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

(重定向自朝会

朝會是古代漢字文化圈宮廷的一個行政制度,又稱朝參上朝升朝,如果君王不朝,将导致“君荒于上,臣怠于下”的后果。《玉藻》(《禮記篇名》)云:“君日出而視朝,退適路寢聽政。”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政上下之分;聽政而適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1]周朝諸侯春季朝見天子稱作“朝”,秋季朝見則稱作“請”,故朝請即覲見天子的意思。[2]

徐顯卿宦跡圖》描繪的上朝情景

朝會區分君臣尊卑禮儀的一部分,按性質可分為大朝朔望朝常朝,常朝時官员分列进入朝廷汇报问题、提出建言,而君主则一一回答。按時間可分為早朝午朝晚朝。常朝為議政之場合,其他則是禮儀性質。

明朝之前,朝會並非每天舉行。汉宣帝始實行五日一朝的常朝制度。三国时,五日视朝仍被视做旧制。元代朝會極简略,“每日则宰执入延春阁及别殿奏事而已”。因此有学者认为元代根本没有朝会。明太祖始規定每天上朝,他本人更是“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末日出而临百官”,[3]昧爽即清晨天剛破曉之時,除了朝参官员,舉凡耆老、学官、儒者等,皆令“随朝观政”,可見洪武朝的早朝的场面极为壮观。高启有《候早朝》诗云:“驺吏忽传丞相至,火城如昼晓寒销。”京城百官每日清晨趁星月未散,即须赶到皇城,由东、西长安门步行入内,“大小公私之事並令公朝陳奏”。宣德十年正月,宣宗崩逝,明英宗沖齡即位,此時小皇帝才九歲,沒有臨朝決斷的能力。這時辅政大臣规定每一早朝,止许言八事;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又诏盛暑、祁寒日,奏事不得超過五件。此時的早朝已是走個過場,失去了原本的政治職能。明武宗在位,“免朝日多,视朝日少”。[4]嘉靖皇帝更自認為“朕中夜之分亦親處分,輔贊大臣日夕左右,未頃刻有滯於軍機,而朝堂一坐亦何益。”聽政議政初期則在武英殿,此制一直延至清朝滅亡

明朝大臣朝會,須要午夜起床,凌晨三時到達午門外等候。至凌晨五時,官門開啟,大臣按品位依次進入。明代早朝過度繁密,又只徒具形式,对君臣双方都是一个负担。而且浪費眾大臣辦公的時間,许多官员经常借故或无故逃避朝参。成化二十三年,文武官缺席早朝者竟達一千一百一十八人。[5]萬曆初期,大學士張居正奏言:“视朝不如勤学,尤为务实”,“乞皇上以三、六、九日视朝,其余日俱御文华殿讲读”。至此一月九朝,成为定制。[6]清代扣除冬日免朝、夏秋多至圓明園避暑山莊木蘭等地,剩下時日最多為十日一早朝,亦少有此效率不高的儀式,咸豐之後御門聽政完全被取消。

奉朝請

漢代部分文臣、武職可以用“奉朝请”名义参加朝會,代表朝廷贈予的殊寵。晉代以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合稱「三都尉」)為奉朝請;南北朝時,奉朝請的殊寵浮濫,人數常達數百。至隋朝開皇六年廢除奉朝請制度。

注釋

  1. ^ 王鏊:《親政篇》
  2. ^ 周礼·秋官·朝大夫》:“朝大夫掌都家之国治。”郑玄注:“都家,王子弟、公卿及大夫之采地也。主其国治者,平理其来文书於朝者。”
  3. ^ 《明史·尹昌隆传》
  4. ^ 《明武宗实录》卷一四三,正德十一年十一月壬辰
  5. ^ 《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二
  6. ^ 《明神宗实录》卷四

参考文献

  • 李俊芳:《汉代常朝制度考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