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體
獨體為一種漢字字體的結構,與合體概念相對。指汉字结构中,仅含有一个单独形体、不可分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的字。其形體結構完整,難以拆解分析其讀音或字義。这包含着六書中所归类的象形、指事字。“独体”与“合体”之分最初始见于宋朝郑樵的《通志·六书略》中。其中载道:“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來源請求]独体文是合体字构成的基础[1],又稱為「字源」。
獨體字亦常作為其他字的部首,如「木」字成為「樹」、「樟」、「榕」等字之部首。
範例
- 象形:文、龜、木。
- 指事:上、下、刃。
數量
獨體字是漢字的基礎部件,如同拼音文字的語素一樣,組成其它所有漢字。因而佔整個漢字的比例很小,在常用漢字中不超過5%[2]。
釋義
- 因此最早獨體字稱為「文」(通「紋」),衹有合體字才稱為「字」,今日已不區分,統稱「文字」。
參考資源
这是一篇语言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