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仔弦
(重定向自殼子弦)
殼仔弦,又作殼子弦,亦簡稱殼子或殼仔,歌仔(演唱和演奏)音樂及歌仔戲、布袋戲(掌中戲)等戲曲音樂使用的特性(特色)胡琴類樂器,純5度定弦。
形制(形狀)類似民樂板胡,但琴筒和整體通常比板胡小,琴筒用的椰子殼較薄。
早期曾用蠶絲弦,現在都用鋼弦。
殼仔弦名稱的來源是臺語,意思是小殼胡琴或椰子殼胡琴,臺語稱胡琴為弦仔(臺羅:hiân-á)。
它是亂彈戲(北管戲)古路(舊路;福路;福祿)流派的領奏胡琴(主弦)樂器。
歌仔戲樂隊旋律部(文場)的領奏樂器也是它,與大廣弦、臺灣月琴、臺灣品仔(臺灣笛)合稱「四大件」。
客語稱二弦,在臺灣客家音樂中,二弦是領奏胡琴,與客語稱冇弦,書面常寫胖胡的客家大椰胡搭配。
在台灣,殼仔弦有時也被意譯為椰胡或小椰胡,然而,較常使用椰胡名稱的還是廣東(及潮汕)音樂的冇弦(廣東大椰胡、潮州大椰胡,椰胡名稱只用於書面,口語稱冇弦)。
在使用殼仔弦為領奏胡琴(主弦)的樂隊中,演奏殼子弦的琴師被稱為「頭手」、「頭手弦仔」、「頭手弦」、「主弦」。
主要參考文獻
賴達逵,《台灣歌仔戲胡琴音樂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嘉義縣大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