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岛

廣州荔灣的島嶼
(重定向自沙面

沙面岛舊稱拾翠洲中流沙,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內的一座島嶼,位于西關六二三路的对岸,白鹅潭北部,是珠江上的一个人工小岛,与广州珠江北岸隔沙基涌相望,面积约0.3平方公里。

广州沙面建筑群
沙面島上的西式建築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道翠洲社区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
编号4-209
认定时间1996年11月
子项
包含54个建筑单体
沙面岛
汉语名称
繁体字 沙面
简化字 沙面
郵政式拼音名称
郵政式拼音Shameen、Shamin[1]

历史

在拾翠洲時代建有津亭。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两国在廣州河南首次選點建立租界。1843年在廣州,英國原預想租用十三行對岸河南的數十畝田地,時清廷並無異議,而地方鄉紳「會齊四十八鄉,集約二千餘人」大肆反對征地,英方同意放棄選擇。直到1859年7月,正式與法國共同由清廷政府處租獲沙面。

其改选这块珠江中的小沙洲(距离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中国唯一的的外贸区“广东十三行”相当近)作为租界地址後,填筑成岛,并于1861年签订租约。岛上西部4/5划为广州英租界,约44英亩(264),东部1/5划为广州法租界,约11英亩(66亩)。每亩年缴地租1500制钱,中国政府放弃对沙面的一切权利。英法租界各有一桥与广州河北(华界)相通。

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英法两国取得了在沙面岛上的许多特权,政府相关机构与企业大量移入,主要的领事馆和政治、金融组织都建立在此,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予附近的中国人不公平的待遇,沙面岛因此成为后来中国乃至附近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人士抗议与攻击的目标。如发生在1920年代的广州市民多次反殖民游行,以及越南革命者范鸿泰在沙面行刺法属印度支那总督马兰等等。

1942年,大日本帝國将对英国宣战后占领的沙面英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1943年,法国维希政权退出法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同年,重庆国民政府另行与英国订约收回英租界。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临时政府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交还中华民国政府

1948年1月5日,港英政府强拆九龙城民房。事件触发了中英双方围绕九龙城主权问题的交涉,并引发中国内地民众抗议港英政府的浪潮。广州成立了“粤穗各界对九龙事件外交后援会”,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游行最终失控,酿成了火烧英国领事馆的“沙面事件”。

1996年,沙面的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现状

目前,沙面是广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島上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建築方面,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造,并帶有西方風格,岛上建有白天鹅宾馆等星级酒店,因此经常可见外籍人士在此留连。

沙面传统上是各国驻广州领事馆的集中地区,但因应领事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市内其他区域的快速发展,多数领事馆已经从沙面迁出,随着美国领事馆在2013年7月迁往珠江新城,现时岛上只剩波兰领事馆留守。

岛上目前驻有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駐廣州辦事處等行政机关,广药集团美晨集团等企业总部。

建筑

沙面岛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54处[2]。主要建筑风格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英法殖民地风格、中期的仿古折中主义风格以及后期的现代主义风格。

序号 名称 图片 地点 年代 保护等级 备注
1 圣公会基督教堂旧址   沙面南街60号 1865年 A类
2 环沙面岛旧石堤、石埗头   环沙面南北堤岸 1859年 B类
3 英国领事馆东、西副楼旧址   沙面南街44、46号 1865年 A类
4 沙面一街印度人住宅旧址   沙面一街16、18、20号 19世纪末 B类
5 东方汇理银行旧址   沙面一街3号 20世纪初 A类 原名馬文治大廈(Bomanjee Building),曾被譽為“沙面第一樓”,然而在2007年被違規改建慘遭大面積“毀容”,上百年前從歐洲漂洋過海運來廣州的建筑物料受損嚴重,大量歷史信息隨之丟失[3]
6 沙面北街印度人住宅旧址   沙面北街91、93、95、97、99号 20世纪初 A类 原名昌利排屋(Mehta Terrace)。
7 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管理处旧址   沙面北街73号 20世纪初 B类
8 三菱洋行旧址   沙面北街65号 1915年 B类
9 沙面游泳池   沙面北街51号 1887年 B类
10 好时洋行、德士古洋行旧址   沙面北街61号、沙面三街5、7号 1908年 B类
11 沙面北街私人住宅旧址   沙面北街43号 19世纪末 B类
12 沙面西桥   沙面北街与沙面三街交汇处 1861年 A类
13 葛理福孚公司旧址   沙面北街39、41号 20世纪初 B类
14 香港牛奶公司制冰厂旧址   沙面北街29、31号 20世纪初 A类
15 捷克领事馆旧址   沙面北街1号 19世纪末 B类
16 法国巡捕房旧址   沙面大街1号 19世纪末 B类
17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   沙面大街14号 1890年 A类
18 沙面大街印度人住宅旧址   沙面大街16、18、20号 19世纪末 B类
19 法国传教社住宅楼旧址   沙面大街36、38号 19世纪下半叶 B类
20 万国宝通银行旧址   沙面大街46号 20世纪初 A类
21 旗昌洋行旧址   沙面大街48号 19世纪末 B类
22 汇丰银行旧址   沙面大街54号 初建于1865年 重建于1920年
23 正金银行旧址   沙面大街56号 20世纪初 A类
24 洛士利洋行旧址   沙面大街62号 清末民初 B类
25 广州俱乐部旧址   沙面大街60号 20世纪初 A类
26 苏联领事馆旧址   沙面大街68号 1916年 A类
27 台湾银行广州支行旧址   沙面大街26号 1907年 B类 1919年10月15日,新华社华南总分社在此正式挂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建立的第一家新闻媒体。10月24日,新华社华南总分社的第一条电讯稿向世界发出。
28 英国医院旧址   沙面大街22、24号 1932年 B类
29 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沙面大街59号 20世纪初 A类
30 渣打银行旧址   沙面大街49号 20世纪初 A类
31 天祥洋行旧址   沙面大街61号 1924年 B类
32 英国圣公会牧师住宅旧址   沙面大街69号 1865年 B类
33 沙宣洋行旧址   沙面大街39、41号、沙面二街4、6号 1908年 B类
34 中国盐务副总稽核住宅旧址   沙面南街58号 20世纪初 A类
35 法国兵营旧址   沙面大街10、12号 19世纪末 B类
36 海关馆舍旧址(红楼)   沙面大街2、4、6号 1907年 A类
37 中法实业银行旧址   沙面南街22号 1913年 A类
38 宝华义洋行旧址   沙面南街14号 1890年 A类
39 法国领事馆旧址   沙面南街20号 1915年 A类
40 法国海军办事处旧址   沙面南街12号 19世纪末 B类
41 汇丰银行宿舍旧址   沙面南街24号 20世纪初 B类 原名巴倫治屋(Pallonjee House),以原第一任主人巴倫治命名,巴倫治家族曾為晚清時期省港地區的巴斯商人望族。早在1794年,考瓦斯治·巴倫治就在廣州建立了巴倫治洋行,后來遷往香港,成為第一家在香港開辦事處的印度公司。不過暫未能確認該建築牽涉巴倫治洋行,但可以肯定這處是由巴斯商人始建[3]
42 泰国人俱乐部旧址   沙面南街34号 19世纪末 A类
43 太古洋行旧址   沙面南街48号 1881年 B类
44 新沙宣洋行旧址   沙面南街50号 1907年 B类
45 法国传教社楼旧址   沙面南街42号 19世纪末 B类
46 赫德爵士楼旧址   沙面五街1号 20世纪初 B类
47 泰和洋行旧址   沙面五街4号 20世纪初 B类
48 沙面南街印度人住宅旧址   沙面南街2、4、6、8、10号 19世纪下半叶 B类
49 屈臣氏药房旧址   沙面三街4号 19世纪末 B类
50 慎昌洋行旧址   沙面四街8号 19世纪末 B类
51 美国领事馆旧址   沙面三街2号 20世纪40年代 B类
52 沙面网球场   沙面南街5号 清末 B类
53 法国租界花园   沙面南街7号 清末 B类
54 皇后花园   沙面南街3号沙面公园内 清末 B类

除了以上5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岛上还有其他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4]

序号 名称 图片 地点 年代 备注
1 基督教循道会用房   沙面北街67号 19世纪末
2 东方汇理银行副楼   沙面大街19、21、23、25、27、29号 原名加蘭治排屋(Karanjee Terrace),據載該處為沙面最早架設電燈的建築物[5]
3 基督教循道会用房   沙面大街50、52号 19世纪末
4 卜内门洋碱公司旧址   沙面大街58号
5 同和洋行旧址   沙面大街64号
6 东方汇理银行(早期)旧址   沙面南街16、18号 1890年
7 于仁保险公司旧址   沙面南街28号 19世纪末
8 后期住宅   沙面一街4、6、8、10、12、14号 20世纪初
9 屈臣氏药房副楼   沙面三街6号
10 沙面东桥   沙面大街东端 20世纪初
11 住宅 沙面南街30号 1905年
12 住宅 沙面南街32号 1905年
13 住宅 沙面大街28、30号 20世纪初
14 住宅 沙面大街11号 20世纪初
15 住宅 沙面大街13号 20世纪初
16 东方修焊有限公司旧址 沙面北街5号 20世纪初
17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神父楼、修女楼 沙面大街14号副楼 19世纪末
18 法国巡捕房临时监牢 沙面大街1-1号 20世纪初
19 仓库 沙面北街35号

島內設施和環境

 
1920年之沙面圖則

簡述

沙面島成為租界後,島上設立了工部局、巡捕房、郵局等市政機構,並有許多外國銀行、洋行在此經營。沙面是由英國人一手一腳興建,歷經百年華洋雜處,故此街名及商號皆極盡特色。

1942年汪精衛政權接收租界後,為道路重新命名。1949年中共建政前後,沙面的洋行陸續關閉,外國銀行相繼撤離。只剩下域多厘新酒店在被新政府接管後,改為廣東勝利賓館營運至現代。

原駐機構

 
沙面域多厘新酒店

島內租界的管治分别由英租界的沙面工部局(Shameen Municipal Council)和法租界的沙面工部局(Conseil Municipal de Shameen)負責,是租界外籍居民自決產生的自治組織。工部局會具體管理沙面內的治安、行政等事務,下設有巡捕房,負責各自租界的治安及簽發租界出入證等[6]

洋行

  • 怡和洋行/渣甸公司(Jardine Matheson & Co., Ltd.)
  • 太古洋行(Butterfield & Swire Ltd.)
  • 天祥洋行(Dodwell & Co., Ltd.)
  • 泰和洋行(Reiss Bradley & Co., Ltd.)
  • 卜內門洋鹼公司(The Imperial Chemistry Industries Ltd.,簡稱I·C·I·)
  • 三井洋行(Mitsui Bussan Kaisha,簡稱M·B·K·)
  • 洛士利洋行(Loxley & Co., Ltd.)
  • 新旗昌洋行(Shewan Tomes & Co., Ltd.)
  • 慎昌洋行(Anderson Meyers & Co., Ltd.)
  • 魯麟洋行(Reuter Brockelmann & Co., Ltd.)
  • 時昌洋行(T.E. Griffith & Co., Ltd.)
  • 免那洋行(John Manners & Co., Ltd.)
  • 禮和洋行(Carlowitz & Co., Ltd.)

以上較出名的洋行號稱十三行,有別於原華資十三行[7]

銀行

酒店

  • 域多厘新酒店(Victoria Hotel)

商會

  • 群英会(Canton Club)
  • 扶轮会(Canton Rotary Club)
  • 英商会(Canton 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 西商会(Canto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基础設施

道路

在租界时期,沙面岛内的道路均以西文命名。汪精卫政权接管沙面之后,为道路更名。文化大革命期间,道路再次被改名,并沿用至今。

东西走向的道路有:

  • Canal Street(堅拿街/沙基涌道),1942年更名为肇和路,1975年改为沙面北街。
  • Central Avenue(中央道/中央大街),1942年更名为復興路( Fook Hing Road),1975年改为沙面大街。
  • Front Avenue(芬道/滨江大街),1942年更名为珠江路,1975年改为沙面南街。

南北走向的道路有:

  • East Road(东边道),现在是沙面北街的东段,以及沙面南街的东段。
  • French Road(法国道),1942年更名为同仁路,1975年改为沙面一街。
  • Consulate Road(领事馆道),1942年更名为敦睦路,1975年改为沙面二街。
  • Bridge Road(桥梁道),1942年更名为中兴路,1975年改为沙面三街。
  • Croquet Road(门球道),1942年更名为协力路,1975年改为沙面四街。
  • Church Road(沙面堂道),1942年更名为博爱路,1975年改为沙面五街。

另有沿岸堤名,現代不存此類叫法:

  • English Bund(英國濱)
  • French Bund(法國濱)

桥梁

共有7座桥梁作为进出沙面岛的通道,自西向东分别为:

  • 黄沙轮渡码头人行桥[注 1]
  • 观光桥
  • 沙基涌3桥
  • 西桥[注 2]
  • 东桥[注 3]
  • 沙基涌6桥
  • 白天鹅宾馆引桥

埗头

沙面岛目前共有4个石埗头,分布在南北堤岸(南岸1个,北岸3个)。

沙面岛石埗头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租界时期,沙面岛共有7个石埗头。沙面岛北边、沙基涌畔有3个埗头。沙面岛南边、珠江河畔有4个埗头,分别是:船库埗(Boathouse Steps)、干诺埗(Connaught Steps)、领事埗(Consular Steps)、法国埗(French Steps)。

1980年代兴建白天鹅宾馆时,在沙面岛南边填江造地,破坏了珠江边4个埗头中的3个,只有法国埗保留下来。沙基涌边的3个埗头则至今保存完好。

园林绿化

树木

沙面岛上绿树成荫,现有一千余棵树木,其中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共有137棵,包括68棵细叶榕和63棵樟树,另有扁桃假柿木姜子大叶桉朴树黄葛树等。岛上树龄最长的树是位于沙面四街北面的一棵樟树,成活于1685年。树龄最长的榕树则位于沙面南街1号,成活于1788年。

在成为英法租界之前,沙面已有不少树木。成为租界以后,在1864年和1878年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基本形成了如今的绿化面貌。

鸟类

沙面岛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沙面环境幽静,珠江对岸是地形平坦的芳村,与芳村相望的河面开阔,是每年鸟类迁徙过程中的转接站之一;第二,沙面岛的树木为喜欢寻找洞穴造巢的鸟种提供了很好的住所,中低层的园林灌木和草本类植物是一些鸟类的活动区域,古建筑群中的阁楼、百叶窗和烟囱等结构也为鸟类提供很好的现成住所。沙面岛常见的留鸟有20多种,候鸟的主要种类是丝光椋鸟灰椋鸟

公園

  • 沙面公园:由原英租界的皇后花园改建而成。沙面公园如今的用地范围,除了历史上的皇后花园,还包括英租界足球场(今已不存)的东部,以及1980年代填江造地的一部分。
  • 翠洲园:由原法租界的法国花园改建而成。目前,翠洲园的大部分面积被荔湾区党群服务中心、餐厅、商铺等占用,已不可作游憩用途。

文体设施

博物館

图书馆

  • 沙面(社区)图书馆

運動場

教堂

学校

邮政

沙面的邮政编码是510130,目前岛上有四个邮筒/邮箱提供邮寄服务:

序号 式样 开箱时间 位置
1 邮筒 周一至周日10:30 沙面四街与沙面大街相交处
2 邮筒 周一至周日10:40 沙面二街与沙面北街相交处
3 邮箱 周一至周日10:45 沙面三街5号
4 邮筒 周一至周日10:55 沙面南街东端

公共交通

图集

参见

注释

  1. ^ 仅通往黄沙码头,黄沙码头自1996年迁至沙面岛,但与岛内其他区域相隔离。
  2. ^ 建于1861年,原名“英格兰桥”,经修复后基本保持原貌。
  3. ^ 原名“法兰西桥”,于1967年为修筑人民桥引桥而被拆除大部分,如今只遗留半截桥梁。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23°06′34″N 113°14′22″E / 23.10944°N 113.23944°E / 23.10944; 113.2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