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淇(1858年—1931年),广东南海人。字季箴,原字箓生,室名听雪庐。晚清至抗战前著名报刊活动家。第一届世界报界大会副会长。

概述

晚清至抗战前著名报刊活动家。维新运动中投身报界,创办和主编《岭学报》和《岭海日报》;在青岛创办《胶州报》 ,是山东省出版最早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国人在山东最早创办的中文报纸,打破外国在青岛报纸的垄断局面,开启近代山东民营报刊之路。后赴北京报界发展,创办《北京日报》并主持三十年,成为“北京报界不倒翁”。出任北京报界公会会长,注重对外交流,加入世界新闻记者公会,后出任第一届世界报界大会副会长。

早期生涯

朱淇是南海鸿儒朱次琦的侄子,朱次琦是近代著名的诗人和教育家,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是朱次琦的入室弟子。朱淇 “幼从受业,文学造诣自然极深”。1877年高中秀才后,放弃科举,专心经史。年轻时,朱淇先后结認康有为孙中山,并追随孙中山加入兴中会。

逃亡

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筹划第一次广州起义,朱淇积极参加,受命起草讨满檄文。他在家起草时,被哥哥朱湘撞见。朱湘当时为清政府西关清平局书记,得知弟弟名列乱党籍中,担心连累家人,便派亲信以“朱淇”之名向官府高密,希望将功赎罪,这成为此次广州起义泄露和失败的原因之一。事后,朱淇被误以为是告密者受到攻击只好逃亡上海,避祸半年,重返广州。

报界生涯

维新运动风气云涌之际,朱淇投身报界,参与创办《岭学报》,并成为该报主笔。该报又名《岭学旬报》,于1898年2月10日创刊。《岭学报》是一份专业的学术刊物,内容分国政,邦交,文教,武备,史学,民事六门及谕旨,奏疏,西文译编等,体例大致仿《湘学报》,除自撰论说外,大量译载英,德,日等国报刊文章,其中不少有关西政,西艺方面的译文。

交流合作

朱淇积极办报外,还致力于推动北京以及中外新闻界交流合作的运动。1911年9月,中国报界俱进会开第二次常会于北京,朱淇被推举为该会主席。1915年7月5日,第一届世界报界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成立大会,他当选为大会副会长。

晚年生活

晚年的朱淇闭门修道,不问政事,1931年11月15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2岁。12月20日,北平新闻界同仁举办公祭,到会七十余人。报界祭文追述称其为开发民智,反清救国的毕生办报经历,称赞其“开北京言论界之先路”,“为报界耆宿”。

主要作品

  • 《论山东筹款事》,1900年,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运动失败后,清廷不得不派李鸿章出面向八国联军求和。
  • 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需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朱淇在《申报》上发文《论山东筹款事》一文,提出了解决之道在生财而不在敛财的观点。
  • 《论议员之被捕》,1912年3月,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蓄意肆行专制,不仅视对国务员的同意权,弹劾权,总统选举权为虚设,对立宪国家的议决法律权,预决权及质问权,建议权等,亦皆视为牟髦。朱淇获悉新闻后,奋笔疾书社论《论议员之被捕》,谴责政府之卑劣行径,为议员伸张正义。

参考资料

  • 《中国名记者》丛书
  • 《申报》,1901年10月22日
  • 《北京日报》,1913年8月28日
  • 《清末民初北京报业同业组织的演变》
  • 《青岛早期报业研究(189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