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嘉都喇賈罷麗街

沙嘉都喇賈罷麗街(葡萄牙語:Rua de Sacadura Cabral),通稱沙嘉都喇街,是一條位於澳門半島中部的街道,名稱是以葡萄牙飛行員撒卡度拿·卡伯拉爾來命名,街道全長約440米,闊約9米。它的東南端在望德堂區士多鳥拜斯大馬路塔石廣場之西端起,沿途與荷蘭園正街塔石街厚望街羅德禮將軍街相交,並在賈伯樂提督街跨進聖安多尼堂區後,再與僑樂巷俾利喇街亞利鴉架街相交,西北端至連勝馬路止並連接墨山街。這條街道由荷蘭園正街至厚望街的一段,舊稱塔石斜巷Calçada do Tap Siac)。

 
       
沙嘉都喇賈罷麗街
 
       
RUA DE
SACADURA CABRAL
命名日期不詳(最早見於1905年街名部)
道路長度440米(1,440英尺)
道路宽度[convert: 無效數字]
车速限制60公里每小時
地點澳門望德堂區聖安多尼堂區
起點連勝馬路、墨山街
主要路口
終點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沙嘉都喇賈罷麗街

名稱由來

 
撒卡度拿·卡伯拉爾

這條街道在官式文獻上最早見於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中,葡文名字是以葡萄牙飛行員撒卡度拿·卡伯拉爾Sacadura Cabral)來命名,中文名稱「沙嘉都喇賈罷麗」是澳葡官方對該字的譯法。[參⁠ 1]

撒卡度拿·卡伯拉爾葡萄牙語Sacadura_Cabral,全名阿圖·德·撒卡度拿·弗萊雷·卡伯拉爾英语Artur de Sacadura CabralArtur de Sacadura Freire Cabral),生於188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年-1918年)學習駕駛飛機,成為了葡萄牙飛行員的先驅者;1918年上任里斯本空軍基地飛行中隊司令,1924年11月駕駛飛機從荷蘭阿姆斯特丹返回里斯本時在北海失蹤,其屍首至今仍沒有尋回。[參⁠ 2][參⁠ 3][參⁠ 4]

歷史沿革

 
1889年澳門地圖中的塔石斜巷
圖中所顯示的部份二龍喉馬路今為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而荷蘭園正街實際上在當時並不存在,在圖中顯示僅為方便識別
 
已取消的塔石斜巷舊址

從1889年的澳門地圖中,可見現在的沙嘉都喇賈罷麗街以東南的位置在當時已有的一段路,長度約莫為今天的厚望街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舊稱「二龍喉馬路」)的距離[參⁠ 5];這段路也就是今天沙嘉都喇街的前身。按照澳門市政廳於1993年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記載,該段路由今天荷蘭園正街的位置向西北至厚望街的部份,在1904年12月31日的憲報中被記為「塔石斜巷(Calçada do Tap Siac)」[參⁠ 6];至於荷蘭園正街至二龍喉馬路的一段,則未見有命名。另外亦可見有一條迂迴曲折的小路連接連勝馬路與塔石斜巷[參⁠ 5],但這條小路的名字也無從稽考。後來這條曲折小路被取消,而在塔石斜巷西北端另築一條筆直街道通往連勝馬路;1905年澳門市政廳在出版《澳門市街道名冊》時,把這條新築街道記為「沙嘉都喇賈罷麗街(Rua de Sacadura Cabral)」,而塔石斜巷也被取消並併入沙嘉都喇賈罷麗街[參⁠ 1]

在街道建成之初,街道兩旁均為田地。約於1930年代,在沙嘉都喇街西北段附近設有牛房[參⁠ 7],1950年代時在這條街道上更有居民牧羊[參⁠ 8]。後來於1970年代,澳門房地產業開始變得興旺,牛房亦拆卸並陸續建為住宅大廈[參⁠ 7]。現時這條街道是一條由新橋區通往塔石區的單向次幹道。

交通整治之範本

沙嘉都喇賈罷麗街作為一條由新橋區通往塔石區的幹道,當初被規劃為馬路時,街道兩旁均設有停車位。1995年議事亭前地被劃為行人專用區後,沙嘉都喇街更負起大三巴區往新口岸的車流量[註⁠ 1]。由於大三巴為旅遊景點,故常有旅遊客車會取道沙嘉都喇賈罷麗街,狹窄的行車道使客車行駛得非常緩慢[參⁠ 9]。隨着澳門交通日益繁忙,沙嘉都喇街緩慢的行車速度時常導致附近街道出現交通壅塞,故有關當局在2006年中計劃整治沙嘉都喇街[參⁠ 10]

經過多番諮詢和研究後,有關當局決定取消這條街道以西南一邊的停車位,以拓寬車道來加快車流量,並於2007年1月初動工整治[參⁠ 11]。整治後的沙嘉都喇街,其行車道由原來的3米擴寬至4.6米,停車位亦加設收費咪錶以提高車位的流動性[參⁠ 12],自此沙嘉都喇街的交通情況得到顯著改善[參⁠ 13]。往後有關當局在整治新橋區各主要道路諸如鏡湖馬路渡船街時,均參照了沙嘉都喇街的整治方法來修整那些街道[參⁠ 14][參⁠ 15]

沿途地點

僑安大廈

僑安大廈位於沙嘉都喇賈罷麗街31號,樓高五層,在1968年落成,是澳門歸僑總會的會址。考澳門歸僑總會,於1968年世界各地正值排華風潮時所創辦,並以團結在澳門的海外歸僑和家屬、及維護他們的權益等作為宗旨[參⁠ 16]。同年4月,在總會委員的無息貸款和屬下會員的捐助下,興建僑安大廈作為會址,並於1974年在會址地下開設醫務所至今[參⁠ 17]

 
澳門歸僑總會

截至2002年,迴流澳門的海外歸僑大約有四萬多人,他們來自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當中以緬甸印尼柬埔寨馬達加斯加為主[參⁠ 18]

其他

備註

    註:

  1. ^ 最初如要從大三巴區行車駛往新口岸,最短可途經賣草地街板樟堂街板樟堂前地議事亭前地新馬路殷皇子大馬路便可到達。但在1995年議事亭前地等被劃為步行街後,從大三巴最短須取道花王堂街花王堂前地白鴿巢前地連勝街連勝馬路、沙嘉都喇賈罷麗街、荷蘭園大馬路高士德大馬路松山隧道才能到達新口岸。

參考資料

    參:

  1. ^ 1.0 1.1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 1993年版. 澳門市政廳. : 第193頁. 
  2. ^ P. Manuel Teixeira. Rua de Sacadura Cabral. Toponímia de Macau vol.2.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7: 第257頁. ISBN 972-35-0244-5 (葡萄牙语). 
  3. ^ Sacadura Cabral. The Early Birds of Aviation, Inc. [2009年7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17日) (英语). 
  4. ^ João Sodré. Sacadura Cabral. VIDAS LUSÓFONAS. [2009年7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6月25日) (葡萄牙语). 
  5. ^ 5.0 5.1 Planta da Peninsula de Macau, Sociedade de Geographia de Lisboa, 1889 [2020-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6. ^ (第六部份) 已不存在或被取消的街道及其它公共地方.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 1993年版. 澳門市政廳. : 第307頁. 
  7. ^ 7.0 7.1 唐思. “牛房”遗迹渐消失. 《澳門風物誌》. 九九澳門回家書系 1998年4月北京第1版.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第161頁 [1994年8月] [2009-07-15]. ISBN 7-5057-142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8. ^ 澳門養羊業. 澳門日報. 2003年2月10日: C6版. 
  9. ^ 當局擬兩方案重點擴闊行人道 鏡湖馬路 沙嘉都喇 整治諮詢展開. 澳門日報. 2006年8月8日: B7版. 
  10. ^ 工務局就整治新橋區交通聽取意見. 澳門新聞局. 2006年8月1日. 
  11. ^ 沙嘉都喇街整治擴車道. 澳門日報. 2007年1月9日: A3版. 
  12. ^ 沙嘉都喇街整治將完工. 澳門日報. 2007年1月28日: A3版. 
  13. ^ 工務局有計劃分階段地理順新橋區交通. 澳門新聞局. 2007年5月11日. 
  14. ^ 貫通拓寬街道 逐步理順新僑區交通. 新華澳報. 2008年2月25日: 頁02. 
  15. ^ 民署四億開展二百五工程 渡船街將削一側車位擴闊行人道. 澳門日報. 2009年1月31日: B1版. 
  16. ^ 宗旨. 澳門歸僑總會. [2009年7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月6日). 
  17. ^ 澳門歸僑總會與時俱進. 澳門日報. 2008年12月18日: E7版. 
  18. ^ 連錦添、姚小敏. 踏訪澳門「歸僑之家」. 海外版 (人民日報). 2002年11月15日. 

22°11′58.91″N 113°32′46.38″E / 22.1996972°N 113.5462167°E / 22.1996972; 113.54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