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臥式

復原臥式(英語:recovery position),或稱復原體位復甦姿勢等,是急救裡一系列側臥或側伏臥的姿勢,多用於失去意識但仍有呼吸的傷患者。

復原臥式
所有復原臥式都基於相若的基本原則:
(1) 打開傷患者的並朝向地面,讓口腔或氣道內的分泌物或嘔吐物流出;
(2) 提起傷患者的下巴,讓會厭打開;
(3) 鎖定傷患者雙臂和雙腿。
前兩者確保傷患者氣道暢通,後者固定傷患者姿勢。

當一個人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數為8或以下,即可稱為「失去意識」或「昏迷」,失去意識者如果處於仰臥姿勢(即背著地,臉朝天),他的氣道就有可能無法如有意識的人一樣保持暢通。[1]氣道一旦被阻塞,空氣即無法進入肺部,窒礙氣體交換的進行,導致缺氧並危及生命。每年很多人本身因為非致命的原因失去意識,但卻因為暈倒後引起的氣道阻塞而喪命。[2][3]很多原因會令人失去意識,由中暑血糖過低、酒精中毒(醉酒)、一氧化碳中毒、中風癲癇創傷到嚴重出血都有可能[4]

由於專業醫護人員或者可以採取其他更加先進有效的氣道管理手段,例如氣管插管(俗稱“插管”或“插喉”),所以他們不一定會對失去意識者使用復原臥式。

作用

使用復原臥式可以防止仰臥在地的傷患者因為氣道阻塞而窒息。氣道阻塞的原因有二:

 
人類口腔和咽喉部,可見咽在舌的後方。臉朝天躺臥時,如果身體無法控制肌肉,舌頭便會後墮到咽頭位置,繼而堵塞整個氣道
  • 機械性阻塞:即固體異物堵塞氣道。多數情況下是由於傷患者失去意識,喪失控制肌肉能力和肌張力,加上處於仰臥姿勢,導致舌頭地心吸力而後墮至後部,堵塞了氣道。[5]
  • 液體阻塞:液體(通常是傷患者本身的嘔吐物)在咽部積聚,令傷患者有如淹水一樣窒息。舌頭後墮,由胃部湧上來的嘔吐物就會受到阻擋,形成所謂的「被動反芻」 (passive regurgitation),加重窒息的可能。另外,被困在咽喉的液體會經氣管倒流肺部,假如當中有胃酸,便會灼傷肺內壁,併發吸入性肺炎

將傷患者置於復原臥式,可借助地心吸力清除堵在咽喉的舌頭、異物或液體。

國際心肺復甦聯合會(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簡稱ILCOR)並沒有指定推薦任何一種復原臥式,但建議施行急救者使用復原臥式時跟隨以下六個要點:[6]

  1. 需將傷患者盡量置為側臥並讓其頭部有所支撐,以讓其口腔或咽喉內的液體流出。
  2. 需保持傷患者姿勢穩定。
  3. 避免擠壓傷患者胸口、以免影響呼吸。
  4. 假如懷疑傷患者頸椎受傷,需讓施救者可輕易地及安全地將傷患者轉側或躺平。
  5. 能夠清楚觀察及容易觸及和清理氣道(咽喉部)。
  6. 復原臥式姿勢本身不可對傷患者帶來任何傷害。

參見

參考文獻

  1. ^ Bartle, C; Levitan, R. Airway Establishment and Control. Merck Online Manual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0-01 [202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8). 
  2. ^ First aid 'could save thousands'. BBC News. 2010-04-12 [202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3. ^ Be the difference. GMTV. 201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7). 
  4. ^ 急救知識/課題-人事不省. 香港特別行政區醫療輔助隊.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02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8). 
  5. ^ 明報健康網. 急救須知:先檢查呼吸脈搏 患者側卧免窒息. 明報. 2019-07-15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6. ^ Handley, Anthony J. A brief history: The Recovery Position (PDF). Currents in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1, 12 (3) [2021-06-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11-2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