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置事務處
徙置事務處(英語:The Resettlement Department,1954年4月—1973年4月1日)是已取消的香港政府部門,於1954年成立[1],負責管理因1953年石硤尾大火而興建的多層徙置區,並接管多個先前由慈善機構興建的平房區。該處第一個管理的多層徙置區是香港第一個公共房屋——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同時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科合併為房屋署[2],專責管理香港政府所有出租公共房屋(公共屋邨)至今。
雙十暴動事件是徙置事務處職員與居民爭執引起。
平房區
多層徙置區
徙置事務處合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25個徙置區;樓宇共分七種類型(只有第一至六型大廈在徙置事務處時期完工,以下僅列出此等樓宇),當中第一、二型只有七層高,故俗稱「七層大廈」。
名稱 | 安置對象 | 落成年份 | 第一型 | 第二型 | 第三型 | 第四型 | 第五型 | 第六型 | 合計 | 拆卸年份 | 現況 |
---|---|---|---|---|---|---|---|---|---|---|---|
石硤尾徙置區 | 木屋區大火受災居民 | 1954 | 28 | 1 | 29 | 1973年至2008年 | 已完成重建,美荷樓獲保留 | ||||
大坑東徙置區 | 1955 | 14 | 14 | 1981年至2003年 | 已完成重建 | ||||||
李鄭屋徙置區 | 1955 | 19 | 19 | 1982年至1984年 | 已完成重建 | ||||||
觀塘徙置區 | 受其後興建橫頭磡徙置區影響的虎尾村居民 | 1955 | 24 | 24 | 1982年至1991年 | 已完成重建 | |||||
大環山徙置區 | 天后廟道、九如坊遷拆戶 | 1956 | 4 | 4 | 1995年至2000年 | 已完成重建 | |||||
老虎岩徙置區 | 受其後興建黃大仙徙置區影響的木屋區居民 | 1957 | 12 | 11 | 23 | 1984年至1996年 | 已完成重建 | ||||
黃大仙徙置區 | 1957 | 25 | 8 | 33 | 1977年至1991年 | 已完成重建 | |||||
柴灣徙置區 | 1957 | 4 | 8 | 12 | 3 | 27 | 1975年至2001年 | 已完成重建 | |||
東頭徙置區 | 1959 | 21 | 2 | 23 | 1982年至2013年 | 已完成重建 | |||||
佐敦谷徙置區 | 受其後興建橫頭磡徙置區影響的虎尾村居民 | 1960 | 16 | 16 | 1990年至1996年 | 已拆卸,現為佐敦谷泳池及佐敦谷遊樂場用地 | |||||
大窩口徙置區 | 受荃灣新市鎮發展 填海而影響的漁民 |
1961 | 19 | 1 | 20 | 1977年至2000年 | 已完成重建 | ||||
橫頭磡徙置區 | 1962 | 26 | 26 | 1980年至1991年 | 已完成重建 | ||||||
葵涌徙置區 | 長沙灣漁民 | 1964 | 42 | 42 | 1994年至2000年 | 已完成重建 | |||||
秀茂坪徙置區 | 黃大仙昇平村寮屋村民 | 1964 | 17 | 23 | 4 | 44 | 1990年至2003年 | 已完成重建 | |||
慈雲山徙置區 | 1964 | 38 | 20 | 4 | 1 | 63 | 1989年至1997年 | 已完成重建 | |||
油塘灣徙置區 | 筲箕灣寮屋村民 | 1964 | 18 | 5 | 23 | 1993年至1997年 | 已完成重建 | ||||
田灣徙置區 | 香港仔涌尾艇戶 | 1965 | 15 | 15 | 1991年至1992年 | 已完成重建 | |||||
咸田徙置區 | 七號墳場遺址寮屋村民 | 1966 | 13 | 10 [藍田 1] | 23 | 1988年至2000年 | 已完成重建 | ||||
石籬徙置區 | 大坑蓮花宮木屋區居民 | 1966 | 8 | 7 | 15 | 1988年至2023年 | 即將完成重建,其中兩座2023年清拆重建 | ||||
石排灣徙置區 | 香港仔涌尾艇戶 | 1967 | 7 | 7 | 1988年至1999年 | 已完成重建 | |||||
牛頭角徙置區 | 油麻地舊樓拆遷戶 | 1967 | 4 | 10 | 14 | 2004年至2011年 | 已完成重建,部份用地正興建東九文化中心 | ||||
元朗徙置區 | 屏山鄉及十八鄉遷拆寮屋戶 | 1968 | 5 | 5 | 2001年 | 已完成重建,小部份現為朗晴邨,大部份用地重建為世宙 | |||||
白田徙置區 [白田 1] | 石硤尾徙置區 拆卸受影響居民 |
1969 | 3 | (6)[白田 2] | 3 + (6) = 9 | 1989年至2000年 | 已完成重建 | ||||
興華徙置區 | 受興建怡景道影響的寮屋居民 | 1971 | 3 | 3 | 1994年 | 已完成重建 | |||||
青山徙置區 | 1971 | 4 | 4 | 2001年 | 已拆卸,現為西鐵綫屯門站上蓋物業——瓏門、V City以及屯門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 ||||||
合計 | 146 | 94 | 142 | 66 | 47 | 24 + (6) =30 | 519 + (6) = 525 |
徙置工廠大廈
徙置事務處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9個「徙置工廠大廈」,後改稱「工廠大廈」(英文 Factory Estate),供小型工廠或家庭式作坊(俗稱「山寨廠」)租用;樓宇共分兩種類型,所有樓宇均參考了第一、二型徙置大廈的設計。
名稱 | 落成年份 | 第一型 | 第二型 | 合計 | 拆卸年份 | 現況 |
---|---|---|---|---|---|---|
長沙灣工廠大廈 | 1957年 | 4 | 2 | 6 | 1990年至2006年 | 已完成重建,成為元州邨一部份及學校用地 |
柴灣工廠大廈 | 1959年 | 1 | 1 | 2012年9月[3] | 於2012年9月關閉及改建為180個單位的出租公屋大廈,成為華廈邨 | |
佐敦谷工廠大廈 | 1959年 | 1 | 1 | 2005年 | 已拆卸,現為彩霞道休憩處 | |
大窩口工廠大廈 | 1961年 | 1 | 2 | 3 | 2009年 | 已完成重建,成為尚翠苑 |
新蒲崗工廠大廈 | 1962年 | 6 | 6 | 2007年 | 部份已完成重建,成為景泰苑及啟新道,其餘部份已拆卸 | |
觀塘工廠大廈 | 1966年 | 2 | 2 | 2008年 | 已拆卸,現發展為國際貿易中心[4][5] | |
元朗工廠大廈 | 1966年 | 1 | 1 | 1996年 | 已完成重建,成為鳳庭苑 | |
葵涌工廠大廈 | 1966年 | 4 | 4 | 2001年 | 已完成重建,成為葵涌邨百葵樓與合葵樓 | |
九龍灣工廠大廈 | 1975年 | 2 | 2 | 2009年 | 已拆卸,現發展為海濱匯 |
參考資料與註釋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1209143433/http://www.hk.heritage.museum/chinese/edu_other/PublicHousingTeacher.pdf
- ^ 存档副本 (PDF). [2007-11-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4-11-17).
- ^ 房委會通過清拆柴灣工廠大廈的安排. 政府新聞網. 2011-03-10 [2012-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3).
- ^ 觀塘道348號辦公室發展. 發展局. 2016-01-13 [201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 ^ Mapletree Bay Point. Sunstone KB (HKSAR) Limited. 2016-09-01 [2016-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