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丹·帕琴斯基

波兰天文学家

玻丹·帕琴斯基波蘭語Bohdan Paczyński,英語:Bohdan Paczynski,或翻譯為帕欽斯基,1940年2月8日—2007年4月19日),波蘭天文學家,是恆星演化吸積盤以及伽玛射线暴理論中居領導地位的科學家。

玻丹·帕琴斯基
Bohdan Paczyński
1990年的玻丹·帕琴斯基
出生(1940-02-08)1940年2月8日
 立陶宛维尔纽斯
逝世2007年4月19日(2007歲—04—19)(67歲)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頓
国籍 波蘭
母校華沙大學
奖项卡爾·史瓦西獎章 (1981)
愛丁頓獎章 (1987)
丹尼·海涅曼天体物理学奖 (1992)
亨利·德雷伯獎章 (1997)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 (1999)
布魯諾·羅西獎 (2000)
布鲁斯奖 (2002)
亨利·諾利斯·羅素講座 (2006)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天文學
机构波蘭國家科學院
普林斯顿大学
博士導師斯特凡·彼得羅夫斯基
沃茲米爾·索恩

生平

 
玻丹·帕琴斯基於1995年曾參與一個公開的辯論,主題是伽玛射线暴的距離是在宇宙尺度還是在銀河系內。這些塑膠牌是辯論後由聽眾投票用。帕琴斯基去世後在其辦公室內發現

帕琴斯基於1940年2月8日出生於立陶宛維爾紐斯,雙親分別是律師和波蘭文學教師。1945年他和家人一起遷往波蘭克拉科夫,再於1949年遷往華沙。帕琴斯基於18歲時就在《天文學報》(Acta Astronomica)發表第一篇學術文章。1959年到1962年他在華沙大學學習天文學。1964年他在斯特凡·彼得羅夫斯基沃茲米爾·索恩的指導下取得博士學位

1962年帕琴斯基成為波蘭國家科學院英语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天文中心的成員,他在該機構研究天文接近二十年。1974年他取得特許任教資格,1979年成為教授。因為他在理論天文學上的工作,36歲時他成為波蘭國家科學院最年輕的成員[1]

1981年帕琴斯基訪問美國,並在加州理工學院對之前在華沙研究單位的實習者進行一系列講學。之後波蘭進入戒嚴狀態,他因此決定留在美國。並成為普林斯頓大學萊曼·史匹哲天文物理學教授(The Lyman Spitzer Jr. Professor of Astrophysics)。

帕欽斯基是光學重力透鏡實驗(Optical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 OGLE,由華沙大學天文台的安傑依·烏戴斯基英语Andrzej Udalski主持)和自動化全天巡天英语All Sky Automated Survey(All Sky Automated Survey, ASAS,與格熱戈日·波吉勉斯基英语Grzegorz Pojmański共同建立)的發起人。

他利用重力透鏡發展出了發現新天體和測量其質量的新方式,並獲得國際的認可;而他也被公認是術語重力微透鏡的提出者。同時他還很早就提出伽玛射线暴的距離是在整個宇宙的尺度上。

他的研究主要是在恆星演化重力透鏡重力微透鏡變星、伽玛射线暴和星系結構。

1999年他成為第一位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三個主要獎項的人:1987年他獲得愛丁頓獎章、1995年獲得喬治·達爾文講座(George Darwin Lectureship)、1999年再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2]

2005年6月29日弗罗茨瓦夫大学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2006年9月22日尼古拉·哥白尼托倫大學也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2006年1月他因為對於恆星演化以及對伽玛射线暴、聯星系統中的吸積盤、重力透鏡和宇宙論的貢獻獲得美國天文學會亨利·諾利斯·羅素講座榮譽。

2007年4月19日他因為腦癌普林斯頓去世[3]

榮譽

獎項

命名事物

參考資料

  1. ^ (波兰文) Bohdan Paczyńsk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Trimble, Virginia. Professor Bohdan Paczynski. Obituary. 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2007-07-20 [2008-08-10]. 
  3. ^ Pearce, Jeremy (April 26, 2007). Bohdan Paczynski, Pioneering Astrophysicist, Dies at 67. New York Times

外部連結