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有善有恶论
性有善有恶论是战国時期世硕提出的一种人性论观点。他認為人性原本有善也有恶,[1]而哪一方面得到发展,则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如果培养善的方面,就会成为善人,反之则成为恶人。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董仲舒等人都支持這一觀點[2]。东汉王充继承发展了世硕的理论,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就像人才有高有下。[3]
西汉扬雄提出的性善恶混论与性有善有恶论相近,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混杂的。而扬雄的提法则对程颐、朱熹有所影响,程颐的“道心”“人心”之论和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之说都可视作一种善恶相混论。[3]
有觀點認為,性有善有恶论和性善论、性恶论没有不同,同样是把道德看作是天赋,是人性中固有的東西,這一主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