迷易道中口占》4首。光緒《會理州續志·藝文》收有廖坤培逝世前一年所作七律6首,詩前小序是:「癸已(1893年)夏日,七十晉七初度,適當重遊泮水,子侁亦入州庠,賦七律六首徵和」。
家族
廖坤培有子五人。均經科舉入仕。長子倬,字由雲,任鹽提舉;次子侃,字亦陶,任直隸知州;三子儀,字鳳樓,任清廷工部主事;四子俊,字義臣,由廩貢授廣西象州知州;五子侁,附生出身,候選縣丞。
參考
这是一篇关于清朝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