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
桐梓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贵州省遵义市下辖的县,位于遵义市北部,总面积3207平方米,人口75万人,是中国方竹笋之乡[2]。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桐梓县,隶于遵义军民府(后改称遵义府),归四川布政使司辖制。
桐梓县 | |
---|---|
县 | |
桐梓县在贵州的位置 | |
坐标:28°08′12″N 106°49′19″E / 28.13667°N 106.82194°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隶属行政区 | 贵州省遵义市 |
設立 | 1601年 |
政府駐地 | 娄山关街道 |
政府 | |
• 县长 | 龙斌 |
• 县委书记 | 吴高波 |
面积 | |
• 县 | 3,207 平方公里(1,238 平方英里) |
• 建成区(2020) | 22 平方公里(8 平方英里) |
海拔 | 1,100 公尺(3,600 英尺)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529,471人 |
• 密度 | 165人/平方公里(428人/平方英里) |
• 縣城 | 26.5615万人 |
• 城镇 | 247,297人 |
• 户籍 | 74.7663万人 |
語言 | |
• 母语(方言) | 西南官话西蜀片岷赤小片桐梓話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郵政編碼 | 563200 |
電話區號 | 851 |
車輛號牌 | 贵C |
行政区划代码 | 520322 |
气候 | 副热带湿润气候 |
• 年均温 | 14.6℃ ℃ |
• 年降水 | 1038.8毫米毫米 |
• 年日照 | 1091.6小时小時 |
国内生产总值(2019) | ¥▲148.82亿 |
• 人均 | ¥▲28018 |
網站 | 桐梓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桐梓县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有距今20万年前的“桐梓人”遗址。民国时期,以周西成、王家烈为代表的桐梓军政集团主政贵州10余年,中华民国海军学校在桐梓办学近8年,中华民国陆军将领张学良被囚禁在小西湖两年。
词源
原夜郎坝盆地中的临溪台地建有一城堡,周边种植有许多“桐”与“梓”两种树木,城堡故名“桐梓堡”。唐有珍州及所辖夜郎县州治、县治所所在桐梓堡,明初有桐梓驿所在的桐梓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改土归流时,置桐梓县,因桐梓驿得名,县治所在的冬青坪改称为桐梓,沿袭至今,已有400多年,今桐梓即指此。
历史
古代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于桐梓地中部、北部置播州,遂改称珍州,置夜郎、丽皋、乐源3县。 唐元和二年(807年),废珍州,所属夜郎等县改属溱州,蒙山以南仍属带水县隶于播州。并隶于江南道黔中采访使。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攻占播州。收复后,不久又失陷。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入播,蒙山以南遂属播州杨氏据有,直至北宋末年。唐乾宁三年(896年),武泰节度使以其降王建。唐天佑四年(907年),后梁灭唐,是时王建于成都称帝建前蜀,桐梓随之属前蜀,境内建置不变,隶武泰军节度使。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县境乃归后唐。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属后蜀。
宋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区为路,中级为府(州、监、军),三级为县。宋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蛮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领夜郎等县。宋开宝元年(968年),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桐梓境内建置不变。宋庆历八年(1048年),以黔州羁縻南、溱2州隶渝州,溱州仍名溱溪郡,领荣懿、扶欢两县(今桐梓县松坎以北地区)。宋治平三年(1066年),荣懿、扶欢为“熟夷”割据。熙宁三年(1070年),平“熟夷”,降两县为荣懿、扶欢两砦。宋熙宁八年(1075年),以南川县(今綦江县)铜佛坝地,置南平军,领隆化、南川县并荣懿、扶欢、开边、通安、安稳、归正5砦及溱州1堡,是时,松坎以北地区属南川县隶南平军。宋大观二年(1108年),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附,别建溱州领溱溪、夜郎两县。播州杨光荣以地内附,诏建播州,领播川、琅川、带水3县。两州均隶夔州路。是时,桐梓地仍一分为三:蒙山以南属播州带水县,蒙山以上松坎以南属溱州夜郎县,松坎以北属溱溪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废溱州及溱溪、夜郎两县,改为溱溪砦,隶南平军,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县境内设夜郎县478年,至此不存。翌年,废播州为城隶于南平军(并废琅川、播川、带水3县),播州城在今桐梓城南3里(马鞍山南侧之旧城坡)。宋宣和六年(1124年),以播州城为播川县,治所仍为播州城,隶于南平军,蒙山以南属播川县领域。宋端平三年(1236年),播川县移治白锦堡(不在今桐梓县境内),仍属南平军。嘉熙三年(1239年),复置播州,置安抚使,播川县为州治,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宋宝祐六年(1258年),复以宣和中所置播川县地为鼎山县,隶于南平军,移治于鼎山城。南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又改原珍州并属县隶播州。
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占重庆,播、思等州降元。翌年,置播州安抚使司,隶于湖广行省。桐梓地遂属元。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从杨邦宪请,以鼎山县仍隶于播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地方建制设行中书省,省下为路,置总管府,下为府,府领州,州领县。在西南少数地区,设土司、土官。是年正月,改鼎山县名播川县,仍治鼎山城,隶于播州安抚司。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区称帝,建号为夏,思、播等州为其据,桐梓遂属于“明夏”8年之久。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抚使及同知率地归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隶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属播州宣慰使司。六年,县境置播川驿(今魁岩栈)、桐梓驿(今新站)、松坎驿(今松坎),后增夜郎驿(今夜郎栈)。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桐梓地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改隶于贵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复隶于四川布政使司。明洪武元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368-1600年),桐梓境内,因袭元代土司制度,由播州土司宣慰使司分别委土官约分8片治理。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于松坎设安边同知,不久即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桐梓县,隶于遵义军民府(后改称遵义府),归四川布政使司辖制。崇祯六年(1633年),改四川布政使司为四川省,桐梓隶属仍旧。
清顺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年),桐梓地属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遵义府。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驿道,县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驿乃废。清雍正六年(1728年),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至今。
近代
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九坝杨龙喜起义,初六日占领桐梓,改桐梓为兴州,重庆提督万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复原县名。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桐梓县隶于黔中道。民国9年(1920年),废黔中道,桐梓县直隶于省。抗战时期,中华民国海军学校于1938年夏秋(10月)间迁至贵州桐梓县城(史称“桐梓海校”),驻桐8年后又于1946年1月迁至重庆山洞海军总司令部旧址待命(丁家后院)。
现代
1949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桐梓县城,是月29日,桐梓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西南行政区(1954年6月19日撤销)贵州省人民政府遵义专员公署(1967年1月改称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改称遵义行政公署,1998年改称遵义市)。1955年,桐梓县第十区全区划为重庆市南桐礦區。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重庆市接壤,南接汇川区、仁怀市,西连鰼水縣和綦江,北抵重庆南川区、万盛区。地理坐标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全县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全县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地貌单元。县境内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较发育。
水文
桐梓县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赤水河、綦江河和乌江水系,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级为:干流7条,一级支流32条,二级支流18条。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积2919.45平方公里。
气候
桐梓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无霜期长,春暖风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冻,垂直地域分布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桐梓多年平均阴天数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1978年中央气象局整理的全国气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总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国第一。桐梓年均温14.6℃,最冷月-5℃,最热月24.5℃。极端最高气温有37℃,极端最低气温-7℃。由于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属全省少雨区,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湿现象。
自然资源
土地
桐梓县境内土壤有水稻土、潮泥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黄棕壤6个土类,面积434.1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0.49%。其中酸性土壤46.37万亩,微酸性土壤238.76万亩,中性土壤122.41万亩,微碱性土壤9.04万亩。 桐梓县土地总面积480万亩,其中耕地133.13万亩(稻田37.89万亩,旱地95.24万亩),园地1.15万亩,林地184.04万亩,疏林草地10.3万亩,城乡居民点用地5.69万亩,工矿用地0.07万亩,交通用地2.14万亩,水域4.52万亩,特殊用地1.48万亩,未利用土地31.92万亩。
生物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植物区系15个地理成份中,桐梓县不同程度地具备了13个地理成份。境内珍稀植物较多,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树种有银杉、珙桐,二类保护树种有黄杉、香果树、青钱柳、水青树、红椿等,三类保护树种有穗花杉、厚朴、楠木等。县境内已发现中药材品种约千余种。方竹林总面积33万亩。 除普通野生动物外,县境内发现有黑葉猴、蟒、华南虎、麋鹿、云豹、大鲵、白鹤、红腹锦鸡、华南穿山甲、豺、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斑羚、岩羊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
矿产
截至2014年3月,桐梓县境内初步查明矿藏29种,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多处,矿点52处,矿化点11处。其中煤炭储量47.72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石灰石分布极广,储量丰富,不少地区石灰岩质量较高,达到化工、水泥、玻璃和冶金用石灰岩一级标准。钾矿分布广泛。另有黄铁矿、菱铁矿、滑石、高嶺石、白云岩、石英、大理石、方解石、石膏、赤铁矿、铅锌矿、铝土矿等矿产资源。
行政区划
桐梓县下辖2个街道、20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
人口
2019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747663人,其中:乡村人口482048人,城镇人口265615人。全县常住人口出生率为11.78‰,自然增长率5.86‰。
交通
铁路
公路
经济
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下同),比上年增长9.2%。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36.06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2%,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8%,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0%,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8018元,比上年增长8.8%。
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6.62亿元,增长11.9%;建筑业增加值16.20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06亿元,增长5.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70亿元,增长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58亿元,增长6.7%;金融业增加值7.27亿元,增长7.8%;房地产增加值5.18亿元,增长6.8%。
农业
- 桐梓魔芋: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桐梓魔芋富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在食品、医药及其他工业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
- 桐梓黄牛: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桐梓黄牛正式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时间,始于民国年间。据民国《桐梓县志》记载:“桐梓黄牛长期山区饲养,因而肉质密实,口感好。”
- 桐梓团芸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历史有上百年,主产区为芭蕉镇,该镇每年都举办以团芸豆为主题的农民丰收节。
- 桐梓方竹笋: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桐梓县是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方竹笋之乡”。桐梓方竹笋外形略呈方形,触摸有棱角感,笋肉丰腴,腹空极小,肉质脆嫩,质佳味美,被已故著名林学家陈嵘教授誉为“竹笋之冠”。
- 花秋土鸡: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体型小,头昂尾翘体貌特征突出。白条鸡肌肉丰满富有弹性,背部和尾部脂肪分布均匀,肉质细腻鲜香。
- 桐梓蜂蜜: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呈琥珀色至深琥珀色,质地黏稠,气味清香,味甜润,无齁感。
- 娄山黄焖鸡
- 容光回锅羊肉
- 金橘蒸兔肉
- 桐梓香肠
旅游
参考文献
-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关于公布第三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名单的通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2004-12-22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