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頸龍目
蛇頸龍目(Plesiosauria),希臘文意思是“頸部幼長的蜥蜴”,是中生代爬行動物的一目。牠們首次出現在三疊紀晚期,在侏儸紀特別繁盛,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完全滅絕,牠們的共同特點是利用如同海龜般的四個鰭狀肢游動,游泳速度並不快但卻佔據了海中的中高層生態位。
蛇頸龍目 | |
---|---|
蛇頸龍屬的骨架 | |
泥泳龍屬的骨架 | |
绝灭(化石)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爬行綱 Reptilia |
演化支: | 真爬行動物 Eureptilia |
演化支: | 卢默龙类 Romeriida |
亚纲: | 双孔亚纲 Diapsida |
演化支: | 新双弓类 Neodiapsida |
总目: | †鳍龙总目 Sauropterygia |
演化支: | †始鰭龍類 Eosauropterygia |
演化支: | †皮氏吐龍超科 Pistosauroidea |
演化支: | †皮氏吐龍類 Pistosauria |
目: | †蛇頸龍目 Plesiosauria de Blainville, 1835 |
亞目 | |
蛇頸龍目下兩個巨大的分類:第一個是“蛇頸龍亞目”,即脖子像蛇一樣很長、頭部短小的蛇頸龍,也是大眾想像中的尼斯湖水怪的原型,一般大眾認知範圍內的“蛇頸龍”一詞就是指蛇頸龍亞目,生存時間非常久,橫蓋整個中生代,最後和非鳥恐龍、菊石、翼龍和滄龍一同滅亡;第二個是“上龍亞目”,即短頸、有巨大咬合力的頭部的蛇頸龍,上龍亞目比起蛇頸龍亞目更兇猛,是侏羅紀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但是在白堊紀中晚期就已滅絕,滅絕時間比上述史前動物要早上許多。
描述
典型的蛇頸龍類有寬廣的身體與短尾巴。牠們祖先的四肢,演化成牠們的兩對大型鰭狀肢。蛇頸龍類從較早的幻龍類演化而來,幻龍類有較類似鱷類的身體;主要的蛇頸龍類可用頭部與頸部尺寸作為區別。蛇頸龍亞目,例如:淺隱龍科、薄板龍科、蛇頸龍科,有長頸部,可能是生存在淺水的底層動物。上龍亞目,例如:上龍科、菱龍科,有短頸部、大而長的頭,可能生存在深海。
所有蛇頸龍類有四個鰭狀肢。牠們可能藉用鰭狀肢的滾動動作與上下動作來推動牠們前進,這在水生動物中是不常見的。尾巴上沒有鰭,尾巴可能是用來協助控制方向。這種方式是對照較早的魚龍類,以及較晚的滄龍類。這種方式可能跟現在企鵝與海龜有相似點,牠們也有鰭狀四肢。
蛇頸龍類是那個時代最大型的海生動物之一,最長的蛇頸龍有15米長,最小的物種有2米長。牠們體型比最大型的鱷類還大,目前已知比蛇頸龍類大的海生物種有:鯨鯊身長12-18米、霍夫曼滄龍身長15-17米、梅爾維爾鯨身長17.5米、巨齒鯊和座頭鯨身長18米、露脊鯨身長20米、薩斯特魚龍和抹香鯨身長21米、長鬚鯨身長25米、藍鯨身長超過30米。
在移動時,內鼻孔前側有齶骨溝槽可讓水流過,水從內鼻孔後側流出。當水從鼻管中流過時,嗅覺器官可感應氣味。蛇頸龍類是廣泛成功的物種,地理分佈是世界性的。在歐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亞洲都有記錄。它們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末期與恐龍一樣全部滅絕。
發現歷史
瑪麗·安寧(1799年-1847年)因為她在英國多塞特郡的萊姆里吉斯發現蛇頸龍類化石而著名。她發現第一個蛇頸龍類化石(Plesiosaurus dolichodeirus),並成為屬完模標本。這個地區因為侏儸紀海岸而聞名,現在列為世界遺產。
行為
曾經在蛇頸龍類化石的胃部位置,發現菊石與箭石化石。牠們有強壯的嘴部,可能能夠咬穿獵物堅硬的外殼。硬骨魚在侏儸紀開始散佈,可能也是牠們的獵物。最近的證據顯示有些蛇頸龍類可能是底層動物。[1]
過去有理論認為較小的蛇頸龍類可能爬上海岸產卵,如同現代海龜,但現在已確定蛇頸龍類直接生下幼年體。
另一個奇特點是牠們的四個鰭狀肢。沒有現代動物擁有這種游泳適應演化。短頸的上龍類(如滑齒龍)可能游泳較快,長頸的蛇頸龍類的體型可能適合機動性,而非速度。曾經在胃部位置發現胃石,但不確定胃石是在充滿肌肉的胃裡協助磨碎食物,還是協助浮力。
分類學
†蛇颈龙目 Plesiosauria
支序
| |||||||||||||||||||||||||||||||||||||||||||||||||||||||||||||||||||||||||||||||||||||||||||||||||||||||
最近發現
2002年,媒體報導的「Monster of Aramberri」是在1982年於墨西哥新萊昂州的Aramberri村發現,起初被認為是恐龍。牠其實是種非常大的蛇頸龍類,身長可能有15公尺長。媒體報導時誇大為25公尺長,重達150噸,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掠食者。這個錯誤也存在於BBC的與恐龍共舞電視節目,並將牠列為殘酷滑齒龍(Liopleurodon ferox)。
在2004年,英國布里奇沃特灣的一個當地漁夫發現一個完整的未成年蛇頸龍類化石。這個化石年代約1億8000萬年前,身長約1.5公尺,同時還發現菊石化石。這可能是目前發現最完整的蛇頸龍類化石。
參考資料
- ^ Plesiosaur bottom-feeding shown. [2007-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5).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plesiosaurturnover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Lingham-Soliar, T., 1995: in Phil. Trans. Roy. Soc. Lond. 347: 155-180
- Cicimurri, D., and M. Everhart, 2001: in Trans. Kansas. Acad. Sci. 104: 129-143
- O'Keefe, F. R., 2001: A cladis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Plesiosauria (Reptilia: Sauropterygia); Acta Zoologica Fennica 213: 1-63
- White, T., 1935: in Occasional Papers Boston Soc. Nat. Hist. 8: 219-228
- Hampe, O., 1992: Courier Forsch.-Inst. Senckenberg 145: 1-32
- Ellis, R. 2003: Sea Dragons'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 ( ), 1997: in Reports of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Education, 17.3 (May/June 1997) pp 16–28.
- Everhart, M.J. 2005. "Where the Elasmosaurs roamed," Chapter 7 in "Oceans of Kansas: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Western Interior Se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322 p.
- Everhart, M.J. 2005. "Gastroliths associated with plesiosaur remains in the Sharon Springs Member (Late Cretaceous) of the Pierre Shale, Western Kansas" (on-line, updated from article in Kansas Acad. Sci. Trans. 103(1-2):58-6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 The Plesiosaur 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ichard Forrest.
- The Plesiosaur Directory. Adam Stuart Smith.
- Plesiosaur FAQ's. Raymond Thaddeus C. Ancog.
- Oceans of Kansas Paleont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ke Everhart.
- "Plesiosaur fossil found in Bridgwater Bay". Somersert Museums County Service. (best known fossil)
- "Fossil hunters turn up 50-ton monster of prehistoric deep". Allan Hall and Mark Henderson. Times Online, December 30, 2002. (Monster of Aramberri)
- Triassic reptiles had live you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ridgwater Bay juvenile plesiosa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