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孙(1235年—1278年),南宋学者。字鼎卿,号粤溪。广东南海人(宋代南海熹涌,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熹涌)[1],入籍番禺河南龍尾鄉,家居住在广州城内。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辛未科状元宋朝唯一籍贯岭南的状元。

張鎮孫
出生1235年
南宋广东南海
逝世1278年
南宋大庾岭(今江西省大余县
职业南宋状元
家乡廣東番禺河南龍尾鄉

生平

张镇孙出生以后,聪明伶俐、苦心读书,很快便以博学强记而闻名,有“神童”之称。15岁时参加童子试,成绩优异,声震家乡。但随后屡次考试均不中,直到咸淳六年(1270年)参加乡试获得第五名,次年赴京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参加殿试获得第一。初时授秘书省正字,升校书郎,因与奸臣贾似道不和,德祐元年(1275年)外放为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通判。後來军逼近临安,弃城逃往家乡照料双亲而被罢官。次年宋端宗登基,其航海至福建、广东一带,重新集结广州附近的海上溃军,与广州都统凌震结集部队分东西两路,誓图收复广州。1277年3月,处于流亡状态端宗到达惠州授以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按抚,统领广东军政大权。景炎二年(1277年)4月,带兵收复广州。11月,元朝右丞相塔出(也称达春)与主将吕师夔索多等进攻广州,其指挥战船在珠江河面与元军激战,再退入城内抵抗,城破后投降。次年二月,被解送至元大都(今北京)途中於大庾岭(今江西省大余县)去世,享年44岁。文天祥获悉张镇孙的噩耗,特题诗悼念。

关于张镇孙的生平,《宋史》和《元史》都没有记载,只有明朝黄佐的《广州人物传·张镇孙传》等少量书籍可供参考。

疑团

张镇孙是投敌的叛徒,还是为保广州城百姓免遭屠杀而忍辱投降,其降元之事确有蹊跷,史籍记载出入颇大,历史上也存在争议。作为正史的《宋史》、《元史》,均有元军围困广州城,张镇孙“以城降”的记载[2]陈大震的《南海志》也有“镇孙降”记载。《广东历代状元》对此只字不提。而陈仲游的《广王卫王始末》载“镇孙死节”、陈仲微的《宋季三朝政要(附录)》、清朝万斯同的《宋季忠义录》、阮元的《广州通志》都有张镇孙以身殉国的记载。张镇孙既然投降了元朝,为何不见封官,反而押解北上呢?而忠于宋朝文天祥得知张镇孙死讯,作诗悼念。但后人多有赞诗及纪念建筑,可见普遍获得后人正面评价。

纪念建筑

位于广州人民南路。原称泰通里,张镇孙自幼居住于此[3],中状元后人们在街口处建起一座状元牌坊,又把通泰里改名为状元坊。牌坊在明朝毁于战火,现时的雕像和牌坊均为重建。

状元井

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南市大街内。相传张镇孙的曾孙在此建村,开挖水井,以示饮水思源之意。

状元墓 

张镇孙在大庾岭去世时,同时殉难的还有简、蔡两位夫人。其侄张正琦时任南雄教授,将遗体成殓,葬於广州城北的永泰里(今三元里)。墓在清兵在围攻广州时被毁。

见面亭

相传建於龙船岗,今海珠区政府大院前,现时已不见踪迹。

著作

主要著作有《见面亭集》十卷、《四书析义》、《名臣言行录》等,但都未能保存下来。黄佐的《广州人物传》收录了其殿试文章《廷对策》,和两首诗歌。

參考資料及注释

  1. ^ 关于其籍贯,至少有三种说法:《粤诗搜逸》认为是南海人,《广东通志》认为是番禺人,《粤东诗海》认为是顺德人, 广州状元坊 状元张镇孙的家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06-17.,广州日报
  2. ^ 宋史·瀛国公纪》:“张镇孙以城降”;《元史·世祖纪》:“出兵临之,镇孙乞降”;《元史·哈剌觞传》又载:“哈剌觞引兵继至,谕宋安抚张镇孙、侍郎谭应斗以城降,从”,
  3. ^ 清朝南海县续志》:“状元坊为张镇孙所居”

書籍

  • 广东百科全书,ISBN7-5000-5472-6/Z·30
  • 广州百科全书,ISBN5000-5240-5/Z·3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