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王朝

公元518年查士丁一世建立的查士丁尼王朝开启了拜占庭帝国(中世纪罗马帝国)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查士丁尼王朝的统治下,特别是查士丁尼一世时代,罗马帝国光复了北非伊利里亚南部、西班牙南部和意大利,达到自西部崩溃后的最大版图。然而在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帝国形势急转直下,公元602年末代皇帝莫里斯被罢黜处死,福卡斯登基称帝,查士丁尼王朝宣告结束。

罗马帝国
Imperium Romanum
518年—602年
公元555年,罗马(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下达到了西部崩溃后的最大领土面积。
公元555年,罗马(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下达到了西部崩溃后的最大领土面积。
首都君士坦丁堡
常用语言拉丁语, 希腊语
政府君主制
皇帝 
• 518–527
查士丁一世
• 527–565
查士丁尼一世
• 565–574
查士丁二世
• 574–582
提比略二世
• 582–602
莫里斯
历史 
• 查士丁一世登基
518年6月10日
• 莫里斯被废黜处死
602年11月27日
前身
继承
利奥王朝
希拉克略王朝

查士丁一世

早年事迹

查士丁尼王朝始于年查士丁一世登基称帝。查士丁一世生于5世纪50年代巴得利亚纳马其顿语Бадеријана的一个小村庄[1]。 成年后查士丁和很多农村青年一样选择前往君士坦丁堡参军,因为身强体壮,加入了宫廷卫队英语Excubitors[2]。 随后参与了伊苏利亚战争英语Isaurian War波斯战争英语Anastasian War(阿纳斯塔修斯战争),被授予元老头衔并被提拔为宫廷卫队长,这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职位[3][4]

加冕登基

518年7月9日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去世,并且未留下明确的继承人[5],于是元老院在宣布次日在大竞技场召开会议,商讨皇帝人选[6]。此时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分为两派:以皇族支持曾担任执政官的前皇弟保卢斯英语Paulus (consul 496)的皇族派[6][7];以宫廷内务总管英语Praepositus sacri cubiculi阿曼提乌斯英语Amantius (praepositus)支持的宫廷伯爵英语Domesticus (Roman Empire)泰奥克里图斯英语Theocritus (comes domesticorum)的宫廷派[8]。阿曼提乌斯在选举前特地贿赂查士丁以确保泰奥克里图斯当选,但查士丁却将这笔钱分发给自己的随从以获得取他们支持自己[9]

选举当日,宫廷卫队首先推选保民官约翰为帝并将其举在盾牌上(罗马军队拥立皇帝的传统仪式),然而蓝党(Vénetoi)[註 1]反对约翰并发起暴乱。最终元老院不得不提名查士丁为帝来解决暴乱[10],并在当天由普世牧首约翰二世英语John of Cappadocia(John of Cappadocia)为其加冕[2]

统治时期

查士丁一世只会一点希腊语[1] ,而且几乎不识字[2]。 因此他聚集了一批有学识的顾问辅助国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侄子查士丁尼。一些历史学家诸如普罗科匹厄认为查士丁尼对查士丁一世执政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皇权背后真正的操控者[5]

查士丁一世即位后,首先处决了阿曼提乌斯和泰奥克里图斯[10]。紧接着查士丁一世开始着手宗教问题。自迦克墩大公会议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将基督一性论定为异端后,过去的皇帝们往往支持一性论立场,与教宗对立导致了教会第一次分裂(阿迦修分裂)。查士丁一世则是一位虔诚的正教会信徒[11],他通过普世牧首约翰二世修复与罗马公教会的关系[12], 最终于519年3月底结束教会分裂状态,此后查士丁统治时期教会基本保持着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在525年查士丁一世废除了禁止宫廷官员与底层人民通婚的法律,这可能是查士丁尼在背后推动的,而狄奥多拉也因此被允许与查士丁尼结婚。

在查士丁一世统治的最后几年,帝国与周边国家冲突不断。在意大利半岛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怀疑帝国对其图谋不轨,在国内迫害亲罗马派,甚至以暗通帝国谋反为名通过罗马元老院处死了著名哲学家波爱修斯[13][註 2], 直到526年狄奥多里克去世才停止政治迫害。在东方,与萨珊波斯接近二十年的和平状态被打破,两国因伊比利亚问题爆发了伊比利亚战争,直到查士丁尼一世两国才恢复和平。

公元527年,身患重病的查士丁一世加冕查士丁尼为共治皇帝,虽然此后病情有所好转,但在几个月后还是死于旧伤复发。查士丁尼继承皇位[14]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是罗马帝国自西部秩序崩溃后最强盛的时期,军事上帝国摧毁了东哥特和汪达尔王国,光复了大片沦陷的领土;政治上改革法律编纂的《民法大全[註 3],成为传世经典。但在其统治时期也爆发了尼卡暴动大瘟疫,而长年征战劳民伤财,也最终导致帝国在7世纪的崩溃。

波斯战争

伊比利亚战争(526-532年)

 
6-7世纪罗马波斯边境

查士丁一世晚年,罗马和萨珊波斯聚焦于伊比利亚王国的归属权,到525年前双方仅限于代理人战争[15],然而伴随着罗马盟友阿克苏姆王国征服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希木叶尔王国[16],波斯盟友拉赫姆王国袭扰帝国边界,526年开始双方亲自下场参战。

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继承皇位后,任命贝利萨留东方陆军总长英语Magister militummagister militum per Orientem)前往坦努里斯英语Tell Tuneinir建立要塞[17],但被波斯人击败英语Battle of Thannuris[18]。随后双方经过多次交战互有胜负,查士丁尼多次试图和波斯进行谈判,但因双方要求相差甚远而破裂[19]。直至531年波斯在马提罗波利斯围城战英语Magister militum失败后,双方无力再战。此时恰逢萨珊波斯新王库思老一世急于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也希望结束战争,双方开始进行谈判。532年双方签订了被称为“永久和平”的和平协议,帝国支付给波斯11,000 磅黄金,双方各自归还占领的土地,波斯归还拉吉卡英语Lazica的要塞,帝国承认伊比利亚王国英语Sasanian Iberia为波斯的附庸国[20]

拉吉卡战争(541-562年)

 
古典时代晚期拉吉卡王国英语Lazica

拉吉卡王国英语Lazica位于黑海东岸,掌握着高加索山脉到黑海之间的山路要道,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1]。536年拉吉卡完全被罗马帝国控制,但随后在该地实行的贸易限制政策引发民众不满,到541年拉吉齐卡王国各地爆发反罗马起义,拉吉卡国王顾巴泽斯二世英语Gubazes II of Lazica也趁机向萨珊波斯求援。同年库思老一世趁着帝国深陷哥特战争,撕毁了与罗马帝国的和平协议,出兵拉吉卡并将其变为自己的保护国[22]

542年萨珊波斯进攻科马基尼地区英语Kingdom of Commagene#Archaeological remains无果后开始和帝国谈判,不过在543年查士丁尼得知波斯军中爆发瘟疫以及波斯国内叛乱英语Anoshazad后,决定趁机入侵亚美尼亚但被击败英语Battle of Anglon。同年波斯也还以颜色,围攻埃德萨英语Siege of Edessa (544)但未能成功。随后帝国再支付500镑黄金给波斯达成了一个五年的停战协定[23],这使帝国获得宝贵的喘息之机去救援危如累卵的意大利战场。

548年萨珊波斯在拉吉卡王国传教再次引发了拉吉卡国王顾巴泽斯二世的反叛,他和北方的阿兰人沙比尔人达成同盟,并向罗马求援。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双方围绕佩特拉要塞英语Petra, Lazica阿耳开俄波利斯要塞英语Nokalakevi及周边区域展开了多次攻防战,最终在562年双方签署《达拉条约英语Fifty-Year Peace Treaty》,帝国在7年内每年支付波斯300磅黄金(30,000索利都斯金币),波斯人撤出拉吉卡[24]

汪达尔战争

 
汪达尔战争进攻路线图

结束伊比利亚战争后,查士丁尼一世的目光投向了西方,这也是他复兴罗马的梦想,而汪达尔王国成为了他和贝利萨留的第一个目标,这是476年帝国在西部的统治崩溃后,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的政权。然而自开国君主盖萨里克去世后,汪达尔王国武备松弛,而之后的多次政变和宗教迫害运动致使国家逐渐衰落[25]

530年末代汪达尔国王盖利摩推翻了其表哥希尔戴利克英语Hilderic,533年汪达尔王国同时爆发了撒丁岛和特里波利塔尼亚两场叛乱[26][27],查士丁尼趁机以恢复希尔戴利克王位为借口对汪达尔王国宣战,派遣贝利萨留率领15,000士兵登陆北非。同年9月双方爆发迦太基之战英语Battle of Ad Decimum,起初汪达尔军占据优势,但是国王盖利摩因为看到自己的弟弟阿姆图斯英语Ammatus死于乱军之中而失去理智,贝利萨留趁机反败为胜,并光复了迦太基城,12月盖利摩又纠集起撒丁岛归来的军队与贝利萨留决战英语Battle of Tricamarum被击败,次年盖利摩投降,汪达尔王国宣告灭亡[28]

哥特战争

 
哥特战争进攻路线图

第一阶段 贝利萨留进攻东哥特(535-540年)

 
哥特战争第一阶段进攻路线图

535年,东哥特王国亲罗马派的摄政太后阿玛拉逊莎遇刺身亡,查士丁尼一世决定趁此机会收复意大利,任命贝利萨留为总司令官伊利里库姆陆军总长英语Magister militummagister militum per Illyricum蒙多斯英语Mundus (magister militum)配合。同年夏天贝利萨留首先率领7,500人顺利收复了西西里岛,9月蒙多斯收复达尔马提亚,此时东哥特国王狄奥达哈德英语Theodahad开始与帝国谈和。

然而次年3月蒙多斯在一场追击战中不幸殉国,达尔马提亚的帝国军队不得不撤退,得知此消息的狄奥哈罗德拒绝向帝国割地,谈判破裂。随后查士丁尼派遣君士坦提努斯英语Constantinianus接替蒙多斯,命令贝利萨留登陆意大利本土,到6月末君士坦提努斯再次收复达尔马提亚[29]。意大利方向,贝利萨留于9月攻克那不勒斯英语Siege of Naples (536)[30],12月光复罗马。

536年东哥特王国发生宫廷政变,维提格斯罢黜了狄奥哈罗德,并率领拉文纳的军队围攻罗马英语Siege of Rome (537–538)[31]。尽管帝国两次派出援军,但直到第二年5月援军攻下阿里米努姆直接威胁到拉文纳,东哥特不得不从罗马撤兵。紧接着东哥特又围攻阿里米努姆英语Siege of Ariminum (538),被纳尔塞斯率军解围,维斯提格再次撤回拉文纳[32]

此时东哥特王国在意大利的统治力量愈发薄弱,意大利西北方包括重镇米兰向帝国投诚。而贝利萨留和纳尔塞斯因战略不和生隙,各自率领军队继续进攻,只派遣了1,000人守卫米兰。而东哥特向法兰克求援并重新夺回了米兰,这场围城战和后续的屠城几乎将米兰夷为平地[33],纳尔塞斯也因此被召回。

不过法兰克国王提乌德贝尔特一世率领的30,000援救东哥特的大军因为爆发痢疾而撤军,而东方萨珊波斯意图再次攻打帝国,贝利萨留决心一举拿下东哥特首都拉文纳英语Siege of Ravenna (539–540)彻底结束战争。最终在540年5月,贝利萨留假意接受东哥特人称帝要求[34][註 4],维提格斯开城投降。

第二阶段 东哥特反击东山再起(541-551年)

 
东哥特国王托提拉(巴杜利亚)画像,弗朗切斯科·德·罗西英语Battle of Treviso作品,绘于1549年

攻陷拉文纳后,贝利萨留被调往波斯战场英语Lazic War,但东哥特王国残部仍然控制着意大利北方帕维亚维罗纳的一小片领地,同时推选了伊狄巴德英语Ildibad为国王。最初东哥特残部希望与帝国和谈,但当他们发现投降的前王国维提格斯已被软禁于君士坦丁堡后,东哥特重新与帝国开战。与此同时帝国在意大利设置的行政机关横征暴敛[35];接替贝利萨留的几位将军各行其是,士兵军纪涣散,四处劫掠,意大利各地民怨沸腾。东哥特趁机一举拿下整个利古里亚威尼托地区,并在特雷维索之战英语Battle of Treviso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将帝国军队赶回波河南岸。

然而541年5月,伊狄巴德在一场晚宴上被格皮德人谋害,随后推选了主和派的鲁吉人英语Rugii艾拉里克英语Eraric为王[36],不过5个月后就因私下与帝国媾和被东哥特人罢黜,然后推选伊狄巴德的侄子巴杜利亚[37][註 5]继承王位。巴杜利亚是一位出色的军事领袖,同年冬天成功防御了帝国一支12,000人的大军对维罗纳的围攻英语Siege of Verona,并将其击溃英语Battle of Faventia,随后又在佛罗伦萨东北的穆杰罗英语Mugello再次击败英语Battle of Mucellium帝国军队。此后东哥特军队绕过意大利中部大举南下,相继攻克贝内文托库迈等多座重镇,并在543年4月(或5月)攻陷那不勒斯英语Siege of Naples。到544年帝国军队仅控制着罗马、拉文纳等几个沿海地区。

此时查士丁尼才意识意大利战局的严重性,紧急调回波斯前线的贝利萨留,重新收复了意大利南部的部分地区[38]。但545年12月巴杜利亚围攻罗马城英语Sack of Rome (546)[39][40],并在一年后将其攻陷。虽然547年春帝国军队又重新占领了被东哥特人放弃的罗马城[41],但549年夏天,贝利萨留依然因作战不力再次被皇帝召回,次年罗马城再次被东哥特攻陷英语Siege of Rome (549–550)。而在550年1月东哥特更是获得一支强大的舰队[42],相继拿下西西里岛科西嘉岛撒丁岛,东哥特王国几乎收复全部领土[43]

第三阶段 纳尔塞斯征服东哥特(551-554年)

 
维苏威山坡上的战斗,亚历山大·齐科作品,绘于1890年

战局的转折点发生在551年秋天爆发的塞纳·伽利卡海战英语Battle of Sena Gallica (551),帝国一举摧毁了东哥特王国的舰队,夺回了亚得里亚海第勒尼安海的制海权。同时在550-551年,帝国在亚得里亚海岸边的萨罗纳集结了一支20,000-25,000人的大军[44],由纳尔塞尔统领,部队包括帝国常备军和伦巴底人赫鲁利人保加尔人在内的同盟军,并在552年7月的塔吉涅之战英语Battle of Taginae彻底击败东哥特军队,东哥特国王巴杜利亚也在此场战役中丧生。几个月后,东哥特末代国王提亚英语Teia也在维苏威战役英语Battle of Mons Lactarius中壮烈牺牲[45],东哥特亡国。

虽然纳尔塞斯成功将消灭东哥特王国,但他仍需面对北方蛮族紧接而来的威胁。在554年年初,一支法兰克人与阿勒曼尼人组成的军队入略北意大利,纳尔塞斯紧急集结军队,最终在沃尔图诺河将其击败英语Battle of the Volturnus[46]

西班牙战争

 
560年伊比利亚半岛势力图

550年西哥特王国爆发了多场针对国王阿吉拉一世英语Agila I的叛乱和反抗宗教民族压迫的起义[47],根据6世纪晚期西班牙神学家圣依西多禄著作《哥特、汪达尔及苏维汇诸王史英语Historia de regibus Gothorum, Vandalorum et Suevorum》的记载,551年在塞维利亚发起叛乱的阿塔纳吉尔德向查士丁尼请求援助[註 6],552年6月一支罗马远征军登陆并控制了伊比利亚南部沿海地区[48],建立西班牙行省

查士丁二世

 
7世纪罗马帝国版图

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留下了一个版图鼎盛但国库空虚[49]、盛极而衰的帝国给他的外甥查士丁二世。即位之初,查士丁二世不得不设法解决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包括停止向阿瓦尔人支付贡赋,这也导致了阿瓦尔人恢复对帝国的掠劫活动,而接下来的战争又使帝国雪上加霜。

在西方,568年伦巴底人入侵意大利,一路势如破竹,到573年伦巴底国王阿尔伯因去世时,帝国仅勉强维系着罗马、拉文纳等意大利沿海地区和岛屿的统治。

在东方,帝国和波斯虽然签订了和平协议,但双方从高加索到也门一直明争暗斗,到572年波斯附庸国伊比利亚爆发起义[50],帝国派兵响应起义军,双方再次爆发战争[51]。次年帝国重要的要塞达拉被攻破,波斯军队一路长驱直入到阿勒颇城下。

574年,在帝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心力交瘁的查士丁二世听从索菲亚皇后英语Sophia (empress)的建议[52] ,收养将军提比略为养子并加冕其为共治皇帝(凯撒),把国政完全交给提比略和索菲亚处理[52]

提比略二世

 
铸有提比略二世头的金币

摄政时期

提比略二世加冕为共治皇帝后,一改过去查士丁二世时代的财政缩政策[53][54],例如取消查丁尼一世制定的对酒和面包的课税,禁止政府卖官鬻爵;同时以每年支付80,000诺米斯玛塔英语Nomismata的代价与阿瓦尔人达成和平协议,以45,000诺米斯玛塔与波斯人达成一年协议,之后又以每年30,000诺米斯玛塔与波斯达成5年停战期(高加索战场除外[55])。

在战局缓和后,提比略派军增援意大利战场的巴杜阿留斯将军,企图趁伦巴底人内讧之际收复意大利[註 7],但最终还是在576年兵身死败[56]。同年萨珊波斯库思老一世御驾亲征,试图从高加索地区直攻安纳托利亚,但波斯军队在进攻塞奥多西奥波利斯凯撒利亚受阻撤回塞巴斯蒂途中,在墨利忒涅附近被帝国东方陆军总长查士丁尼将军英语Justinian (magister militum per Orientem)击败。

578年美索不达米亚战场的停战期结束后,波斯对帝国的美索不达米亚行省发起攻击。新任东方大区陆军总长也是后来的皇帝莫里斯则突袭了阿扎尼尼英语Arzanene,迫使波斯军队回撤。

主政时期

578年9月6日生命垂危的查士丁二世加冕提比略二世为皇帝(奥古斯都)[57],虽然索菲亚皇后和查士丁尼一世的表侄查士丁尼将军英语Justinian (magister militum per Orientem)试图谋反篡位,被查士丁尼化解 [58],一个月后查士丁二世去世,提比略成为帝国唯一的统治者。

579年提比略的目光再次投向西方,在意大利他派遣军队加强了拉文纳城的防御并夺回了克拉塞港英语Classe, ancient port of Ravenna,在非洲消灭了摩尔罗马王国英语Mauro-Roman Kingdom,甚至派遣使者干涉了法兰克王国内政[59]

但帝国危机仍未解除,579年阿瓦尔人再次南下入侵围攻西尔米乌姆,并且大量斯拉夫人也迁徙至色雷斯、马其顿和希腊。580年莫里斯再次对波斯底格里斯河附近发起突袭,次年又入侵亚美尼亚,几乎攻打到萨珊波斯首都泰西封城下[59],但波斯仍不愿和谈。582年提比略眼见波斯战争结束遥遥无期,不得不与阿瓦尔人和谈,任由其洗劫西尔米乌姆城,同年8月14日,提比略二世去世。

莫里斯

早年与登基

莫里斯生于卡帕多西亚阿剌比索斯英语Arabissus是罗马帝国第一位希腊裔皇帝。早在提比略二世还是宫廷卫队长英语Excubitors时,莫里斯就是其副官。提比略登基后,将其提拔为东方大区陆军总长,莫里斯也在对波斯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582年8月5日已经奄奄一息的提比略二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莫里斯和日耳曼努斯英语Germanus (Caesar),并将两人加冕为共治皇帝(凯撒),9天后提比略二世去世。根据其遗言,莫里斯成为皇帝[60][註 8]。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千疮百孔,东方和萨珊波斯进行无休止的拉锯战;西方斯拉夫人大量迁徙至巴尔干摧毁了帝国在当地的财政系统[61];而每年向阿瓦尔人交纳80,000索利都斯金币更让帝国财政雪上加霜[62]

波斯战争结束

 
点画线为591年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的新边界

6世纪80年代,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的战火从高加索一直蔓延到阿拉伯,每次和谈皆以失败告终。直至589年波斯国王荷姆茲四世免职将军巴赫拉姆导致后者发起叛乱,次年荷姆茲四世就在泰西封被贵族推翻杀害,拥立其子库思老二世继位,但随后被巴赫拉姆击败逃亡至罗马帝国。莫里斯趁机派兵击败了巴赫拉姆,帮助库思老二世重夺王位[63])。 战后,波斯与罗马达成和平协议,波斯将大量伊利里亚王国西部和波斯属亚美尼亚西部城市割让给罗马帝国,两国又维持了11年的和平。

巴尔干战争

 
6世纪巴尔干

591年莫里斯解决波斯战争后,立刻派兵重新部署到巴尔干以驱逐并防范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592年帝国军队重新收复辛吉杜努姆(贝尔格莱德),593年色雷斯陆军总长(magister militum per Thracias普里斯库斯英语Priscus (magister militum)又在多瑙河港口杜罗斯托隆全歼了两支斯拉夫部落。同时帝国加强了多瑙河舰队的巡视,有效的阻止了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渡河劫掠[64]

597年秋天阿瓦尔人再次大规模渡过多瑙河,包围了在托米斯的普里斯库斯军队,随后击败了前来支援的新任色雷斯陆军总长科门提俄洛斯英语Comentiolus,不过阿瓦尔人军队爆发瘟疫不得不撤军[65]。599年普里斯库斯和科门提俄洛斯在维米纳锡乌姆大败英语Battles of Viminacium阿瓦尔人,以300人的伤亡击杀28,000阿瓦尔人,包括阿瓦尔可汗巴彦一世的四个儿子。之后罗马军队继续深入潘诺尼亚草原,并在蒂萨河附近两次击败阿瓦尔军队[66]。到602年帝国基本上重新建立多瑙河防线,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短期无力入侵帝国。

叛乱与死亡

波斯战争结束后,为了缓解帝国紧张的财政,莫里斯下令削减军饷预算的四分之一引发了基层士兵的不满。到602年冬天莫里斯又命令军队到荒凉的多瑙河北岸过冬,最终引发了军队哗变并推举福卡斯为新皇帝,同时首都君士坦丁堡也爆发骚乱,莫里斯逃至尼科米底亚,随后在迦克墩被捕[67]。11月23日普世牧首库里亚库斯二世英语Cyriacus II of Constantinople为福卡斯加冕,4日后(一说当日)将被抓的莫里斯及其5个儿子处死[68]

皇帝列表

名字 头像 统治开始年份 统治结束时间
查士丁一世   518 527
查士丁尼一世   527 565
查士丁二世   565 574
提比略二世   574 582
莫里斯   582 602

王朝谱系

 
查士丁尼一世
 
执政官对折画英语Consular diptych上的查士丁英语Justin (consul 540)(Justin)

谱系图

利奥一世
罗马皇帝
457-474
利奥王朝
阿里娅德涅英语Ariadne (empress)阿纳斯塔修斯一世
罗马皇帝
491-518
(兄弟姐妹)尤菲米娅查士丁一世
罗马皇帝
518-527
维吉兰提娅塞巴提乌斯(兄弟姐妹)
(女儿)科米托狄奥多拉查士丁尼一世
罗马皇帝
维吉兰提娅英语Vigilantia
⚤ 杜尔齐西姆斯
日耳曼乌斯英语Germanus (cousin of Justinian I)波莱德斯英语Boraides
阿纳斯塔修斯英语Anastasius (consul 517)
517年就任执政官
索菲亚英语Sophia (empress)
查士丁二世
(私生子)
狄奥多拉
查士丁二世
罗马皇帝
565-574
马克卢斯英语Marcellus (brother of Justin II)
将军
⚤ 朱丽安娜
摩斯奇安乌斯英语Flavius Anastasius Paulus Probus Moschianus Probus Magnus之女)
普莱耶克塔英语Praejecta
⚤ 1.阿瑞俄宾杜斯英语Areobindus (died 546)
阿非利加陆军总长
2.约翰尼斯
叙帕提乌斯英语Hypatius (consul 500)之孙)
查士丁英语Justin (consul 540)
540年就任执政官
查士丁尼英语Justinian (magister militum per Orientem)
东方陆军总长
阿瑞俄宾杜斯提比略二世
罗马皇帝
伊诺·阿纳斯塔西娅英语Ino Anastasia
阿纳斯塔西娅·阿瑞俄宾达佩特罗斯英语Peter (curopalates)
宫廷总管英语Kouropalates
莫里斯
罗马皇帝
康斯坦提娜英语Constantina (empress)
玛丽娅英语Maria (daughter of Maurice)(?)库思老二世
波斯万王之王
(姐妹)沙赫尔巴拉兹
波斯万王之王
希拉克略
罗马皇帝
610-641
希拉克略王朝
尼刻狄奥多西斯君士坦丁三世
罗马皇帝
641

参阅

参考资料

注解

  1. ^ 战车竞技比赛是君士坦丁堡市民最热衷的一项运动,而支持不同赛车选手的市民逐渐分为不同党派。其中蓝党的名字取自大海的颜色,象征着冒险精神,最初的参加者都是海员,后来也有市民、大贵族和元老院议员加入。他们虔信正统基督教,支持皇帝的中央集权政策。
  2. ^ 拉文纳罗马政权(西)“灭亡”后,蛮族王国名义上仍臣服于君士坦丁堡的罗马政权(东),接受罗马皇帝赐予的头衔,其中东哥特王国仍然保留着罗马元老院。
  3. ^ 《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由《法典》(Codex Constitutionum)、《学说汇纂》(Digesta 或 Pandectae)、《法学阶梯》以及《新律》(Novellae Constitutiones Post Codicem)四部分组成。
  4. ^ 因为拉文纳的东哥特人害怕投降后被查士丁尼派遣去东方与波斯人作战,所以要求贝利萨留在意大利称帝并作为他的附庸留着意大利。
  5. ^ 同时代的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将东哥特国王巴杜利亚记载为托提拉(Totila)。
  6. ^ 6世纪罗马帝国史学家约达尼斯的著作《哥特史》认为是阿吉拉一世向帝国请求救兵
  7. ^ 573年伦巴底国王阿尔伯因被谋杀,伦巴底人群龙无首,直到584年之前,王国的各个公爵领、残存的罗马地方行政机关和城市各自为政,这段时期被称为伦巴底空位期英语Rule of the Dukes
  8. ^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惠特比英语Michael Whitby的说法,提比略垂死之际打算再次实行东西二帝共治,让莫里斯和日耳曼努斯各自统治罗马帝国东部和西部。
  9. ^ 关于莫里斯女儿玛丽亚未在拜占庭的历史文献中出现,而是记载于诸如《忒奥菲鲁斯埃德萨编年史英语Theophilus of Edessa》(8世纪)、《狄奥尼修斯年鉴英语Dionysius I Telmaharoyo》(9世纪)、《历代先知与帝王史英语History of the Prophets and Kings》(10世纪)、《俄提奇乌斯年鉴英语Eutychius of Alexandria》(10世纪)、《列王纪》(11世纪)、《锡尔特编年史英语Chronicle of Seert》(约9世纪)、《米海尔编年史》(12世纪)、《巴尔·希伯来编年史英语Bar Hebraeus》(13世纪)和《纯洁花园英语Rawżat aṣ-ṣafāʾ》(15世纪)等叙利亚阿拉伯波斯等中东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而记载莫里斯最为详细的狄奥菲拉克特·西莫卡塔的史料中也未出现玛丽亚其人。

引用

  1. ^ 1.0 1.1 Treadgold.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74. ISBN 9780804726306. 
  2. ^ 2.0 2.1 2.2 Cameron.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14. Late antiquity: empire and successors, A.D. 425 - 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63. ISBN 9780521325912. 
  3. ^ William Smith.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 Harper. 1895: 677. OCLC 11360298. 
  4. ^ Arnold Hugh Martin Jones. The Later Roman Empire, 284–602: A Social, 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Survey. JHU Press. 1986: 658 [2021-02-21]. ISBN 978-0-8018-335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8). 
  5. ^ 5.0 5.1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19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6. ^ 6.0 6.1 James Allan Evans. Roman Emperors – DIR Justinian. www.roman-emperors.org. [2006-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5). 
  7. ^ Brian Croke. Count Marcellinus and his chronicl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89 [2021-02-21]. ISBN 9780198150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8. ^ Rodolphe Guilland. Les Eunuques dans l'Empire Byzantin. www.well.com. [201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9. ^ John Robert Martindale. 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Volume II, AD 395–52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1065. ISBN 9780521201599. 
  10. ^ 10.0 10.1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Chapter XV.1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11. ^ Sari Katajala-Peltomaa. Demonic Possession and Lived Religion in Later Medieval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137. ISBN 9780198850465. 
  12. ^ Treadgold.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75. ISBN 9780804726306. 
  13. ^ Cameron.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14. Late antiquity: empire and successors, A.D. 425 - 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64–65. ISBN 9780521325912. 
  14.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23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15. ^ Greatrex&Lieu. The Roman Eastern Frontier and the Persian Wars Ad 363-628. Psychology Press. 2002: 81–82. ISBN 9780415465304. 
  16. ^ Frank N. Magill. The Middle Ages: Dictionary of World Biography. Routledge. 2012: 560b. ISBN 9781136593130. 
  17. ^ Greatrex&Lieu. The Roman Eastern Frontier and the Persian Wars Ad 363-628. Psychology Press. 2002: 86. ISBN 9780415465304. 
  18. ^ Conor Whately. Battles and Generals: Combat, Culture, and Didacticism in Procopius. 2006: 238. 
  19. ^ Greatrex&Lieu. The Roman Eastern Frontier and the Persian Wars Ad 363-628. Psychology Press. 2002: 93. ISBN 9780415465304. 
  20.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88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21. ^ Kalistrat Salia. Histoire de la nation géorgienne. Nino Salia. 1980: 113 [202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
  22. ^ Arnold Hugh Martin Jones,John Robert Martindale,J. Morris. 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Volume III: A.D. 527–64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59,639. ISBN 9780521201605. 
  23. ^ J.B.Bury. 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34. ISBN 9781108083171. 
  24. ^ James Allan Stewart. The Emperor Justinian and the Byzantine Empir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5: 90, XXI. ISBN 0313325820. 
  25. ^ Klemens Löffler. Catholic Encyclopedia (1913)/Vandals. 1913 [202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
  26. ^ Hughes Ian. Belisarius: The Last Roman General. Westholme. 2009: 72. ISBN 9781594165283. .
  27.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128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28.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135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29.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174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
  30.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176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31.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183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32.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198–199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33.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203–205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34.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213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35.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227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36.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228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37. ^ Henry Bradley. The Story of the Goths. G.P. Putnam's Sons. 1903: 280. OCLC 22980897. 
  38. ^ Judith Herrin. Ravenna: Capital of Empire, Crucible of Europ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175-176. ISBN 9780691153438. 
  39.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231–233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40. ^ John Julius Norwich. Byzantium: The Early Centuries. Penguin. 1988: 238–239. ISBN 9780670802517. .
  41. ^ Procopius. Procopius,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H.B. Dewing. London S. Heinemann. 1914: 559. OCLC 669406458. 
  42. ^ John Moorhead.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28. ISBN 9780521362917. .
  43. ^ John Moorhead.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28. ISBN 9780521362917. 
  44. ^ Hugh Elton. The Roman Empire in Late Antiquity: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269. ISBN 9781108456319. .
  45. ^ Hugh Elton. The Roman Empire in Late Antiquity: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270. ISBN 9781108456319. 
  46.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275–280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47. ^ Isidore of Seville. History of the Goths, translation by Guido Donini and Gordon B. Ford. E.J. Brill. 1970: chapter 47,21f. .
  48.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287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49. ^ James Corrick. The Byzantine Empire. Thompson & Gale. 2006: 59. 
  50. ^ Greatrex & Lieu. The Roman Eastern Frontier and the Persian Wars (Part II, 363–630 AD).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2002: 135–138 [2021-02-21]. ISBN 97804151468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
  51. ^ Greatrex & Lieu. The Roman Eastern Frontier and the Persian Wars (Part II, 363–630 AD).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2002: 138–142 [2021-02-21]. ISBN 97804151468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52. ^ 52.0 52.1 Gibbon Edward.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Jilin Publishing. 2014: Chapter XLV, Part II. ISBN 9787553449951. 
  53. ^ Treadgold.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23. ISBN 9780804726306. 
  54. ^ J.B.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23: 80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55. ^ Greatrex & Lieu. The Roman Eastern Frontier and the Persian Wars (Part II, 363–630 AD).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2002: 151–153 [2021-02-21]. ISBN 97804151468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56. ^ Treadgold.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24. ISBN 9780804726306. 
  57. ^ Arnold Hugh Martin Jones,John Robert Martindale,J. Morris. 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Volume III: A.D. 527–64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325. ISBN 9780521201605. 
  58. ^ Evangelos Venetis. 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747. 2003 [202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59. ^ 59.0 59.1 Treadgold.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26. ISBN 9780804726306. 
  60. ^ Treadgold.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27. ISBN 9780804726306. 
  61. ^ Petersen. Siege Warfare and Military Organization in the Successor States (400–800 AD) Byzantium, the West and Islam. Brill. 2013: 379. ISBN 9789004254466. 
  62. ^ Stephen Mitchell. 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406. ISBN 9781405108560. 
  63. ^ Greatrex & Lieu. The Roman Eastern Frontier and the Persian Wars (Part II, 363–630 AD).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2002: 173 [2021-02-21]. ISBN 97804151468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64. ^ Michael Whitby. The Emperor Maurice and his Historian – Theophylact Simocatta on Persian and Balkan Warfa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61. ISBN 9780198229452. 
  65. ^ Michael Whitby. The Emperor Maurice and his Historian – Theophylact Simocatta on Persian and Balkan Warfa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62–163. ISBN 9780198229452. 
  66. ^ Michael Whitby. The Emperor Maurice and his Historian – Theophylact Simocatta on Persian and Balkan Warfa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64. ISBN 9780198229452. 
  67. ^ John Julius Norwich. Byzantium: The Early Centuries. Penguin. 1988: 275–277. ISBN 9780670802517. .
  68. ^ John Julius Norwich. Byzantium: The Early Centuries. Penguin. 1988: 278. ISBN 978067080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